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歷來朝代的更迭都是伴隨著起義和戰爭的,前一個朝代的滅亡基本上都是被鐵騎踏破的,外戰是一個王朝覆滅的主要因素。前有武王伐紂建立西周政權,后有忽必烈領兵滅南宋建立元朝。
當然,外戰只是最主要的因素。一個王朝的衰落相對應的也有其內部的原因,先有內憂進而導致了外患,內憂加外患基本上就決定了這個王朝覆滅的命運了。
但是在中國歷史上卻存在著一個神奇的朝代,即使它的國內已經四分五裂,但在外戚來犯之時依舊一致對外。這個朝代的外戰依舊是一個無敵的狀態,它就是漢朝。
大漢王朝的歷史
秦朝末年,楚漢之爭項羽和劉邦都想建立自己的政權,最終垓下之戰以劉邦大敗項羽,西楚霸王項羽烏江自刎收場,劉邦建立了漢政權,史稱西漢。
漢朝分為西漢和東漢,在歷史上存在了400余年,期間經歷了29任皇帝。自漢高祖劉邦建立西漢之后,就一直在推行休養生息的政策,建立漢朝之后前幾年也是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在政治上,實行推恩令,削弱地方諸侯的權力,加強中央集權。外交上,派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絲綢之路。
尤其是在軍事上,他不再奉行休養生息的黃老學說,積極治國。重用衛青霍去病等大將積極對抗北邊來犯的匈奴,將大漢王朝的疆域版圖一擴再擴。
接連的戰爭勝利極大鼓舞士兵的士氣,也是從漢武帝時期開始崇尚武力,鼓勵在國家內部安定的前提下,對待外來民族的侵犯,要勇敢的反抗。
霍去病衛青三掃匈奴
漢武帝時期,共發起了三次反抗匈奴的戰爭,而這三次戰爭基本上都是以衛青霍去病為主導的。
第一次戰爭是在公元前127年,以衛青、李息為主帥,采用避實擊虛的戰略,此戰收復了河南地區,解除了匈奴對于長安的威脅。
第二次戰爭是在公元前121年,霍去病為主帥,進入匈奴境內與其廝殺,攻打到祁連山一帶,俘獲匈奴三萬余人,大獲全勝。
第三次戰爭則是在公元前119年,衛青和霍去病為主帥各帶一支隊伍,從東西兩路進軍,跨越了沙漠深入到漠北作戰,最終大敗匈奴,班師回朝。
這三次與匈奴的對抗極大地鼓舞了朝野之上的士氣,讓大漢朝無人再敢來犯。漢武帝這一抗擊匈奴的決策,加強了國人的領土意識,讓國人從此不再懼怕外來入侵,腰桿子從此就硬起來了!
這一決策也奠定了漢朝的軍事實力,讓其后來即使是在國家內部割據混戰之時,也讓外敵無法蠶食漢朝的一絲一毫國土。
在那個幾乎屢戰屢勝的時期,周圍的國家賦予漢朝一個響當當的名號,那就是“強漢”。西漢將領和士兵時時刻刻將“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記在心中,共同抵御外辱。
東漢末年最混亂之時依舊堅持抗敵
西漢的滅亡是由于漢成帝沉迷美色導致的外戚專政,王莽奪權,西漢滅亡。但是這并不是漢朝最混亂的時候,東漢末年政權分裂,諸侯割據混戰,這個時期才是漢朝極其動蕩的時期。
很神奇的是即使是在這個動蕩的時期,東漢及其內憂的時期,舉兵進攻東漢的外敵依舊沒有討到好果子吃。
處于東北邊境的烏桓國眼看漢朝內部亂成這個樣子,瞬時覺得是一舉拿下漢朝的大好時機,于是率先起兵來犯。
而烏桓國首先遇到的是勁敵公孫瓚,他以他不要命地打法立下赫赫戰功。公孫瓚打仗一向以勇猛著稱,一與烏桓國對戰,打的對方是落花流水,節節敗退。最終以烏桓敗北告終。
后來公孫瓚大勢已去之時,烏桓國認為終于又有機會進軍漢朝之時,它又遇到了曹操這個強敵。烏桓國又被曹操打得落荒而逃,自此沒有再進攻東漢。經此兩戰,烏桓國明白了一個道理,無論東漢內部是什么樣子,它的外部都是無堅不摧的。
不僅僅是東北部的烏桓國對內憂的東漢起了歹意,西北部的匈奴和羌人又何嘗不是躍躍欲試,想要試圖吞并這個泱泱大國呢!
面對東漢這割據混戰的局勢,匈奴和羌人也開始動了起兵攻打漢朝的念頭。但是無奈董卓沒有遂了他們的意思。董卓領兵迎戰匈奴,擊殺敵軍數萬人。同樣,羌人對上的漢朝神威天將軍馬超,自然也沒有討到什么甜頭。
經過一番折騰,后期即使是東漢這種情況,也再無人敢跨越邊防線一步,來進攻漢朝了。
公元220年,曹操次子曹丕逼迫漢獻帝讓位,自此強大的漢朝滅亡。那如此強漢究竟什么是壓死這個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呢?既然外患大家抗擊有方,那最終導致其滅亡的主要原因自然是要落在內憂之上了。
東漢末年,宦官專政外戚專權,皇帝過于年幼,沒有明君治國,太后把持朝政,這等等一系列的原因都導致了漢朝由盛轉衰,并走向了滅亡。而緊接著就走向了動蕩的魏蜀吳三國時期。
事實證明,一個國家要想長久地存在攘外和安內都是必不可少的。只兼顧一個方面,雖然延緩這個國家衰落的時間,但是最終的結果還是覆滅。
漢朝作為歷史上數一數二的朝代,它對于歷史的貢獻是不容置疑的。我們的民族史稱漢族,我們的文字叫做漢字,而這名稱的起源就是來源于漢朝這個朝代。
西漢時期的南征北戰更是極大的擴充我國的疆域,開辟的絲綢之路也是一直延續至今,極大的推動了海外貿易的發展。漢朝雖最終覆滅,但它帶來的歷史影響無疑是深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