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位”,是個新詞,多描述角色扮演類網絡游戲里,玩家操作角色的行動路線。比如以某盟為例:開局不久,敵方發現我方一名玩家落單在野區,敵方便叫上全體隊友從四面八方往野區合圍,準備以人數上的絕對優勢吃掉落單者。
然而落單者覺察到了危險,出其不意地快速移動,突然殺到相對較弱的一個方向,消滅掉一個敵人后立即改變方向,通過精確的路線規劃,即避開了敵人的攻擊火力,還順便打擊了敵人的有生力量,這就是高超的“走位”。
(赤水河)?
八十多年前,發生在小編家鄉的一場戰役,指揮官們親自帶領軍隊通過高超的“走位”,贏得了戰役的勝利,這便是聲名遠播的“四渡赤水”戰役。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貴州遵義召開了著名的“遵義會議”,決定以毛澤東等人為軍政主要領導后,風雨飄搖的中央紅軍才算走上正軌,但此時的中央紅軍只有3萬人。
遵義會議后,中央紅軍于1935年1月19日離開遵義城,往赤水方向開拔,繼續踏上漫漫長征路,預定目的地是川陜根據地。
國民黨的圍剿并沒有停下來,蔣介石調集其嫡系薛岳兵團和全部黔軍,還有滇軍主力,四川、湖南、廣西的部分軍隊,總兵力達到40萬,從四面八方向遵義地區合圍。準備將3萬中央紅軍消滅于貴州境內。
3萬對40萬,如此大的難題,留給了重回領導崗位的毛主席。蔣介石也非常重視,親自排兵布陣,這也是毛主席與蔣介石之間最直接的一次較量。
1月19日至29日之間,中央紅軍快速抵達土城,準備向北渡長江去川西。到土城后遭遇川軍郭勛祺部,情報顯示敵人只有4個團,故紅軍領導層決定吃掉敵人。
戰斗打響后,很膠著,雙方損失都大。這時紅軍才發現之前情報有誤,敵人軍力遠比情報上說得多,且敵人援軍已在路上,再糾纏下去就走不掉了。
毛主席當機立斷,決定迅速撤出戰斗,從土城、猿猴兩地渡過赤水,進入川南古藺、敘永地區,放棄之前制定的北渡長江計劃。
渡過赤水后,往國民黨勢力較弱的川滇交界,云南的“扎西”地區集結。通過一渡赤水,中央紅軍甩掉尾敵,輕裝上陣,扭轉了被動局面。
中央紅軍集結在扎西后,國民黨摸不準紅軍要干嘛,以為會繼續北渡長江。蔣介石調重兵在宜賓駐守,其余各部往云南扎西合圍而去。
毛主席對當前局勢看得明白,現在硬著頭皮往云南和川西方向走,是以卵擊石。但遵義地區就不同,此時遵義地區防守薄弱,可以殺個回馬槍。
毛主席、朱總等領導人決定后,中央紅軍急行軍折回赤水河邊,于2月18日至20日,在太平渡、二郎灘第二次渡過赤水河進入遵義地區,向桐梓、遵義方向前進。
(赤水河太平渡)
中央紅軍突然出現在遵義,黔軍慌忙應戰,結果可想而知的,紅軍24日占領桐梓,25日占領了婁山關,28日重新占領遵義城,更是主動出擊,打敗來援的大量敵軍。
二渡赤水回師遵義作戰,遵義戰役共歷時5天,紅軍連續拿下桐梓、婁山關、遵義城,共擊潰和殲滅國民黨軍2個師8個團,俘敵3000多人。這是中央紅軍長征中最大的一次勝利,即時、極大地鼓舞了軍中士氣。
婁山關大捷后,毛主席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寫下了膾炙人口的《憶秦娥·婁山關》,那句“蒼山如海,殘陽如血”,總是讓人深臨其境。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中央紅軍在遵義戰役大勝后,蔣介石慌了,立即飛到重慶,近距離指揮調度。而重回遵義城的毛主席,心中已多了幾分應對危局的從容。
現在的情況是,只要敵軍一發現中央紅軍的位置,大部隊就會合圍而來。這樣看來,其實主動權在紅軍手里,只要保持靈活、快速,就能胸有成竹地扯動國民黨大軍疲于奔命,游蕩在十萬大山之中。
毛主席開始行動了,他又帶著中央紅軍離開了遵義城,有意識地往西牽扯敵軍。3月16日,紅軍從茅臺第三次渡過赤水河,向西進入川南古藺地區,擺出一幅要北渡長江的姿態。
蔣介石上鉤,國民黨各大部隊撲向古藺。毛主席立即命令中央紅軍隱藏于大山之中,只留一個團,繼續大張旗鼓地往西奔去。
估計著貴州境內的敵軍差不多都進川南了,毛主席馬上帶著中央紅軍返回到太平渡、二郎灘,于3月22日第四次渡過赤水河,全軍向南急進。
中央紅軍在3月31日成功渡過烏江,佯攻貴陽。蔣介石正好就在貴陽坐鎮,嚇得不輕,急電各路軍趕緊馳援貴陽。當然,滇軍也接到了命令,風塵仆仆地往貴陽趕。
這個局面才是毛主席一心想要的。現在,敵軍主力還在烏江以北,滇軍防守力量亦被扯動,中央紅軍從容入滇后,又計奪皎平渡,巧渡金沙江。為“四渡赤水”戰役劃上了完美的句號。
“四渡赤水”戰役,歷時三個多月,使紅軍擺脫了敵人的圍堵,粉碎了敵人妄圖圍殲紅軍于川、黔、滇邊境的計劃。使中央紅軍在長征的危急關頭,從被動走向主動,從失敗走向勝利。“四渡赤水”可以說是整個長征路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
而此戰的紅軍總指揮毛主席,向天下展現出了卓越的戰略眼光和高超的戰術能力。毛主席曾說,“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筆”。而蔣介石在日記中只能感嘆道:“此戰為一生用兵莫大之恥辱”。在美國西點軍校的教材中,就有毛主席指揮的“四渡赤水”戰役。
(赤水河)
參考資料:《紅軍長征史》、《長征回憶錄》、“四渡赤水:軍事指揮藝術的生動體現-人民網”
關注作者“劍宗臣”,看更多精彩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