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小年賀歲 | 明清繪畫中的靈猴

文/朱萬章 

畫猴在中國畫中屬走獸一科。明清以降,專門以畫猴著稱者,并不多見。就現存作品而論,明清畫家中有猴畫傳世者,大多為職業畫家或佚名者,只有少數文人畫家參與了猴畫的創作。“猴”因與“侯”諧音,故明清猴畫中,多有將“蜂”與“猴”同繪為一體,或“楓樹”與“猴”合繪,有“封侯”之意;也有將“猴”畫于“馬”背之上,有“馬上封侯”之意。無論是何種表現形式,猴畫大多與“封侯”拜相有關,寄寓著傳統士人的美好期許,是吉祥寓意的重要素材。當然,自古以來,猿猴又是詩人經常歌詠的對象,李白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成為詠猴的千古名句。故以此類詩詞名句為畫題的猴畫作品亦不鮮見。從傳世的明清猴畫中便可看出此點。

明宣宗《戲猿圖》,127.7x62.3厘米

明代的畫猴作品,幾乎都為職業畫家所為。明宣宗(1399-1435)朱瞻基雖然談不上職業畫家,但其繪畫被歸屬于宮廷繪畫之列,與文人畫大異其趣。在明代畫家中,明宣宗最熱衷于生肖畫創作,在其傳世作品中,不乏羊、馬、鼠、猴、犬……等,是明清畫家所繪生肖走獸品種最多者。雖然他日理萬機,并未有太多閑暇精于繪事,有論者據此認為他的作品不乏代筆之作,但現在托名而存世的作品中,多有共同特點,比如每幅畫大多較為細膩,尤其對走獸的刻劃方面,精細入微,惟妙惟肖,與職業畫家相比,亦未遑多讓;其畫多有“宣德xx年,御筆戲寫”等款識,并鈐朱文大方印“廣運之寶”和“御府圖書”;其作品多經明清宮廷鑒藏,并鈐有多方鑒藏玉璽。《戲猿圖》便是如此。此圖所繪三只猿猴嬉戲于樹上巖石間,一猴攀于樹枝,一猴懷抱小猴坐于石上,水流潺潺,歡樂祥和,為猿猴三口之家的生動再現,表現天倫之樂。作者款署“宣德丁未御筆戲寫”,鈐朱文方印“廣運之寶”和“御府圖書”。“宣德丁未”為1427年。此圖經清宮鑒藏,有“乾隆鑒賞”、“乾隆御覽之寶”、“石渠寶笈”、“御書房鑒藏寶”、“嘉慶御覽之寶”等宮廷鑒藏印記,同時尚有“欽賜臣”、“臣犖”等印記。此圖曾著錄于《石渠寶笈初編(御書房)》,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是一件流傳有序的明宣宗佳作。

明人《行旅圖》,絹本設色,105x44.5厘米

與明宣宗大致同時的“浙派”是明代重要的繪畫流派,其代表畫家為戴進(1388—1462)、吳偉(1459—1508)等。《行旅圖》(瑞典東亞博物館藏)雖然沒有署款,但從畫風看,與戴進極為接近。所繪一高士拄杖行于山間小橋,書童攜琴緊隨其后。這類構圖與題材在明代山水畫中極為常見,是典型的攜琴訪友、溪山行旅等慣用素材。所不同的是,畫中蒼老的松樹上出現兩只猴子,一只雙臂懸于樹枝,作蕩秋千狀;一只伏于樹干,作棲息狀。雖然只是襯景,但猴子的頑皮與閑適,已活靈活現地在畫中表現出來,與行人相映成趣。圖中山石,多為斧劈皴,而樹枝的畫法與宋代馬遠、劉松年、郭熙等人風格接近,為典型的浙派畫風。

明人·《西游記圖冊》,絹本設色,40x32厘米,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明人·《羅漢白猿圖》,絹本設色,128x75.2厘米

