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氏代齊,歷經十代人耗時286年,這期間發生了什么,又是誰在阻礙田氏的崛起,先從歷史進程說起。
周王朝運行了大約三百年,在周平王東遷之后,情況發生了變化,諸侯國開始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了。在春秋時期的三百年間,都是大小諸侯你打我,我打你,春秋五霸就是其中勝出的佼佼者,同時也標志著天下正式由大國霸主接管。
諸侯國霸主的局面至少又維持了一百多年到兩百年,到了春秋晚期,情況再度發生變化,諸侯王屬下的那些卿大夫開始走到了歷史的前沿,大夫專政局面呼之欲出。歷史在經歷了天子、諸侯王的專政之后,逐漸向卿大夫專政過渡。
在《左傳·隱公八年》說,“官有世功,則有官族”,卿大夫之興,一般起于有功之臣。因功而官,因官而貴,因貴而權,因權而勢,從而必然走向對君權發起挑戰的大夫專政局面。
田氏代齊,就是這種局面的一個縮影,此外,比如還有三家分晉、“三桓”專魯政,盡管各自怕走路徑不一,但實質卻是一樣的。新興政治力量的崛起,也標志著戰國時代的來臨。
齊國,原是西周初年周天子封太公呂尚于齊地的諸侯國。太公姓姜,其先祖曾封于呂,故以呂為氏,稱“呂尚”,所以齊國為姜姓之國。在西周的歷史上,姬、姜兩姓互為婚姻,所以齊國是周王室所倚重的諸侯國之一,是當時藩屏周王室、控制東方局勢的重要力量。
齊國疆域遼闊,地理位置優越,物產豐富,由此也奠定了齊國的大國地位。春秋時期,齊桓公在名相管仲的輔佐下,齊國崛起位列“春秋五霸”之首,由此也奠定了齊國的歷史性地位。
但從春秋中期始,齊國內部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所謂的問題,大多都是統治者內部的腐敗奢侈剝削爭權等問題,導致百姓滿意度震蕩式下滑,國君威望自然受到削弱,這就給了以田氏為代表的異姓卿大夫們機會,趁勢崛起。
齊國田氏的祖先,本來姓陳,也就是春秋時期陳國第四任國君陳厲公的兒子陳完。據說,陳完是一位很有才干的人,做了不少有利于民生的好事,在社會上的名聲也不錯。
有一次,周王朝的太史來到陳國,專門會見了這位陳公子,并直夸他是個了不起的年輕人,將來必大有作為,即使不能在陳國有番作為,到別國去也未必是壞事。
于是有人追問太史,那到哪個國家發展最好呢?周太史說到姜姓齊國最好,但他的事業:“非在其身,在其子孫。”
陳厲公、莊公、宣公是三兄弟,他們先后都當了王,到了宣公時,他想立自己兒子為繼承人,由此引起了太子及其黨羽的不滿,太子御寇和陳完都是陳厲公的兒子。陳宣公不顧反對的聲音,為了達到目的,竟然殺了太子。
太子被殺,陳完一看形勢不妙,立馬出逃,他想起周太史的話,于是就逃到了齊國。陳完到齊國時,正是齊桓公當政的第十四個年頭(前672年),齊國國勢如日中天。
齊桓公看到早聞其名的陳完到來,他本人和宗室貴族懿仲都表示熱烈歡迎,而且齊桓公還開玩笑地說要任命他為卿。“卿”是國君麾下的第一人,這怎么可能呢?陳完也很識趣,趕忙固辭。
最后陳完當了“工正”,因為其遠祖曾當過陶工,也就是管理陶器制作的官,工正則是管理所有手工業的制作,陳完很高興的接受了這一任命。貴族懿仲又把自己的女兒嫁給陳完為妻,就這樣,陳完在齊國落地生根,并確立了和齊國宗親的姻親關系。
從陳完到第四代田文子,田氏世襲了齊國工正之職,經過幾代人的努力,陳氏更姓為田氏,在齊國也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到第五代的田桓子時,正值齊莊公執政,此時的齊國王室衰微,政權把持在卿大夫手中,如國氏、高氏、欒氏。田桓子名叫無宇,齊莊公很喜歡他,就將自己的女兒孟姜嫁給了他。傳世的春秋青銅器中,有一件“桓子孟姜壺”,就是田桓子和孟姜為悼念父親田須無所鑄。
莊公去世后,景公即位,在他當政期間,任用賢相晏嬰,齊國又過了一段回光返照的日子。齊景公在位58年,齊國的經濟、生產都得到了發展,而他還注重外交關系,本著和平為主,改善了與晉國、楚國等大國的關系,比如在前529年舉行的平丘會盟。
對外改善關系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為了擴張地盤還是要通過戰爭。齊景公在位時相繼平滅了周圍的莒國、徐國等弱小國家。而且趁著楚國實力衰弱之際,齊景公試圖重樹霸權地位。
