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的歷史,自王莽篡漢為界,分為西漢和東漢兩個階段。之所以稱為“西”和“東”,是因為西漢的首都是長安,在中國的西部,東漢的首都在洛陽,處于中國東部。
王莽何許人也?他是西漢的漢元帝劉奭的皇后王政君的侄子。就是從這個漢元帝開始,西漢逐漸衰落走向滅亡。因為漢元帝“柔仁好儒”,加之又沒有霍光這樣強勢的大臣輔佐,導致皇權旁落,外戚與宦官勢力興起。到了西漢最后一位皇帝漢平帝的時代,王莽已經成為把握朝政大權的“大司馬”。公元8年十二月,王莽終于撕下了假面具,廢除了自己推舉的孺子嬰的皇太子之位,建立了“新朝”。自此西漢滅亡。

東漢開國皇帝劉秀
王莽建立“新朝”后進行托古改制,對原有的漢朝制度進行了大規模修改,引起了社會政治和經濟極大混亂,爆發了全國性的造反起義。其中以綠林軍和赤眉軍的起義最為著名。公元23年九月綠林軍攻入常安,王莽被商人杜吳殺死,新朝滅亡。
公元25年,原本跟隨劉玄造反的漢室宗親劉秀,誅殺了劉玄,并逐漸消滅各方割據勢力,統一全國。劉秀登基稱帝,為漢光武帝。因劉秀是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是漢室后裔,所以他延續“漢”的國號,建都洛陽,稱建武元年 ,史稱東漢。
東漢(25年—220年),是歷史上繼西漢之后又一個大一統的中原王朝,傳位八世共十四個皇帝,共計持續一百九十五年,與西漢合稱為兩漢。
劉秀建國之后,勵精圖治重振漢朝。在政治上,他提倡“柔道”治國,改革官制,加強尚書臺權力,同時整飭吏治,精簡結構,優待功臣。在經濟上,他于民休養生息,實施度田,發展經濟;在文化上,他大興儒學、推崇氣節。
總之,劉秀治國理政成績卓著,史稱“光武中興”。

東漢地圖
劉秀去世之后,他的兒子劉莊和孫子劉炟,也就是漢明帝和漢章帝陸續登上帝位。
明章二帝在位時期,秉承了劉秀的遺規。他們對外戚和勛臣嚴加防范;屢下詔招撫流民,賑濟孤寡孤獨和貧民前后九次;大力修治汴渠并完成,消除了西漢平帝以來河汴決壞;同時努力經營西域,再次切斷匈奴右臂,設置西域都護府和戊己校尉。 使得百姓安居,疆域安定。歷史上稱作“天下安平,百姓殷富”,號稱“明章之治”。
但是,自從東漢第四位皇帝——漢和帝劉肇繼位之后,東漢又開始了外戚干政,所以政權和社會再次進入動蕩和走下坡路。因為劉肇年僅10歲,登基后自然由太后竇氏臨朝,所以劉氏政權旁落在所難免。
不過,漢和帝長大之后,聯合宦官掃滅了竇氏戚族。他親政后多次下詔賑濟災民、減免賦稅、安置流民、招納賢士,主張寬刑。最重要的是,他在軍事外交上降服匈奴,并任命班超平定西域諸國,致使東漢國力達到極盛,時人稱之為“永元之隆”。

東漢后期小皇帝登基宦官專制
漢和帝之后的東漢第五代、第六代、第七代皇帝——漢殤帝、漢安帝和漢少帝,基本也都是年幼登基,被外戚把持朝政。到了第八代,漢順帝劉保這一代,皇帝是被宦官扶持上臺的。所以又開始了宦官把持朝政的歷史。
又經過漢沖帝和漢質帝這兩個幼年夭折的小皇帝之后,第十一代漢恒帝劉志上臺。仍由梁太后臨朝聽政。后來他聯合宦官誅殺了梁氏,但宦官自此又開始掌權。
第十二代的漢靈帝劉宏,更是把朝政弄得一團糟。他讓宦官“十常侍”把持朝政,買賣官爵,橫征暴斂,弄得民不聊生,社會矛盾激化,終于在184年爆發了黃巾大起義。
接下來,先是董卓進入朝中專權,廢掉漢少帝,另立漢獻帝。最終導致東漢滅亡,進入了我們熟悉的“三國時代”。
東漢時代的突出變化和進步:
一.軍事方面: 漢明帝時,遣竇固等于公元73年擊敗北匈奴。同時又派班超出使西域各國,使西域各國再次斷絕與匈奴的關系,重新歸附漢朝。漢和帝時公元89年,竇憲率師出擊大破北匈奴,降者前后二十余萬人,竇憲等“遂登燕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紀漢威德,令班固作銘”。

竇憲擊敗匈奴
二.外交方面:公元97年,甘英奉西域都護班超之命出使羅馬帝國,經今伊拉克和伊朗境內,諸國,到達了今波斯灣沿岸,增進了中國人當時對中亞和西亞各國的了解。
二.科技方面:公元105年,蔡倫在前人的基礎上改造了紙張的制造技術,使中國的文字記錄方式脫離了使用竹簡的時代,同時造紙術也作為我們熟悉的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而流傳至今。張衡則以高超的工藝制造了“渾天儀”、“地動儀”等科學儀器,制造這些儀器的原理仍被廣泛使用。
三.醫學方面:華佗發明了麻醉術,在醫學比較落后的封建時代,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是中醫史上的不朽之著 ,成為中醫學的主要奠基人。被稱為“醫方之祖” 。
另外,佛教自東漢開始傳入我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