比《行旅圖》稍晚的《西游記圖冊》(中國國家博物館藏)、《羅漢白猿圖》(弗利爾和賽克勒美術館藏)和《仿趙雍馬猿猴圖》(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也是佚名畫作。從畫風看,時代當為明代后期或接近清代前期。《西游記圖冊》是根據西游記神話傳說而繪制的系列故事,其中不少內容是以群猴為描寫對象的。西游記故事在民間已是家喻戶曉,但在明人的繪畫中則并不多見。該圖有助于人們了解西游記故事在明代的傳播。其中一圖為描寫花果山群猴嬉戲的場景,百猴在水簾洞中的各種情態呼之欲出。畫心對開有清代書法家陳奕禧(1648—1709)題寫之吳承恩(約1500—1582)《西游記》中的詩句:“靈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混沌未分天地亂,茫茫渺渺無人見。自從盤古破鴻蒙,開辟從茲清濁辨。覆載群生仰至仁,發明萬物皆成善。預知造化會元功,須看西游釋厄傳”,為畫面素材畫龍點睛;《羅漢白猿圖》所繪一羅漢坐于蒲團,右手拈須,左手拈花,一只白猿仰頭注視著羅漢。羅漢的雍容淡定與白猿的憨態可掬,形成鮮明對比,在畫中栩栩如生地表現出來。人物的衣紋線條與晚明時期的陳洪綬(1599—1652)接近,但其賦色與格調則迥異;《仿趙雍馬猿猴圖》描繪一直猴子俯臥于馬背之上,猴子的笑靨與駿馬的寧靜相得益彰。作者畫工精細,造型生動。此類題材,是“馬上封侯”之意,其畫外之音,已經超越繪畫本身。

明《仿趙雍馬猿猴圖》,絹本設色,32.3×31.7厘米

到了清代,文人畫家和職業畫家筆下都相繼出現了猴子形象,猴子由襯景走向主角。這在沈銓的《蜂猴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張問陶的《雙猴圖》(四川瀘州博物館藏)、蘇六朋的《沐猴圖》(廣州藝術博物院藏)、章于、章逸合作的《五猴九柏圖軸》(無錫博物院藏)、居廉的《狨猴》(香港藝術館藏)、姜牧的《猴戲圖》(廣東省博物館藏)和倪田的《松猴圖》(四川美術學院藏)等作品中得到印證。

清·沈銓《蜂猴圖》,絹本設色,184x96.6厘米

沈銓(1682—1760)是清代宮廷畫家,曾經東渡扶桑,創“南蘋派”,對日本畫壇影響甚大,被稱為“舶來畫家第一”。他字衡之,號南蘋,浙江湖州人,擅寫花卉、翎毛、走獸、仕女,《蜂猴圖》是其精密妍麗畫風的代表。該畫所寫一猴在懸崖樹枝上捅蜂窩,三猴在對面仰望接應,黃蜂則四散飛出。畫題的主旨是為了傳遞“封侯”之意,瀑布、花草及巖石均為裝飾意味,烘托出“猴”與“蜂”這兩大主角。當然,作為一個畫工精細的宮廷畫家,畫中細致工整與富貴之氣表露無遺。

清·張問陶《雙猴圖》,紙本墨筆,119.5× 45厘米

張問陶(1764—1814)是清代乾嘉時期的詩人,同時也是一個造詣精深的書畫家。他字仲冶,一字柳門,號船山,自稱“老船”,因擅畫猿猴,故自號“蜀山老猿”,四川遂寧人,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進士,歷任翰林院檢討、江南道監察御史、吏部郎中、山東萊州知府等職,晚年辭官寓居蘇州虎邱山塘,有《船山詩草》行世,與袁枚、趙翼并稱清代“性靈派三大家”。繪畫方面,山水、花鳥、人物兼工,在清代中期畫壇獨樹一幟,是這一時期文人畫的代表。其《雙猴圖》是其水墨寫意的游戲之作。該圖所繪兩只猴子坐于樹干之上,一只抓耳撓腮,一只若有所思。作者純用水墨暈染,將蒼勁的古樹與歷經滄桑的猴子融為一體,或為作者之自況,或者是傳遞一種曾經滄海難為水的人生感嘆。此類畫法,與張問陶同時的另一個四川畫家龔有融(1755—1830)繪畫中也經常可見,顯示其濃郁的區域特色。

