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貨殖列傳》中,司馬遷曾如此談到人性,即: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大意是說,天下之人都具有“逐利”的底色,即便是“千乘之王,萬家之侯,百室之君”也不例外。
而“逐利”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人之本性。
甚至可以說,只要是人,就會有“逐利”的需求,即便是圣人,最多也只是能做到“不受到利益”的牽引罷了,而不是沒有“逐利”的需求。
由此可見,俗話講“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并非全是夸大其辭,而是道出了人性的真相。
為什么如此說呢?
我們先看《鬼谷子》之“謀篇”中的一段原文,即:
“故相益則親,相損則疏,其數行也;此所以察異同之分也。故墻壞于其隙,木毀于其節,斯蓋其分也”
在這一段話中,鬼谷子講,人與人往往會因為有共同的利益而走到一起,又會因為沒有利益而會漸行漸遠,這是一種必然的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甚至可以說,人與人之間,即便是有利益,也只能階段性的在一起,而不可能永遠在一起,正如賈樟柯在《山河故人》中所講一樣,即:
“每一個人都只能陪你走一段路”
這其實就是人性的真相。
因此,人與人之間,無論是合作也好,紛爭也罷,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煙消云散——每一個人都是每一個的過客,這是從一開始就已經注定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