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不單單是指身體健康、不生病這樣一種狀態,它還包括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性強、人際關系良好這樣一些內容。怎樣才算是心理健康?這是作為一個心理醫生常常被問及的問題。然而這又是一個頗難一言以蔽之的問題。這里我們先介紹一種標準,而后將陸續介紹關于心理健康的不同界定。相信等你看得多了,就會對心理健康形成一個總體的把握。
1. 正視現實 心理健康的人能和現實保持良好的接觸,對周圍的事物有清醒的、客觀的認識;既有高于現實的理想,又不沉迷于過多的幻想;對生活中各項問題、各種困難和矛盾,能以切實的方法去加以處理,而不企圖逃避,具有開朗樂觀、積極進取的精神。
2. 了解自我 心理健康的人具有自知之明,不但了解自己的優缺點、能力特長、性格愛好等各方面條件,而且還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興奮點”在哪里,自己最本質的追求和需要是什么,并據此安排自己的生活與學習,從而在求學、謀職或戀愛等方面做出正確的抉擇,增加成功的機會。
3. 善與人相處 心理健康的人樂于與人交往,既懂得欣賞也熱情地給予,并能愉快地接受別人的幫助和感情,因而能和多數人建立良好關系;在與人相處過程中,積極的態度(如尊重、信任、喜悅等)多于消極的態度(如嫉妒、懷疑、憎惡等)。
4. 情緒樂觀 心理健康的人心胸開闊,情緒穩定、樂觀,常向光明處去看,不往黑暗處去鉆。熱愛生活,積極向上,對未來充滿希望;遇有煩惱能合理宣泄和自行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