公元前502年,齊景公在積蓄了幾十年的力量之后,同晉國開戰爭奪北方的霸權地位。齊國來勢 洶洶,一舉攻下了晉國重鎮聊城,并強迫晉國盟友魯國與齊國結盟,至此,齊國表面上形成了一家獨大的局面。
但是在隨后的十二年里,齊國雖與晉國有數次爭戰,且都取得了勝利,但始終沒有徹底戰勝晉國,頂多加劇了晉國內部的分裂。
就在齊景公忙于外事之時,田桓子的勢力也在悄悄坐大,史載,齊景公好治宮室,聚狗馬,喜奢侈而厚賦重刑,簡單理解,就是宮廷奢侈,對百姓重賦重典。
田桓子看到這種情形便趁機收買民心,比如將四進制改為五進制,向百姓借貸糧食時用新制,也就是私家用的大斗,百姓向他們還貸時用舊制,也就是公家用的小斗,這樣自然得到了百姓的支持,田氏家族的影響力也因此日益壯大。
在《左傳·昭公三年》里有載,當時的齊相國晏嬰出使晉國時,與晉國大夫叔向討論了齊國的政局,他曾預言了田氏代齊。當然晏嬰看到田氏壯大,也曾力勸齊景公對田氏采取行動,但直到田桓子去世,他的兒子田乞承襲爵位,齊景公也沒有對田氏下手,因為齊景公忙著在有生之年實現齊桓公那樣的霸業。
在晏嬰、齊景公相繼去世后,田乞就對齊國政壇動手了。景公死后,齊國大權掌握在國惠子和高昭子兩位國卿手中,國、高二氏均出于姜姓,是齊太公之后,呂氏的旁支,他們世代為齊國上卿,并受周天子所承認,也是齊國最有勢力的兩家貴族,在齊國政局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田氏要想進一步擴大自己的話語權,只有一條路可走,那就必須鏟除舊貴族國、高二氏。那么如何鏟除呢?田氏雖深得民心,但在上層中并沒有如此大的影響力,于是,田乞聯合鮑牧等新型貴族發動政變,攻殺了高昭子,國惠子被迫流亡他國。
政變成功后,田乞擁立了齊悼公,自封為國相,從此把持了齊國大權,田氏代齊正式提上了歷史日程。盡管田氏掌控了軍事、經濟、政治大權,但并不能任意行事,因為國內舊宗族的勢力仍很頑強。
齊悼公做了四年傀儡后,被鮑氏所殺,田氏也在同時期過世。此后田氏事業由田乞之子田成子接管,他也成為了姜氏齊國真正的掘墓人。
齊悼公之后,由齊簡公即位,由于是齊國宗族共同推舉產生,所以比起前任,齊簡公的權力相對要大一些。齊簡公試圖解決田氏尾大不掉的問題,不過田成子并沒有給對方機會。
田成子繼續延續祖輩們收買人心的政策,同時還整合了田氏宗族內部的力量,啟用宗族里的杰出人物,很快形成了一套強大的政治班底。
公元前481年,田成子發動政變,殺掉了齊簡公,并將齊國的舊貴族盡數殺戮,甚至包括曾經為田氏盟友的鮑氏等貴族。
悼公死后,田成子立簡公的弟弟為國君,即齊平公,而他仍以國相的身份繼續掌管國政大權。但他終其一生都沒有敢廢除國君,因為這在當時是一種大逆不道的行為。可見周朝建立起來的禮制,其影響力還是巨大的。
田氏歷經田桓子、田僖子(田乞)、田成子(田常)三世,先后事齊莊公、齊景公、齊悼公、齊簡公四君,終于成為齊國極有影響的貴族。
田成子去世后,田氏掌權的局面又持續了69年。他的兒子田盤擁立了齊宣公,田盤的孫子田和擁立了齊康公。
在此期間,田氏的權威早已今非昔比,田家宗族的各類人物,已陸續接替了齊國舊貴族的地位,以新貴族的身份把持著國家大權,田氏接管齊國已經只是時間問題了。
那么到底如何實現呢?早在田成子時代,田氏就加強了同晉國新興勢力趙氏、魏氏和韓氏的友好關系,他們之間相互承認彼此的地位,還結成了利益共同體。到田和時代,三家分晉的韓、趙、魏已經取得了合法地位,得到了周天子的冊封。
那么,田氏需要他們幫助的時候也來了。
公元前391年,田和將傀儡國君齊康公遷到海濱,并給他一座邊城作為食邑,權作對祖先的祭祀費用。田和自立為齊君,仍定國號為“齊”,史稱田太公。
公元前387年,田太公與魏文侯會于濁澤(在河南臨潁縣西北),田和請求魏文侯向周天說個情,凡請周天子也承認他的合法地位。經過魏文侯從中斡旋,最終于前386年,田氏獲得了周天子的承認,正式成為周天任命的諸侯國君。
公元前379年,齊康公去世,原先齊地立國的西周姜氏從此絕祀,從此,田氏代齊載入史冊,田氏齊國開啟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