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在我國第八個“文化遺產日”到來之際,圍繞“人人都是文化遺產的主人”這一主題,由文化部主辦,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中國國家博物館、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攝影家》雜志社承辦的“春節文化攝影(視頻)優秀作品展”開幕式暨頒獎儀式2013年6月8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南2、南3展廳序廳舉行。
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王文章; 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司長馬文輝;中國國家博物館黨委書記、副館長黃振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部際聯席會議成員單位教育部、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科學技術部、國家宗教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代表;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劉魁立、周小璞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域專家;中國藝術攝影學會主席楊元惺,中國攝影家協會分黨組副書記王鄭生,中國攝影家協會副主席朱憲民、張桐勝、鄧維等攝影專家;中國藝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劉茜;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副司長王福州、蔣明清; “春節文化攝影(視頻)優秀作品評選” 活動獲獎代表和有關媒體代表參加了“春節文化攝影(視頻)優秀作品展”開幕式暨頒獎儀式。開幕式暨頒獎儀式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常務副主任李新風主持。
馬文輝司長在講話中表示,2013年“文化遺產日”期間,文化部組織了豐富多彩的宣傳展示活動,其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舉辦“春節文化攝影(視頻)優秀作品展”。中宣部、文化部十分重視春節和年文化的保護工作,2005年,中央宣傳部等五部委聯合下發了《關于運用傳統節日弘揚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的意見》。春節、元宵節以及與春節習俗有關的燈會、社火、抬閣、傳統焰火等先后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每年春節期間,文化部都鼓勵各地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目的就是推動全社會更好地傳承和保護春節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影像是對社會生活的藝術性選擇和呈現,是容易被大家理解的一種傳播方式。好的攝影和視頻作品,比語言更能讓觀眾產生情感共鳴,引發深入思考。希望通過這一展覽,加深人們對春節文化的認識和了解,從而更加珍惜和自覺保護我國的春節文化。
中國攝影家協會副主席、中國藝術研究院攝影藝術研究所所長李樹峰發言說,攝影作為形象化的記錄手段、視覺思維的激情表達形式和快捷直觀的傳播方式,可以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記錄和宣傳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攝影人要用充沛的激情,深入生活,深入基層,去認識“非遺”,研究“非遺”,為弘揚節日文化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做出獨特貢獻!
“春節文化攝影(視頻)優秀作品評選” 活動獲獎代表李咸德在頒獎儀式上發表獲獎感言,表示用照片記錄下中國人特有的年味,把傳統民俗文化展示給世人,弘揚中國文化傳統,是攝影者的使命。今后將更加努力,用手中的相機為我們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盡一份力。
春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為加強傳統節日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展示我國春節活動的豐富內涵和獨特魅力,更加有效地利用影像資料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2013年春節期間,文化部啟動了“春節文化攝影(視頻)優秀作品評選”活動,面向社會征集體現鮮明春節文化特色的攝影、視頻作品。此次活動共收到來自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臺灣地區及海外1867位作者的26505件作品。經過專家評審,精選出獲獎攝影作品216幅(組)、視頻作品24部。其中,李咸德《饅頭飄香》、許亞東《龍游春田》等作品獲攝影一等獎;屈公選《中原文化節——馬街書會》等作品獲視頻一等獎。王文章、黃振春、楊元惺三位領導為獲獎代表頒獎。
2013年6月8日至18日, “春節文化攝影(視頻)優秀作品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南2、南3展廳舉辦。這一免費公益展覽展出了“春節文化攝影(視頻)優秀作品評選”活動的大部分獲獎作品,生動地展現了全國各地歡度春節的風俗民情,為公眾認識春節文化提供媒介,不斷提高全社會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自覺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