東坡肉、東坡肘子、東坡豆腐、東坡腿、東坡芽膾、東坡墨鯉、東坡餅、東坡酥、東坡豆花……歷史上再么有哪個人能如蘇東坡一般,身前身后都留下那么多美談,比如以他命名的吃食。盡管很多文人同時兼美食家,奈何再沒人像東坡那般有趣。
東坡還有兩首打油詩,是為豬肉寫的頌:
其一:凈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時他自美。
其二: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據(jù)說這兩首打油詩是蘇軾被貶黃州時自娛自樂的作品。東坡肉在發(fā)明前,蘇軾剛經(jīng)歷了一次生死大考驗,他出于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知識分子責任感,直言不諱,批評領(lǐng)導(dǎo)執(zhí)政者,結(jié)果被關(guān)進了監(jiān)獄,雖然免于一死,卻被發(fā)配到黃州這樣的蠻荒之地。
換做任何人,在環(huán)境惡劣、狼狽不堪的境地中都不會安心,然而蘇軾以他無與倫比的達觀和豁達不但克服了生活中的困難,更展示了一個樂天派的生活情趣。“東坡肉”和《豬肉頌》就是最好的證明。
人們之所以對這個大文豪念念不忘、推崇備至,除了他出眾的才學(xué),更多的是他的生活態(tài)度,是他的幽默。
據(jù)說,有一次蘇軾和王安石同行,路上遇到一所房子的根基已動,一面墻向東傾斜。王安石脫口而出:“此墻東坡斜矣!”東坡仰頭大笑,迅速反擊:“是置安石過矣!”兩大文學(xué)泰斗玩文字游戲,耍嘴皮子,著實有趣。
很多人都講過互相吹牛皮的故事,作為一個高級段子手,蘇東坡也不甘示弱,他曾經(jīng)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說是三個鶴發(fā)童顏的老翁同行,路人好奇,打聽他們的年齡。于是他們就開始吹牛,一個說:我不記得我多少歲了,只依稀記得我年輕時與盤古打過交道;第二個說:每當滄海變桑田時,我就用一支竹簽做個記號,如今竹簽已經(jīng)堆滿了一間屋子;第三個說:我喜歡吃蟠桃,吃完就把桃核仍在昆侖山下,最近才發(fā)現(xiàn)桃核已經(jīng)與昆侖山一樣高了。
還有大家都熟悉的“尸骨未寒”:說是某天蘇軾和好友佛印泛舟瘦西湖,佛印突然拿出蘇軾題詩的扇子扔到水中,說:水流東坡尸(詩)!東坡愣了一下,很快笑著指著岸上正在啃骨頭的狗說:夠啃河上(和尚)骨!兩人哈哈大笑。
當然還有“東坡吃草”的趣聞。說是某天,東坡又去找佛印,不料佛印不在寺中,一個小沙彌來開門,東坡粗聲大嗓道:禿驢何在?小沙彌淡定地指著遠方說:東坡吃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