清·蘇六朋《沐猴圖》,紙本設色,18.5×24.5厘米

清·姜牧《猴戲圖》,紙本設色,69.2x34.5厘米

蘇六朋(1791—1861年后)是清代嘉、道年間嶺南地區影響較大的人物畫家,他與另一位同時代畫家蘇仁山并稱“二蘇”。他以世俗為主題的人物畫不僅在廣東繪畫史,即使在全國畫壇也有一定地位,所以在其畫猴作品中體現出的平民意識就極為明顯。《沐猴圖》是其《市見小品》冊中的一開,是風俗人物畫題材。所寫猴子為水墨寫意,人物亦簡潔明快。繪畫主題是常見的走街串巷耍猴人的一個側影,是社會底層生活的縮影。同樣的題材也出現在晚清畫家姜牧的《猴戲圖》中。姜牧字亦之,江蘇泰州人,曾師從鄒康,生平事跡不詳,但從傳世畫風看,當為清代后期職業畫家。《猴戲圖》描寫兩只猴子妝扮成人樣,穿衣戴帽,并戴上戲曲人物的面具,一猴騎著山羊,一猴駕馭家犬,兩猴相對。旁邊一老者擂鼓助威,而觀者云集。這類場景,是當時娛樂生活的敘事性描述,反映出晚清時期民眾生活的一個側面。

清·章于、章逸合作《五猴九柏圖軸》,紙本設色,98.3x40厘米

章于和章逸都是清代中后期江蘇無錫人,前者字梓村,擅畫猿猴;后者字是山(一作是仙),擅寫山水。二人生平事跡不詳,僅知道章于與同籍畫家華冠同游京師,為乾隆第六子永瑢(1741—1790)稱賞。二章經常合作繪畫,一人畫猴,一人補景,并鈐白文長方印“二章合作”,《五猴九柏圖軸》便是其例。該圖為章于繪五猴在山間松樹上嬉戲,而山石、瀑布則為章逸補景。傳世的章于作品,幾乎都是以猴子為題材。他曾在一幅《猿猴圖》中題詩:“茹素非從釋,長年豈學仙,自然身便捷,來往白云巔。此獸真錄慧,常居武俠峰。攀援不暫息,摘果又拈蜂”,據此可知其筆下之猴,實則靈性與玩性兼具。畫史記載章逸畫風“蒼秀入古”。從《五猴九柏圖軸》便可看出二人風格。

清·居廉《狨猴》,紙本設色

居廉(1828-1904)是晚清時期名重嶺南的花鳥畫家,因其弟子高劍父、陳樹人等創立了享譽20世紀畫壇的“嶺南畫派”,其名字也隨之廣為人知,有人甚至稱其為“嶺南畫派”的鼻祖。他字士剛,號古泉、隔山樵子、隔山樵人、隔山老樵等,廣東番禺人,擅畫花鳥、草蟲,兼擅人物、山水,與從兄居巢(1811—1865)并稱“二居”,對晚清以來的嶺南畫壇影響甚大。其弟子遍及嶺南、湖南、江西,晚清民國時期廣東地區從事美術教育者,大多出其門下,一時有“居派”之稱。居廉長于寫生,其繪畫以撞粉撞粉之法著稱,其畫清新自然、涉筆成趣,從《狨猴》便可見其一班。該圖并無居廉款識,僅鈐白文方印“古泉”和“居廉印信”。所繪狨猴坐于樹上,其孤獨無助的性情躍然紙上。畫中有居廉弟子伍德彝(1864--1928)長題:“丙戌人日,余與居隔山、楊添茅、何一山、蕭伯瑤諸老泛舟花埭,為遨頭雅會。至翠林園。見此獸狀類小猴,高僅六寸,重不十兩,頭圓眼大,毛作黃金色,細密如綿絮,不食人間煙火。最奇者,飼之以果,則口中雙舌并出,眾所未睹,莫能舉其名。隔山老人歸而圖之,至數十紙,以資考博。后有識者,謂此豆蔻狨也,產自波斯國,因名之。此幀乃隨意之筆,然形神畢肖,栩栩欲活,尤為超妙。俊民二兄得于畫肆,出以質余,忽觸老輩舊游之感,越今二十三載矣!是會有詩,故猶記年日也。戊申九月,德彝識。波斯國下漏嗜食豆蔻四字”,鈐朱文方印“逸叟”和朱白文相間印“伍德彝”。據此可知此圖實為寫生之作。伍德彝稱此作“乃隨意之筆,然形神畢肖,栩栩欲活,尤為超妙”,可稱的評。

