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群雄逐鹿中原,諸侯之間爭奪地盤,你爭我搶經過無數次戰爭終于三分天下。決定三分天下的戰爭一共有三場著名戰役,一是曹操與袁紹爭奪北方發生的官渡之戰,結果曹操獲勝,袁紹戰敗地盤被曹操吞并,曹操成為北方最強勢力。第二場是曹操為了南下吞并江東和孫劉聯軍發生的赤壁之戰。結局是曹操戰敗,后期止步與北方,劉備和孫權占領荊州。而今天要介紹的就是第三次大戰役夷陵之戰。
夷陵之戰是三大戰役的最后一場戰役,發動原因是孫權趁關羽出荊州攻打襄樊之時,派呂蒙陸遜越過湘水占領當時劉備占領的荊州,使關羽腹背受敵不得不逃回益州,但是關羽父子在逃到臨沮時被吳將所殺。
關羽之死不僅使劉備失去了最信任的大將和兄弟,還使劉備失去了荊州。早在諸葛亮與劉備在隆中制定奪取天下的策略使就說需要擁有益州和荊州,待天下有變則令一上將出宛洛進取中原。而荊州就是北上要地,此地一失北伐只能出漢中,從漢中進攻不僅路途遙遠,而且還不好走,所以后期蜀漢北伐均沒有成功。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第一件事就是準備軍隊糧草準備攻打東吳,為關羽報仇也為了奪回荊州,夷陵之戰就此爆發。
公元221年七月,劉備親率三萬多人進攻東吳,并且讓張飛從閬中率軍出發與他會師進攻東吳。不料在張飛出發前被部下范強張達殺害,劉備聽到消息更是憤怒。于是率水陸大軍兩路進攻東吳,前期蜀漢軍隊一路高歌猛進深入吳境。孫權先是遣使向劉備求和,憤怒的劉備根本不答應,于是孫權派五萬大軍抵擋蜀漢軍隊。其次又向曹丕稱臣,防范曹魏偷襲。
在戰爭前期劉備軍隊士氣高漲,一路攻下秭歸,并派水師順江而下作戰。并且派馬良游說五溪蠻部落,蠻王沙摩柯帶領一萬多人和劉備一起進攻東吳。為了防范曹丕趁機來犯,派黃權在長江北岸扎營抵擋曹軍。劉備自己帶領吳班、馮習、張南和沙摩柯等人繼續攻打東吳。
孫權后期派陸遜統軍抵抗劉備,陸遜分析蜀漢軍隊士氣強盛前期不能正面對抗,退守夷陵。而劉備得知陸遜領兵則輕視陸遜,覺得陸遜并沒有大的才華,也無統軍經驗,繼續攻打吳軍。至此劉備軍隊深入吳境兩三百公里,不過在夷陵一帶吳軍占領山嶺要地,把山地平原留給劉備軍隊,吳軍開始抵擋,劉備此時不能攻克吳軍,只能在山地扎營,雙方都在尋找機會作戰。
對峙前期,劉備先是攻打駐扎在夷道的孫桓(孫權之侄)誘使吳軍來救。陸遜看出劉備的計謀也知道孫桓能夠地方,并沒有上當,最好劉備也作罷。又尋找機會去辱罵陸遜想讓他來作戰,但是陸遜還是堅守不出,慢慢的蜀漢軍隊士氣士氣低迷。劉備軍隊是深入吳境兩三百公里作戰,后勤補給線拉的太長,此時吳軍不出戰,只能就地扎營尋找作戰機會。
吳蜀兩軍對峙一直從公元222年初到六月份,此時江南天氣炎熱,劉備的水軍在江上酷暑難耐,而吳軍又不出站。無奈劉備只能把軍隊撤回陸地,扎營百里以拒吳軍。
此時陸遜看出劉備軍隊士氣低下,而且把水軍撤回陸地,陸遜知道反攻的機會到來。陸遜先是派小股軍隊去攻打蜀軍并沒有得逞,但是陸遜發現蜀軍破綻,使用火攻一把火燒了劉備大營。吳蜀雙方正式決戰,而蜀漢軍隊由于火燒連營,將領被殺損兵折將,劉備趁夜逃往山上。傅彤負責斷后被吳軍圍攻被殺,吳軍圍攻劉備所占據的地方,劉備不能抵擋討回益州。但是孫桓早就在前方攔截劉備,劉備差點被擒還好屬下拼死抵抗才討回白帝城。
陸遜準備
一舉拿下永安城(白帝城),但是看到劉備到了永安就地駐扎并且收攏了散兵,此時趙云也帶人護駕,永安城駐扎兩萬多人。陸遜已經無法拿下永安,而此時曹丕也趁機攻打東吳,無奈只有回師對抗曹丕。
夷陵一戰劉備損失五萬多精銳之師,將領損失張南、馮習、蠻王沙摩柯、傅彤等人,那有馬良都死于戰爭,黃權因為被吳軍切斷歸路不得已投降魏國。此一戰是關羽丟失荊州之后的有一次大的損失,諸葛亮花費了數年才使蜀漢可以對外作戰。
夷陵之戰也是三大戰役中唯一一場不是以多勝少的戰爭,夷陵之戰前期劉備三萬多人,后期五溪蠻的一萬多人加入,而東吳方面前期五萬多人。所以夷陵之戰是一場勢均力敵的戰爭,以東吳獲勝而告終,自此以后幾十年三國局面無太大改變,一直到西晉統一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