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演繹《新亭對泣》
后果:郗太傅擇婿
▲郗璿
過程始末
一、王與馬,共天下
317年,司馬睿在建康(今南京)即位,重建晉朝。登基那天,晉元帝司馬睿見到百官,居然站起來邀請王導和他同坐龍床,接受朝拜。因此,民間就流傳了一句話“王與馬,共天下”。
“王”指的是瑯琊王氏,他們在司馬睿東渡南方、重建政權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這期間,王導掌握機要中樞大權,堂兄王敦在外掌管兵權,維護了東晉政權的基礎。
按照傳統的君臣觀念,君主享有絕對的權威和至高無上的地位,大臣哪敢有一點僭越?除非是真想造反,取而代之。
“王與馬,共天下”其實是特殊時期各方利益聚合、相互妥協的產物。
▲晉元帝司馬睿像
二、南方大族排斥北方貴族
首先,司馬睿出身不好,稱帝需要別人支持。
司馬睿是皇家那一支的遠親,祖父是司馬懿的庶子,承襲了瑯琊王爵位。司馬睿空有王爵,卻沒有實力,沒有兵權。西晉爆發八王之亂時,宗室為了權力斗得你死我活。司馬睿知道自己沒有能力參與角逐,就躲得遠遠的,在混亂中幸免遇難。
305年,東海王司馬越準備西迎晉惠帝時,才想起來司馬睿,讓他看管后方,在下邳留守。這時,司馬睿明顯還是個比較窩囊的角色。
司馬睿實力有限,可還算會用人,他起用了和他素來交好的瑯琊王氏。當時,司馬睿請王導擔任司馬,幫他謀劃。王導之于他,猶如諸葛亮之于劉備。司馬睿正是靠著王導,才南渡建康,從不起眼的瑯琊王一躍成為了晉朝君主。
所以,晉元帝司馬睿不得不捧著王氏家族,甘心分權。
其次,南方大族排斥北方貴族。
八王之亂后,南方的士族已經感覺到西晉很快就要倒臺了。這時,他們需要一個類似于以前孫策的人,來號令江東,保障世家大族的利益。他們最開始擁護西晉的官員陳敏,東海王司馬越也拉攏陳敏,想借他的手來消滅自己的對手。這樣,陳敏就崛起了。
可是,陳敏過江后,獨霸江東,引起了南方大族的不滿。南方人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和司馬越聯合起來消滅了陳敏。這樣,也就為司馬睿南渡掃清了障礙。
司馬睿南渡后,南方士族有些不知所措,對外來的這些人持觀望態度。據《晉書》記載,當時吳人都不搭理他們。后來,王導去挨個拜訪賀循、顧榮等大族代表,拉攏他們。司馬睿聽王導的話,任用賀循為參佐,顧榮擔任軍司馬一職,充分照顧了吳人的利益。
▲王導之于司馬睿,猶如諸葛亮之于劉備。
三、想免于胡人的威脅,漢族上層必須緩和內部矛盾
當時,北方門閥和南方士族都需要建立一個有力的政治軍事集團,延續自己的實力和利益。他們又達成了妥協,東晉政權維持了下去。
既然南方和北方妥協了,司馬睿又沒什么真正的實力,王導為什么不撇開他自己當皇帝呢?
因為王導自己也有苦衷。
王導在東晉建立的過程中,作用明顯超出司馬睿。登基那天,司馬睿邀請他同坐龍床,王導并沒有居功自傲,多次辭讓。后人對他評價不一,贊賞的說他好比江左的管仲,罵他的說他為了家族子孫的榮華富貴而忙碌。
實際上,王導不肯取代司馬睿,還是和北方門閥的處境有主要關系。經過八王之亂,不單司馬皇族受損,北方士族也成了“亡官失守”之士。他們的權力不不如以前了,想站穩腳跟,就得和皇族合作,求得暫時的穩定。
還有,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紛紛建立,匈奴和羯族大肆屠殺漢人。想免于胡人的威脅,漢族上層必須緩和內部矛盾。
▲東晉形勢圖
四、門閥政治
再有,流亡的北方士族和南方大族之間,也存在競爭關系。如果司馬氏這面大旗被毀掉,南北方矛盾難免激化。司馬睿雖然窩囊,卻正好是各方矛盾的緩沖,留著還是有用的。
此外,王導的個人思想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王敦一直有篡權的心思,王導則始終維護晉帝的立場阻止僭越行為。王導一直在總結魏晉以來政治的弊端,持有“政務在清靜”的指導思想,帶有黃老之術。緩和矛盾是他的主張,激化矛盾不是王導想要的。
所以,“王與馬”,才可以共治天下。這種“君臣共天下”的方式,就是皇帝和大臣一起掌權,界限分明。此后,一直是東晉統治的實際運作模式,根據田余慶在《東晉門閥政治》一書里的說法,這是典型的“門閥政治”。
結論:
“王與馬,共天下”,解決了南北方士族重建國家和權力整合的大問題,支撐著東晉百年的政權。
【參考資料】:《世界歷史大辭海》《中國文明史》《全球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