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再思
01
1176年冬至,一個年輕人經過揚州。他想象中的揚州是“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或是“夜市千燈照碧云,高樓紅袖客紛紛”,又或者是“人生只合揚州死,禪智山光好墓田”,怎么也沒想到是眼前的模樣。
十五年前金軍南侵,南宋兵敗。十五年后作為戰場之一的揚州還是沒有從當年的浩劫里恢復過來,只余草木衰敗園林荒廢。于是年輕的詩人留下一首《揚州慢﹒淮左名都》: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這個人,叫姜夔。
姜夔,字堯章,1155年出生在鄱陽。他自小隨任知縣的父親讀書,父親不管是為官還是為人都是極正直的,姜夔在他身邊受到很多正面影響。十四歲時父親去世,此后姜夔投奔到姐姐家多年,直到成年之后才獨自生活。
1174年到1183年這十年間,姜夔四次參加科考,四次落第,他落的不是進士第,而是根本沒有考中舉人。
飽受打擊的姜夔決定暫時放下科考,先去游歷四方。
02
姜夔的足跡遍布江南、湖南等地。1185年在湖南時,姜夔結識了忘年交蕭德藻。蕭德藻比姜夔的父親還要早七年中進士,他很欣賞姜夔,還把自己的侄女許配給這個才華橫溢的后生。
“四十年作詩,始得此友”,兩人的友情格外深厚。通過蕭德藻,姜夔結識了范成大等一批名士。在與范成大切磋時,姜夔即興做了兩首詠梅花的詞,《暗香》:
舊時月色,算幾番照我,梅邊吹笛。喚起玉人,不管清寒與攀摘。何遜而今漸老,都忘卻、春風詞筆。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瑤席。
江國,正寂寂。嘆寄與路遙,夜雪初積。翠尊易泣,紅萼無言耿相憶。長記曾攜手處,千樹壓、西湖寒碧。又片片、吹盡也,幾時見得?
《疏影》
苔枝綴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逢,籬角黃昏,無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慣胡沙遠,但暗憶、江南江北。想佩環、月夜歸來,化作此花幽獨。
猶記深宮舊事,那人正睡里,飛近蛾綠。莫似春風,不管盈盈,早與安排金屋。還教一片隨波去,又卻怨、玉龍哀曲。等恁時、重覓幽香,已入小窗橫幅。
1186年,蕭德藻被調去湖州,姜夔和妻子與之隨行。途經杭州時,姜夔認識了楊萬里,楊萬里對他的詩十分贊賞,寫道:
尤蕭范陸四詩翁,此后誰當第一功。
新拜南湖為上將,更差白石作先鋒。
湖州一去就是十年,姜夔很喜歡湖州居弁山的白石洞天,經常去那里游玩,朋友們因此稱他白石道人。
03
姜夔大部分時間待在湖州,有時也會去別的地方看看風景。
1190年的秋天,姜夔來到了合肥,入目的和少年時在揚州看到的一樣。原該是繁華城市的地方充斥著百姓生活的艱難不易。他提筆做《凄涼犯》以表憂國傷民之心:
綠楊巷陌秋風起,邊城一片離索。馬嘶漸遠,人歸甚處,戍樓吹角。情懷正惡,更衰草寒煙淡薄。似當時、將軍部曲,迤邐度沙漠。
追念西湖上,小舫攜歌,晚花行樂。舊游在否?想如今、翠凋紅落。漫寫羊裙,等新雁來時系著。怕匆匆、不肯寄與誤后約。
1196年,蕭德藻被侄子接到池陽,姜夔便搬去幾年前在杭州認識的好友張鑒家里。杭州是姜夔的最后一個住處,他與張鑒相見恨晚,余生再沒有搬遷。姜夔說,他和張鑒的友誼“十年相處,情甚骨肉。”
盡管科考屢試屢敗,姜夔沒有放棄,他始終為有朝一日入朝為官做著準備。
1197年,游歷十幾年的姜夔另辟蹊徑想出個好辦法。他獻上兩篇研究音樂的作品《大樂議》和《琴瑟考古圖》給朝廷,希望能得到賞識進而被賞賜個一官半職,但文章獻上后如石沉大海再無音訊。
1199年,姜夔又寫了《圣宋鐃歌鼓吹十二章》獻上朝廷,這次他的才能終于被朝廷發現。姜夔被允許破格去考進士,欣喜若狂的他回家把書溫習了一遍又一遍,可惜還是沒有考中。
04
經歷這次打擊后,姜夔不再想著做官。此時的他已經四十五歲了,是該與自己和解的年齡了。如果上天注定他此生考不中,那他就接納自己,衣朱著紫固然好,布衣到老也不差。
1200年,住在西湖邊的姜夔寫了《湖上寓居雜詠》:
莞墻曲曲柳冥冥,人靜山空見一燈。
荷葉似云香不斷,小船搖曳入西陵。
花墻曲折,山中空曠,荷葉飄香,小船搖曳,歲月靜好莫不如此。
姜夔搬到杭州后,他的生活一直受張鑒資助。1202年張鑒去世后,姜夔的生活陷入困頓。兩年后杭州大火燒毀兩千多家民宅,姜夔的家也被大火吞噬殆盡,生活愈發困難,幾乎無以為繼。
姜夔在貧苦中度過了人生的最后十幾年。1121年姜夔病逝,死后家中連辦喪儀的錢也沒有,好在朋友們憐他困苦,集資將他安葬在了杭州錢塘門外的西馬塍。
姜夔,一介布衣,一生苦旅,一世漂泊的生命在此劃上了句號。
作者:再思,一個喜歡看古代文學、歷史,追尋歷史人物足跡的寫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