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統治末年,社會局勢動蕩,北方大量游牧民族內遷,中原大地上發生了“永嘉之亂”。在這場變亂中,整個北方陷入了混亂,以長江為分隔,我國長江以北地區,先后出現了十六個統治國家,歷史上稱此階段為“十六國”階段。這是一段中國歷史最為混亂的時代,這一時代最終在公元439年結束,因為在這一年,鮮卑拓跋部建立了北魏王朝,北魏一統北方,從此,我國進入了南北朝時代。
▲北魏圖片
1、強悍的鮮卑族
鮮卑族歷史久遠,這個民族很早就生活在我國的大興安嶺附近,早年間,他們因生活在匈奴的東方,中原人將他們稱之為“東胡”。漢朝時期,鮮卑族迎來了第一次強大,他們打敗了北方匈奴,統治了漠北。這是歷史第一次記載的有關鮮卑族強盛的依據,由此可見,鮮卑族雖然是一個少數民族,但卻是一個強悍的民族。西晉時期,鮮卑族的慕容氏在族內崛起,他們掌握了鮮卑族的統治權,建立了“五燕”。后來,慕容氏家族中的另一支前往了我國的青海地區,在青海地區建立了土谷渾王國。
▲北魏統一北方地圖
2、前秦的敗落
早在北魏一統北方之前,前秦就是北方的實力最強者,并且在相當一段歷史時期內,前秦在很大程度上統治著北方。但可惜,前秦統治者苻堅狂妄自大,最終在淝水之戰中被打敗,戰敗后的前秦失去了往日的輝煌,北方大地再次陷入分裂。前秦滅亡后,北方大地經過多年的斗爭,形成了以北魏、北涼、西秦、北燕和夏為代表的統治集團。在幾個統治集團中,北魏占領著河北,河南和山西的大部分地區,是最強大者。與此同時,北燕占領著京津和東北地區,北涼則割據甘肅青海一帶。
▲北魏戰爭
2、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拓跋燾是一位極具野心的北魏統治者,拓跋燾繼位后,深感北方之紛亂,便把一統北方作為終生目標。拓跋燾深知,北魏若要一統北方,必須依靠武力。這也不難理解,在動亂紛爭的年代,唯有武力征服,才是最可靠的統治方式。自拓跋燾登上統治者之位,拓跋燾就十分注重軍隊建設。鮮卑族本是游牧民族,祖祖輩輩的馬背生活造就了鮮卑族強悍的體魄,拓跋燾登基后,極其注重北魏騎兵的戰斗力,后來,北魏騎兵橫掃天下,其原因即出于此。 拓跋燾是一位極具戰略眼光的統治者,自其登上皇位始,他都時刻在為一統北方做著準備。身為鮮卑族領袖,拓跋燾不僅看到了鮮卑族人英勇善戰的優點,還看到了鮮卑族謀略和智慧的不足。
▲北魏騎兵
拓跋燾深知,雖然鮮卑族人在體格上遠勝于中原王朝百姓,但論謀略和智慧,鮮卑族遠不及中原王朝各族。拓跋燾深知,若要一同北方,僅憑借強悍的軍隊戰斗力,是遠遠不夠的,除了具備彪悍的士兵,還應擁有卓越的將才。不得不承認,和許多少數民族領袖不同,拓跋燾是一位極具野心和戰略眼光的少數民族領袖,這體現在他不僅僅擁有著宏偉抱負,還能夠認清自己的優缺點,這對于一個王者來說,是極其可貴的。歷史的數次事實證明,王者若擁有了自知之明之心,民族必興。
經過拓跋燾的秣馬厲兵,很快,在拓跋燾統治中期,北魏便兵強馬壯。放眼當時的北方各國,屬北燕實力最小,于是,北魏朝堂內部便有大臣主張先攻打北燕,但拓跋燾卻不這樣認為,拓跋燾認為,北燕國力雖小,但卻十分團結,這樣的國家,一旦與其交戰,便會深陷戰爭泥潭。
▲北魏軍隊
相比之下,局勢動蕩的大夏王朝則更易于攻取。拓跋燾親率北魏鐵騎渡過黃河襲擊大夏首都統萬城,戰爭伊始,拓跋燾率領一支偏軍佯攻城池,命令主力引誘大夏軍隊追擊,并最終在統萬城外的一處山谷中大敗大夏軍隊。在此站過程中,拓跋燾身負重傷,卻死戰不退,展現了北魏王者風范,極大地鼓舞了士氣。經此一戰,大夏王朝一蹶不振,最終被拓跋燾所滅。從拓跋燾滅亡大夏國可以看出,拓跋燾確實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統治者,他不僅僅極具戰略眼光,還能夠身先士卒,出生入死。從某種層面上而言,鮮卑族得拓跋燾,民族甚幸。
3、北魏滅北燕
