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廣州”詞條上是這樣介紹廣州的:“廣州,簡稱“穗”,別稱羊城、花城,是廣東省省會、副省級城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中國重要的中心城市、國際商貿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
廣州詞條
作為“北上廣深”的一員,廣州市頭銜非常多,但也讓人疑惑。省會城市不難理解,即每個省省會所在的城市,可副省級城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還有經常看到的計劃單列城市、區域中心城市又是什么意思,這些“城市”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廣州地標:廣州塔
要說明的是,所謂計劃單列城市、副省級城市、國家中心城市和直轄市、地級市、縣級市以及其他的城市類型都是根據行政級別、經濟情況、科教文衛水平等不同的實際需求而設置的。
我國憲法中對于行政區劃是這么規定的:
第三十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行政區域劃分如下:
(一)全國分為省、自治區、直轄市
(二)省、自治區分為自治州、縣、自治縣、市
(三)縣、自治縣分為鄉、民族鄉、鎮。直轄市和較大的市分為區、縣。自治州分為縣、自治縣、市。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都是民族自治的地方。
從憲法上看,我國行政區劃分為省(自治區、直轄市)——縣(自治州、自治縣、市)——鄉(民族鄉、鎮)三級,但在我們的習慣中,往往會把行政區域劃分成省——市——縣——鄉四級。
市和縣在憲法中明明是同一個級別,為什么在現實中卻變成了“市大于縣”?這還要從撤地設市說起。
新中國成立后,按照憲法在全國展開行政區域劃分工作,但在執行過程中發現,如果按照省縣鄉三級區劃,平均每個省需要管理近百個縣,為了減輕省級的行政壓力,新中國在省級和縣級中間設置了一個叫為“專區”機構(后改為“地區”,這一區劃級別也被稱為地級),作為管理地方各縣、市的省政府派出機構,及解決了行政管理的難題,也沒有破壞憲法中省市縣三級的行政區劃。
1954年,江蘇省區劃
進入80年代,隨著社會經濟條件的改變,中國進入了撤地設市的高潮,作為省政府派出機構的地區與省轄市合并為地級市,進而形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省市縣鄉四級行政區劃。但要說明的,地級市只是準行政區劃,是國家行政機構區劃統計工作中長期沿用的行政區劃術語,其管理地方市、縣的職權是從地區那里繼承來的,而不是憲法賦予的。
再回到憲法第三十條,與直轄市相對應的省、自治區下面的市被稱為省轄市,1949年剛建國的時候中國只有54個省轄市,而現在已經發展到了312個。其中與地區合并的省轄市被稱為地級市,共有293個,剩下19個未與地區合并的省轄市被稱為省轄縣級市,因與地級市一樣都是省政府直接管理,省轄縣級市也被稱為副地級市。
湖北的天門、潛江、仙桃三市就是湖北省直轄的縣級市
除了省轄的縣級市還有地級市下轄的縣級市,這類縣級市共有370個。
1999年江蘇省的地級市和縣級市
憲法第三十條還規定“直轄市和較大的市分為區、縣”,那多大的城市才叫“較大的市”?“較大的市”是一個法律概念,是為了解決非省會城市的地級市沒有立法權這一問題你而專門設置的,目前我國共有四批18個較大的市,分別為:唐山市、吉林市、大同市、包頭市、大連市、鞍山市、撫順市、齊齊哈爾市、無錫市、淮南市、青島市、洛陽市、寧波市、邯鄲市、本溪市、淄博市、蘇州市、徐州市。
較大的市
不過在2014年第十二屆人大第十次會議上,通過了立法法修正案草案,將地方立法權擴大至“設區的市”,這就意味著除廣東的中山市、東莞市、甘肅的嘉峪關市、海南的儋州市這四個地級市外,所有的地級市都獲得了地方立法權,“較大的市”的提法也就無關緊要了。
除了直轄市、地級市、副地級市、縣級市這四類城市外,在行政級別上還有副省級市和計劃單列市兩個特殊存在。
1994年,為了進一步加強中心城市的輻射作用,中國將重慶(1997年直轄后自動取消)、廣州、武漢、哈爾濱、沈陽、成都、南京、西安、長春、大連、青島、深圳、廈門、寧波、濟南、杭州,共16個城市主要領導干部的行政級別提高至省部級副職,由所在省和中央實行雙重領導,比一般城市擁有更大的經濟自主權,這些城市也因此被稱為副省級市。
副省級市
在目前15個副省級城市中,又有大連、青島、寧波、廈門、深圳這5個城市為計劃單列城市,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國家經濟發展計劃中“開小灶”的城市,享有省一級的經濟管理權限,比副省級城市的政治地位稍高,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計劃單列市的財政與中央直接掛鉤,不用上繳給省財政。
計劃單列市
城市規模,說的是我們一般印象中“大、中、小城市”這個概念,而要確定多大的城市才算大城市,就需要制定城市規模劃分標準。
1955年,國家建委《關于當前城市建設工作的情況和幾個問題的報告》中就首次提出了城市規模劃分標準:“五十萬人口以上為大城市,五十萬人口以下、二十萬人口以上為中等城市,二十萬人口以下的為小城市”。
1980年,根據當時的城鎮化進程對1955年的劃分標準作出調整,將中國的城市規模劃分為四個等級:市區常住非農業人口100萬以上為特大城市;50萬以上到100萬為大城市;20萬到50萬為中等城市;20萬以下為小城市。
2014年,國務院發布《關于調整城市規模劃分標準的通知》,將中國的城市規模調整為五類七檔:
(1)城區常住人口1000萬以上為超大城市;
(2)500萬至1000萬為特大城市;
(3)100萬至500萬為大城市,其中300萬到500萬為Ⅰ型大城市,100萬到300萬為Ⅱ型大城市;
(4)50萬至100萬為中等城市;
(5)50萬以下為小城市,其中20萬至50萬為Ⅰ型小城市,20萬以下為Ⅱ型小城市。
2018年數據:超大(紅)、特大城市
要強調的是,14年的城市規模劃分標準是以城區常住人口數量為依據,而80年的標準是按市區常住非農業人口劃分的。
在計劃經濟時代,中國有著非常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通過劃分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并限制戶口遷移的方式,將國民固定在戶籍所在地,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社會管理,但較低的人口流動性不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尤其不利于市場經濟的發展,因此在改革開放后,戶籍制度也在不斷調整,并在2014年取消了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劃分,統一改用居民戶口。
2018年數據:Ⅰ型大城市
所以在80年和14年的城市規模劃分標準,采用的是不同的人口數據,這也體現了中國在城市管理上的進步。
以行政級別和人口規模劃分不同的城市類型是最常見的一種方式,所有的城市都能行政級別和規模上找到自己的位置。除此之外,我國還會根據每個城市不同的社會經濟發展定位,給予特殊的政策支持,比如非常有牌面和含金量的國家中心城市。
國家物流樞紐城市
不含海南島
1984年第一批沿海開放城市
1992年第一批沿邊開放城市
此外,還有國家為生城市,全國文明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等等,就不一一列舉,有興趣可以自己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