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益生菌制劑大解讀!
益生菌制劑臨床常用,但給患者開藥時,一部分患者可能會談“菌”色變,如何做好用藥交待?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益生菌制劑的10大要點。
1.益生菌和益生菌制劑
益生菌:當給予足夠量時可賦予宿主健康益處的活的微生物(2014版國際益生菌和益生元科學協會的定義)。
益生菌制劑:含有益生菌的產品,其中會含有添加劑(如賦形劑、防腐劑、添加劑、穩定劑等)。
2.益生菌的分類
按菌株的來源和作用方式分類:
原籍菌制劑:菌株來源于人體腸道原籍菌群,服用后可直接補充原籍菌而發揮作用,如雙歧桿菌、乳桿菌、糞鏈球菌等。
共生菌制劑:菌株來源于人體腸道外,與人體原籍菌有共生作用,服用后能促進原籍菌的生長與繁殖,或直接發揮作用,如芽孢桿菌、枯草桿菌等。
真菌制劑:有其獨特的作用機制,如布拉氏酵母菌。
按生存條件分類:
厭氧菌:雙歧桿菌、乳酸桿菌、梭狀芽孢桿菌等;
需氧或兼性厭氧菌:大腸桿菌、腸球菌(糞鏈球菌和屎腸球菌)、地衣芽孢桿菌;
需氧菌:枯草芽孢桿菌。
3.益生菌的作用機制
(1)益生菌在腸道內廣泛分布和迅速增殖,形成保護菌膜,從生存空間上排擠致病菌;
(2)益生菌可刺激人體腸道分泌免疫因子,從而提高人體的免疫力;
(3)益生菌代謝產物可抑制致病菌生長;
(4)益生菌在代謝中分泌的短鏈脂肪酸可促進腸道的蠕動;
(5)益生菌在腸道內的增殖及代謝產物提高了腸腔內的滲透壓,使腸道內水分得到保持。
4.常見的益生菌制劑
截止到目前,我國藥品監督管理局已經批準了30多種益生菌制劑上市。下表中列舉了幾種常用的益生菌制劑,供參考。
表 常見的益生菌制劑
點擊加載圖片
5.益生菌制劑的保存
由于益生菌是活菌,儲存方式不當易致失活,通常大多數的益生菌制劑都要求遮光、密閉、2-8℃處存放。
6.益生菌的服用
益生菌服用時間能影響活菌到達腸道的數量,最好飯后半小時內服用,因飯后胃酸濃度降低,更有利于活菌順利到達腸道發揮作用。一旦沖好就要盡快服用。
粉末狀的益生菌原本處于休眠狀態,遇到水就“活過來”了。此時,就會被空氣中的氧氣影響。服用益生菌應用溫水服用,水溫不宜超過40℃,避免益生菌受熱失活引起活性降低或喪失。
7.益生菌與其他藥物的相互作用
益生菌與吸附劑等:服用蒙脫石、藥用炭等具有吸附作用的藥物時,應間隔至少1小時,避免益生菌被吸附排出體外。
益生菌與抗菌藥物:益生菌避免與抗菌藥物同時服用,以免影響療效。若需同時應用抗菌藥物,應加大益生菌劑量或錯開服藥時間,最好間隔2-3h以上。布拉氏酵母菌屬于真菌屬,對抗細菌藥物不敏感可同時使用,且不可與全身性或口服抗真菌藥物(如特比萘芬片、咪康唑膠囊、氟康唑片等)同時使用,不宜與某些喹啉類衍生物合用。
益生菌與其他藥物:不宜與鞣酸、鉍劑、酊劑、氫氧化鋁等同服,以免其抑制或殺滅益生菌。
8.益生菌的聯合用藥
益生菌制劑是可以聯合使用的,但使用時要明確不同益生菌之間的差異,針對性選用藥品,以達到互相協同,揚長避短的效果。常見搭配包括:
酪酸梭菌+乳酸桿菌/雙歧桿菌:酪酸梭菌不但與乳酸桿菌、雙歧桿菌等有益菌共生并促進繁殖,還可產生維生素B及酪酸,而酪酸為腸上皮組織再生的重要能源之一,起到修復的作用。
雙歧桿菌制劑+芽孢桿菌制劑:芽孢桿菌是需氧菌,繁殖時大量吸收腸腔內的氧氣,可提供厭氧環境,在抑制需氧性病原菌生長的同時利于有益厭氧菌(如雙歧桿菌)生長。
乳酸菌制劑+布拉氏酵母菌制劑:乳酸菌可抑制腐敗菌的繁殖、防止腸內發酵,從而減少脹氣、促進消化,并且在腸內繁殖產生乳酸,這種酸性環境有利于喜酸環境的酵母菌生長。
9.以下幾種情況不建議服用益生菌
(1)對益生菌制劑中任何一種成分過敏;
(2)腸道梗阻患者(可能導致腸蠕動亢進引發腸穿孔);
(3)消化道潰瘍(包括口腔潰瘍)、惡性腫瘤患者(活菌可能從潰瘍面進入血液增殖,引發菌血癥);
(4)腹瀉急性發作期(腹瀉急性發作常伴隨電解質紊亂,應先補水鹽再補糖分,后根據需要抗菌治療,癥狀明顯好轉再服用益生菌調理);
(5)飲酒或服用酊劑后。
10.益生菌制劑的安全性
益生菌制劑比較安全,多數患者服用后無不良反應,少數患者出現過胃腸不適。雖然益生菌制劑對人體健康能產生有益作用,但其作為藥品,不意味著可以隨意服用,長期使用。
臨床應用益生菌制劑需遵從指南、避免濫用,嚴格把握用藥指征,正確選用制劑。
參考文獻:
[1]中華預防醫學會微生態學分會.中國消化道微生態調節劑臨床應用專家共識(2016版)[J].中華消化雜志,2016,36(12):793-804. 中華預防醫學會微生態學分會兒科學組.微生態制劑兒科應用專家共468-481.
[2]江學良.益生菌制劑在消化系統中的應用[J].中華消化病與影像雜志(電子版), 2021, 11(2): 49-53.
[3]顧同進,曹憶嶸,張偉.益生菌在消化道疾病中的臨床應用[J].胃腸病學, 2007, 12(11): 643-645.
[4]史亦麗,張鵬霄,楊陽.腸道微生態藥的合理使用及臨床應用評價[J].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 2015, 15(4): 436-439.
[5]黃子真.微生態制劑在兒科臨床應用的進展[J].右江醫學, 2014, 42(1): 93-97.
[6]鄭躍杰,黃志華.正確認識評價和使用益生菌藥物[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 2011, 26(1): 24-26.
[7]孫雯娟,張波,李大魁.益生菌制劑的發展現狀與臨床應用進展[J].中國醫院藥學雜志, 2015, 35(9): 850-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