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27年南昌城下一聲槍響,共產黨人拉開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序幕,后來也將這一天定為“建軍節”,一眨眼,歷史的硝煙仿佛還在昨日,今年這支光榮的人民軍隊將迎來建軍95周年。
無論是歷史材料,還是影視作品,我們經常能夠看到不同時期人民軍隊稱謂的變化,比如“工農革命軍”、“紅軍”、“八路軍”、“新四軍”、“解放軍”等等,那么這些名字都是怎么來的,他們又是如何隨著歷史發展進行演變的呢?今天蘭陵公子就來說一說。
1927-1937:工農革命軍、紅軍
1927年,此時距離共產黨的成立已經過去了6年,已經有很多仁人志士發現,單純地依靠奔走呼號,無法真正為人民帶來自由和獨立,同時還在反動派制造的一次次“白色恐怖”中無數共產黨人犧牲。因此,大家逐漸認識到“槍桿子里面出政權”,并于當年8月7日召開的“八七會議”上,明確提出要建立“真正革命的人民軍隊”,但是,對這樣一支軍隊該叫什么名字,卻無定論。
同年9月,毛澤東領導湘贛邊秋收起義,第一次將參加起義的武裝力量命名為“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并明確區分于國民黨的“國民革命軍”,此后多支部隊都以“工農革命軍”命名。
但是,工農革命軍的稱謂使用時間很短,僅僅過了一年多,葉挺、葉劍英等人領導廣州起義時,開始第一次打出“工農紅軍”的稱謂,由于這一稱謂具有鮮明的特征和方便記憶傳播,1928年中共中央正式發文“根據地所建立之軍隊,可正式定名為'紅軍’,取消以前'工農革命軍’的名義。”
自此,紅軍這一稱謂在存在了長達十年之久,也伴隨著反“圍剿”、長征等重大歷史事件,成為土地革命時期人民軍隊的代表性名稱。
1937-1945:八路軍、新四軍
在很多抗日題材的影視作品中,我們經常看到人民軍隊被稱為“八路軍”,“土八路”,“新四軍”等等,那么這些稱謂又是怎么出現的呢?
1937年,日軍侵占東北,覬覦華北,全國人民同仇敵愾之際,蔣介石還在不斷派軍圍剿紅軍,在這種情況下,爆發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毛主席從抗日大局出發,提出了和平解決西安事變,并發表“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
為了積極促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國共開始第二次合作,而紅軍也主動被納入國民黨軍隊的戰斗序列,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朱德擔任總指揮,彭德懷任副總指揮,葉劍英擔任總參謀長,左權擔任副總參謀長。
從名字也能看出來,除了第八路軍,當時還有其他“路軍”,共計二十九路軍,名單如下:
國共合作開始后,日軍狂妄叫囂三個月滅亡中國,而國民黨的數次大戰中退敗,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等等,雖奮勇拼殺,但難以阻擋銳氣正盛的日軍,國內氣氛一片消極。
而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先后取得了平型關大捷,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夜襲陽明堡機場使日軍變成了瞎子,百團大戰徹底粉碎了日軍的囚籠政策。正是這些振奮人心的戰績,讓全國人民都知道了八路軍的英勇。
后來國民黨為了打壓八路軍的氣焰,曾將其更名納入第十八集團軍,但是共產黨在對外發布和對內使用的名稱依然是八路軍。
當然,抗日期間還有一支革命武裝,那就是新四軍。這支軍隊是當時紅軍長征時留在南方八省的抗日游擊武裝,在國共合作后,被統一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
1945-至今:中國人民解放軍
1945年,日本投降,蔣介石全面發動內戰,國共合作關系破裂,自然而然的,八路軍的稱謂也就自動消失了。
劉少奇曾在1944年就曾在高級干部會議上提出我們的正規軍和游擊隊可以合并稱“解放軍”的意見,但是直到1945年8月,朱德總司令在多封命令中正式使用“人民解放軍”這一稱謂,自此,解放軍的名號才算正式確立。
中國人民解放軍最初只有陸軍,靠著小米加步槍,先后發動了遼沈戰役、平津戰役、淮海戰役和渡江戰役,如秋風掃落葉般推翻了蔣家王朝,最終建立了新中國。
此后,中國人民解放軍這一名稱一直沿用至今,并且不斷進行內部結構改革和發展,已經形成了覆蓋海陸空及二炮的全方位立體化現代化軍隊。
其實,無論這支部隊的名稱是什么,在每個階段都有著鮮明的特征和光輝的戰績,致敬人民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