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清朝的吳敬梓在《儒林外史》中留下了一句傳世名言:“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現在這句話多用來形容世事變化無常,盛衰難定。
站在現代社會,順著歷史的時間線往前看,多少盛極一時的王朝,最后也只是落得衰敗滅亡的下場。比如曾經為南宋帶來“靖康之變”的金國,在歷史上曇花一現后,又遭到了南宋的瘋狂報復。700余萬金人,最后被殺得只剩10萬,令人唏噓。
01
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金朝以“張覺事變”為由,奏請派兵攻宋。10月份,完顏宗望率兵從平州出發,開始進攻燕山府。宋朝的戍邊將領韓民毅、郭藥師等人的陸續投降,讓燕山府的防衛徹底崩潰,加速了金兵進軍南宋的步伐。
完顏宗翰則帶兵從大同進攻太原。在先后攻克了朔州和代州之后,金兵已經將太原徹底包圍了起來,太原危在旦夕。后來還是因為完顏宗望和宋軍達成了協議,完顏宗翰這邊才退兵。次年,也就是靖康元年,完顏宗翰渡過黃河,攻下了滑州之后,包圍了汴京。后又以趙構和張邦昌為人質,要求南宋割讓河間、中山和太原三鎮。
但因為當時南宋將領李綱率兵頑強抵抗,所以金兵未能成功破城。再加上金軍的出征時間長,消耗巨大,于是,完顏東望決定先退兵。此時,在南宋的朝堂上,投降派已經占據了大多數。他們甚至在金軍退兵渡過黃河時,派人在黃河邊上樹了面大旗,命令己方軍隊不能越過大旗追趕金軍,否則按律處死。
02
當時南宋的名將種師道建議宋欽宗,在金軍退兵之后,派重兵駐守在黃河兩岸,以免金軍再次渡河。但是,奈何朝堂上投降派的聲勢浩蕩,他們否定了種師道的建議。他們表示,南宋已經軍備匱乏、資源緊張,而且也不知道金軍什么時候才會再次渡河,如果長時間派重兵空守黃河,只會白白浪費金錢和兵力。最后,眼見進諫無望,種師道竟然被活活氣死。很快,現實就打了投降派的臉。當年的八月份,完顏宗翰和完顏宗望就帶重兵,二次度過黃河。
這次,完顏宗翰依舊是從大同出發,而完顏宗望則是從保州出發。南宋因為投降派的主張,軍心早已不穩,在金兵的鐵騎下簡直不堪一擊。而且,沿途也有很多南宋將領選擇投降,使得金兵的兩路大軍很快就打到了汴京城下。
這次重新圍攻開封府,完顏宗望帶足了八萬精兵,其中還包括完顏昌、劉顏宗等得力干將。這一次,開封城沒有守住,城門被攻破,宋徽宗和宋欽宗兩位皇帝也被俘虜。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北宋滅亡。金軍以風卷殘云的速度大肆搜掠了一番后,建立了大楚,立張邦昌為皇帝,作為他們的傀儡。
完顏宗望和完顏宗翰兵分兩路,分別押解宋徽宗和宋欽宗北上。11萬金國兵馬,浩浩蕩蕩地返回北地。而南宋,不僅故得不復,就連皇帝都被俘虜了,簡直就是奇恥大辱。這次戰役,史稱“靖康之變”。
03
為金國作出豐功偉績的完顏宗望和完顏宗翰,估計沒有想到,他們在實現了老祖宗的愿望后僅100多年的時間,就遭到南宋的瘋狂報復。其實,金國和蒙古不睦由來已久。而金國傳到了衛紹王的手里,實力也早已大不如前。更何況,當時蒙古帝王成吉思汗,是一個野心勃勃的大人物。他綜合分析了金國的情況之后,覺得是時候出手了。于是在南宋嘉定四年(公元1211年),成吉思汗發動了“野狐嶺之戰”。
而南宋也看準時機,和蒙古結成聯盟。南宋名將孟珙和蒙古大軍于蔡州會師,蔡州當時正是金哀宗的居住地。雖然蔡州城墻堅固、易守難攻,但畢竟勢單力薄,再加上糧草不足,也沒有精兵強將,最后被攻破,金哀宗自縊而亡。金朝滅亡時,漢地的女真人數只有10萬余人,和興旺時期的700萬人數相比,可以說幾乎被滅族。
結語
元朝宰相在《金史》中稱贊金哀宗:“區區生黎,圖存于亡,未盡乃斃,可哀也矣。雖然,在《禮》,'國君死社稷’,哀宗無愧焉”。相比起被敵軍俘獲后茍且偷生的宋徽宗和宋欽宗,金哀宗在國破時選擇了自縊,寧愿和江山社稷一起存亡,也不愿在敵人手下茍且偷生。這種氣節,確實值得贊頌。
參考資料:
《儒林外史》
《靖康稗史箋證》
《金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