在大夏國滅亡的第2年,拓跋燾繼續率領北魏鐵騎進攻北燕。經過與夏國一戰后,北魏鐵騎實力大增,拓跋燾率領北魏鐵騎圍攻北燕都城和龍。在和龍一戰中,北魏鐵騎捷報連連,逼得北燕皇帝馮弘棄城而逃,最終,北燕滅亡。從拓跋燾攻打夏國與北燕的順序來看,鮮卑北魏最終能夠一同北方,并不是偶然,而是一次有計劃有謀略的統一行動。早在開戰之初,拓跋燾就深知,北魏軍隊雖然多年以來秣馬厲兵,但若想要一舉吞并北方,依然風險極大。若北魏鐵騎率先對北燕開戰,北魏鐵騎極易陷入北燕的戰爭泥潭,但若先攻打大夏國,滅亡大夏國后,北魏鐵騎必將士氣大振,而后一舉攻下北燕,絕非難事。而事實,正是如此,在北魏鐵騎攻下夏國的第2年,北魏兵鋒便直指北燕。最終,在北魏鐵騎強大的攻勢下,北燕滅亡。
▲北魏將領
4、北魏滅北涼
北魏一統北方的最后戰爭是與北涼之間的戰爭,北魏對北涼開戰時,此時的北涼,早已沒了往日的輝煌,放眼整個北方,大片土地已經落入北魏之手。面對北魏強大的戰斗力,北涼統治者決定堅守城池不戰,希望以此來尋求生存。但可惜的是,此時的北魏鐵騎,正值巔峰,面對北涼的堅守不戰,北魏鐵騎決定圍困北涼都城,最終,在經歷長達一個多月的圍城后,北涼守軍山窮水盡,城池被攻破,北涼滅亡。北涼滅亡后,北魏占據了北涼的幾乎所有土地,在統治中原的同時,也統治了西域。自古以來,甘肅和青海地區就是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北魏滅亡北涼,也標志著北魏統治輻射已經深入西域腹地。
▲北魏出征
1、版圖統一
北魏一統北方之后,基本結束了長期以來北方動蕩的局面。自永嘉之亂以來,我國北方長期陷于戰亂之中,版圖分裂,百姓民不聊生。雖然前秦曾經短暫的統一過北方,但最終也走向滅亡,北方再次走向分裂。北魏統一北方,北方政權基本得到穩定,這位此后隋朝一統天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北魏皇室
2、民族融合
北魏統一北方后,許多少數民族大量進入我國中原地區,他們與當地的漢民族相融合,此后長期共存,這極大地促進了我國民族融合的進程。作為一個少數民族王朝,北魏王朝的民族政策是十分開明的,和許多少數民族王統朝不同,北魏王朝深知民族融合的重要性,身為游牧民族,北魏統治者勇于融入漢文化中,并以漢文化為基石進行民族文化的融合。北魏統一北方,對我國民族融合的歷史進程具有著重要意義,北魏一統北方時期,也是我國民族加速融合的時期。
3、安居樂業
自永嘉之亂,北方便陷入戰亂,北方經濟衰退,北方百姓民不聊生。在長達200余年的動亂中,北方經濟遭到了重創。北魏統一北方后,在國家統一的背景下,北方經濟得到了迅速的恢復和發展。北魏一統北方,實行了一系列經濟改革,為北方生產力的恢復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由此可見,相比于前秦的統治,北魏的統治確實更具戰略眼光。北魏統治者雖起源于游牧民族,但卻深諳國家治理之道,相比之下,前秦統治者相形見拙,在這一優一劣之中,北魏統治者的突出才能也可見一斑。或許正是因為這種原因,北魏在橫掃北方各國之后,面對破敗的北方局面,依然能夠穩定發展。
任何一個王朝,任何一個時代,經濟的發展始終是社會穩定的基石。十六國的動蕩局面嚴重破壞了北方的經濟體系,北魏雖依靠武力征服北方,但最終卻能夠安心治理經濟,由此可見,北魏確實是一個十分明智的王朝。
▲北魏拓跋氏
北魏一統北方,初步結束了我國自西晉以來的北方割據局面。北魏橫掃北方各國,最終建立統一王朝,這為我國北方社會的穩定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它促進了我國民族的融合和文化的交流,為后來隋朝和唐朝的強大奠定了良好的社會基礎。從這一層面而言,北魏一統北方,對我國封建社會歷史進程有著巨大的貢獻。今天,當我們再次回顧這段歷史,不得不承認,北魏統治者和北魏王朝的眼光與智慧,值得我們敬佩。
參考文獻:
《洛陽伽藍記》
《魏書》
《西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