倪田(1855—1919)是晚清時期“海上畫派”畫家,為“海上四任”之一的任伯年(1840—1896)弟子,擅畫人物及走獸,尤擅畫馬。他初名寶田,字墨畊,別署墨畊父,號墨道人、墨翁,又號璧月盦主,江蘇江都人,寓居上海。《松猴圖》雖然不是其代表作,但亦可看出其大致畫風。所畫四只猴子群棲于松樹之上,或抬頭望月,或低眉探視,或長嘯當歌,或靜坐冥思,各具情態,不一而足。倪田出色地表現了“海上畫派”雅俗共賞、由文人畫向世俗畫轉型的畫風,從此作便可看出此點。作者題款曰:“光緒乙未六月之吉,邗江墨耕倪田寫于滬上”,“光緒乙未”為1895年,時年作者四十一歲,乃其盛年力作。

清人《羅漢猿羊圖》,絹本設色,273.4x63.9厘米

清人《靈猴祝壽圖》,絹本設色,41.8x32.9厘米

清代猴畫中,自然也不乏佚名之作,《靈猴祝壽圖》(美國弗利爾和賽克勒美術館藏)和《羅漢猿羊圖》(美國弗利爾和賽克勒美術館藏)便是其例。前者所繪一只白猿肩背壽桃、菊花、松針,手持靈芝,如人行般前行。猴子的形態,幾乎與人無異。壽桃和靈芝,都是祝壽的祥瑞之物,故此圖的用意在于祝壽。而白猿的形象,也似為百年老猴,蒼老而神采奕奕。以此來表達祝壽之意,可謂別出心裁。畫中襯景之山石、云彩、瀑布等,其畫法則為清代中后期風格;后者分別描繪山羊和猿猴向羅漢獻花,“羊”代表吉祥,“猴”則為“封侯”,故此圖也是一件具有吉祥寓意的人物畫。羅漢的畫法,承繼了宋元以來的人物畫范式,而襯景之松樹,則為清代中后期畫風。此圖并無作者署款鈐印,裱邊右下角有朱文方印“石云山人”和朱白文相間印“吳榮光”。兩印為清代鑒藏家吳榮光(1773—1843)常用。按,吳榮光,字伯榮,一字殿垣,號荷屋、可庵,晚號石云山人,別署拜經老人,廣東南海人,清嘉慶四年(1799年)進士,歷任御史、湖南巡撫兼湖廣總督、福建布政使等,富藏金石、書畫,兼擅書畫,著有《歷代名人年譜》、《辛丑銷夏記》、《《筠清館金石錄》、《筠清館帖》、帖鏡》、《石云山人文集》、《綠枷楠館錄》、《吾學錄》等。據此可知,此圖流傳有序。

當然,明清繪畫中的畫猴遠不止以上諸圖。筆者僅從寓目的數件作品中探析明清時代畫猴的大致風貌。由于“猴”在民間文化中所表現出的吉祥寓意,故在明清繪畫中,除寫生之外,所繪的靈猴多寄托了作者的良好愿望。明清以降,文人畫開始走向衰落,代之而起的是以迎合大眾審美需求的世俗畫。所以,包括畫猴在內的繪畫題材大量出現,是這一時代大眾審美與文人畫此消彼長的一個縮影,是“雅”與“俗”并存的時代風貌的體現。雖然世俗畫并未壓倒性居于上風,但從這些猴畫中,確乎可反映出當時的繪畫風尚。直到今天,這種風尚也并未消減。

(朱萬章,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館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委員)

(圖文版權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劉松年《猿猴獻果圖》《羅漢圖》《天女獻花圖》《山館讀書圖》
這些猴畫兒你可能沒見過
歷代名家筆下的猿猴,你最喜歡哪一只?
那些年畫的那些猴(一)
猴年到了!看慣了齊天大圣,這些猴畫有的未必見過
[轉載]歷代名家畫“猴”精選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滦平县| 临汾市| 广丰县| 阿瓦提县| 铜陵市| 崇阳县| 太湖县| 和田县| 邹城市| 江源县| 楚雄市| 南昌县| 乐都县| 安乡县| 兴隆县| 怀集县| 五常市| 开平市| 乌拉特前旗| 固安县| 桃源县| 融水| 宁远县| 手游| 广西| 闽清县| 墨玉县| 阿克苏市| 康平县| 松滋市| 临洮县| 芮城县| 泉州市| 深圳市| 江川县| 南郑县| 徐水县| 瓦房店市| 唐河县| 晋宁县| 玉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