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幾年,在西方世界范圍內似乎有一個看似無意,實則有心的現象。也就是把諾曼底登陸戰宣傳為二戰的轉折點;而逐步否認蘇德戰場上的斯大林格勒戰役為二戰戰史中的最大轉折點。西方主要是通過輿L霸權和潛移默化的手段達到這個目的。比如美國的不少描寫二戰的所謂電影大片,就是按照這樣的套路來演繹的,其效果也是非常明顯的。如果現在隨便找一個歐美的年輕人甚至是東歐的年輕人來問一下,二戰的轉折點在哪里?除了回答不上來的,能給出答案的,十有八九會說是諾曼底登陸。而斯大林格勒戰役卻很少再有人提及。西方為何要這樣做?目的很簡單,畢竟諾曼底登陸是以英美為主打贏的,如果把二戰的轉折點的歷史敘事權抓到英美自己的手里,那么不但可以美化自身,甚至可以把打贏二戰的全部功勞都歸于英美體系。

這樣就等于英美可以天然代表地球和人類的良知與正義一方了。那么如果把斯大林格勒戰役和諾曼底登陸戰實際對比一下。就可以看出其中的不少“貓膩”。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認為,評價一場大戰到底是不是歷史的最大轉折點,需要綜合分析。比如雙方的實際參戰力量;戰役的最后結局和影響;戰爭獲勝一方有多大的直接和間接的戰果,比如俘虜了多少敵人和物資。而最近幾年,甚至有人把一些戰役造成雙方的傷亡人數,作為戰爭影響力評價的直接依據。這種辦法可以用一個流行詞來歸納,這就是“比慘”;似乎誰慘誰更有話語權。而在狼山看來,如果把諾曼底登陸戰和斯大林格勒戰役擺在一塊比較。無論是“比勝”,還是“比慘”,兩者的差距都是一目了然的。斯大林格勒戰役從1942年的6月份一直打到1943年的2月份。

雙方的戰略意圖,就是要拿下或者保住南俄草原地區,最終目的是能否拿下或者保住巴庫大油田。對雙方來說,輸贏的結果就是戰略上生和死的大問題,因此雙方都全力以赴。德軍直接參戰兵力高達200萬以上,蘇聯方面參戰的軍人就有300萬以上。加上民兵可能超過400萬人。這樣斯大林格勒戰役就是600萬人級別的超級大會戰。這場持續8個月的大戰有多么慘烈?在于直接參戰的600萬人中,可能有350萬到400萬人傷亡,傷亡比例超過6成。而雙方直接陣亡的人數超過110萬。這個陣亡人數對一場戰役來說也算是空前絕后。而諾曼底登陸,其實可以分為諾曼底登陸之戰和登陸之后的陸地交戰。而美英卻有意無意地把登陸之后的戰斗,也歸于諾曼底登陸戰役。這樣就從1944年的6月6日打到了8月底。參戰人數方面,盟軍有大約310萬人,德國方面一共投入了140萬人。

因此大范圍的諾曼底戰役一共有450萬人參戰,總人數不如斯大林格勒之戰;當然這也算是西方世界歷史上搞過的最大規模戰役了。畢竟歐洲歷史上80%的所謂戰役,實際上就是2個村群毆的級別。而傷亡方面,盟軍宣布大約12.8萬人傷亡,德軍也差不多傷亡了13萬人。而盟軍方面的陣亡總數不到5萬,其中美軍2.9萬,英軍1.1萬;加上德軍方面的陣亡一共也不到7萬人,與斯大林格勒戰役雙方超過110萬人直接陣亡的慘烈完全不是一個數量級。而如果把諾曼底登陸前幾天的傷亡單獨拿出來,恐怕損失還不如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的一次大規模集中炮擊。看看一些美國大片,感覺諾曼底的海灘簡直是人間煉獄。如果諾曼底登陸當天每個灘頭都是如此的話,那么盟軍一天就要死10萬人。但是事實是整體上遠遠沒有那么慘。因為諾曼底登陸戰登陸日被登陸的灘頭陣地絕不是一個,而是5個。

因為諾曼底不是一個單純的城市或者鄉鎮,諾曼底實際上是一個面積上萬平方公里的半島的全稱。其海岸線總長數百公里。因此可以登陸的海灘陣地有多個,登陸攻擊正面有幾十公里寬。當天登陸的主要海灘有:第一,寶劍海灘,盟軍傷亡630人;第二,朱諾海灘,盟軍傷亡1200人;第三,黃金海灘,盟軍傷亡400人;第四,猶他海灘,盟軍傷亡最少,只有197人。這4大搶灘登陸的陣地上,盟軍一共傷亡了2427人,按照1比3的傷亡比例,四大灘頭陣地一共陣亡不過五六百人,加上縱深空降中的傷亡,也就七八百人不得了。倒霉蛋主要集中在第五地點,也就是著名的奧馬哈海灘。奧馬哈登陸當天僅僅陣亡就達到了2500人,居然比其他4大海灘的全部傷亡加起來還多!奧馬哈海灘登陸場地的選擇一開始可能就完全錯了。

這是因為奧馬哈海灘看上去也有長長的沙灘,但是沙灘和內陸之間卻有一道很陡峭的斷崖。出現即使沖灘成功,也很難爬上岸的現象。而且在低洼海灘上的部隊根本看不到陡峭的岸上的對手的火力點。而且奧馬哈海灘外海由于風力和洋流的關系,風浪比別的海灘要天然大得多。因此在奧馬哈海灘沖灘之前,就有數艘登陸艇在大浪下翻沉,當即就有300位盟軍被淹死。沖灘成功后,登陸部隊居然無法集中,而且還把陡峭的懸岸后邊的電線桿誤以為是德軍的重炮群,更加不敢集中兵力沖鋒。最倒霉的是,有一個德軍的機槍火力點,所有登陸盟軍都因為角度問題看不見。而這個火力點本身卻可以用機槍打到海灘的任何角度。于是一名19歲的德軍機槍手絕不浪費這次機會。居然在幾個小時內,一人就用機槍殺傷了數千盟軍,

被認為直接陣亡在這名機槍手之下的盟軍高達1000人以上!這說明諾曼底登陸過程中盟軍全部陣亡3000多人的三分之一,其實是由同一個德軍士兵造成。如果這個狀況持續一整天,那么奧馬哈海灘登陸很可能徹底失敗。還是美國海軍的后續保障艦隊反應及時,發現奧馬哈海灘的登陸開始幾個小時之后,都沒有無線電傳回消息,艦隊指揮官當機立斷,命令十幾艘驅逐艦和巡洋艦冒著觸雷觸礁的危險,逼近到奧馬哈海灘水線700米之內,集中所有火炮對德軍火力點挨個敲掉,搶灘盟軍這才得以爬上陡峭的海岸。由此可見,整個諾曼底登陸戰,除了奧馬哈海灘的天然不利之外,前幾天并沒有什么像樣的戰斗。與其說是盟軍戰略欺騙成功,還不如說是德方有意放水。只是當德國高層知道盟軍有300萬人登陸后,才有所后悔決心反擊,延續到8月份的純陸上戰斗終于打得有來有往。因此單純看諾曼底登陸之戰,實在算不上二戰的根本性轉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