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談論中國文學發展歷史的時候,唐詩和宋詞是我們經常拿來比較的兩種文體,其中宋詞因為其特有的長短句結構,讓其內容讀起來有一種獨特的韻律之美,而其在兩宋時期,宋詞也確實是用來配樂演唱,這一改革讓宋詞的文字有了一種獨特的氣韻。
在當時,宋詞成為了社會上最流行的娛樂方式,北宋大城市的歌女對于宋詞的需求量也大得驚人。
不過那時最優秀的詞人還是那群士大夫群體,他們不愿意屈尊紆貴為歌女們作詞,因此經常出現千金難買一詞的現象。
而柳永卻是當時詞人中的異類,他雖然也飽讀詩書,且有心仕途,但他同時也對為歌女作詞頗感興趣,畢竟錢是無辜的,該賺還是要賺。
由于柳永的宋詞質量十分出眾,這讓他成為了當時花街柳巷中的一大紅人,歌女們紛紛請他作詞。
據說在柳永去世的時候,開封城中的不少歌女紛紛為其送行,甚至還將他的忌日定為了紀念日,從中我們不難看出柳永在她們心中的地位。
不過直到今天,還有不少人將柳永視為不務正業,放浪形骸的典型來對他進行批判,希望大家在看完這篇文章之后,對柳永有一個全新的認識。
柳永出生在北宋初年,當時國家剛剛從五代十國的亂世中恢復過來,這也為柳永提供了一個安穩的童年。
他的父親柳宜是南唐后主李煜的近臣,而李煜則是五代時期首屈一指的大詞人,有不少人將他當做宋詞的創始人之一。
在他身邊工作多年的柳宜也受到了李煜的影響,在作詞方面很有造詣,而且李煜身上賦有才情的氣質也十分吸引柳宜,所以柳宜死心塌地的追隨著李煜。
不過由于柳宜當時醉心于仕途,便對家中的妻子以及三個兒子不是十分關心,因此真正對年少的柳永產生深遠影響的其實是他的母親劉氏。
柳永是柳宜小兒子,兩個哥哥分別是柳三復和柳三接,兄弟三人同榜登第,二哥柳三接官至都官員外郎,柳永兄弟三人均擅長詩文,后世將其稱為“柳氏三絕”,但此篇文章主要介紹柳永,所以關于兩位哥哥便不多作介紹。
劉氏是一名在當時的社會下,十分難得的知書達理的女性,其在詩書方面也有著不俗的造詣。
在她的帶領下,年幼的柳永便對吟詩作對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柳永從很小的時候開始便顯露出了在文字方面極高的天賦,劉氏見到后也樂得和柳永玩一些文字游戲,一方面是鍛煉柳永的才思,同時也增進了母子間的感情。
比如一次劉氏帶著柳永在庭院中賞花的時候,她便觸景生情地吟出了“風吹鐘聲花間過,又香又響”的上聯。
身邊的小柳永稍作思考之后,便給出了“月照螢燈竹邊明,且亮且涼”的下聯,這讓母親劉氏又驚又喜,她更加確定了自己的小兒子在文字甚至作詞方面有著不俗的天賦。
劉氏看著眼前的花朵,又給柳永出了一個難題,她給出了“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一聯,想要刁難一下小柳永,誰知柳永脫口而出“蒲葉桃葉葡萄葉,草本木本”,這一下聯對仗工整,且和上聯的詞義有一定的對仗關系,柳永的天賦由此可見一斑。
劉氏看著身邊小小的兒子喜極而泣,同時對他產生了不小的期待,從那之后,劉氏逢人便說自己兒子在作詞方面將有不俗的造詣。
很快他的才氣便傳遍了家鄉,雖然名聲變大了,但柳永也沒有因此而沾沾自喜驕傲自滿,而是將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了對于儒家經典的學習之中,更加不能辜負這一身的天賦。
同時又因為柳永的父親柳宜在離家去揚州做官的時候,曾經要求他務必要通過科舉考取功名,進入官場躋身仕途,孝順的柳永也一直把考中進士當做自己的奮斗目標。
柳永每天學習到深夜,日復一日,常常忘記了進食與休息,每每都要母親來提醒他,他才知道天已經深了,該入眠了,就是如此的熱愛學習,向往考取功名,想要完成父親對他的期望。
繁華的汴京城
在柳永二十多歲的時候,他第一次來到汴京趕考,初入都城的柳永被眼前的車水馬龍和亭臺樓閣所深深震撼,但他來不及感慨便匆匆進入了考場,這場考試,是他精心努力地準備了十多年,萬萬不得有任何的差錯。
他本來以為靠著自己這么多年所積累的知識與才華能夠輕松高中,但是宋代的科舉不比唐朝,其對于文采的重視程度遠不及對于儒家經典的掌握,這讓柳永的優勢瞬間沒了用武之地,看到這種現象的柳永也沒有了答題的心思,最終落得個名落孫山的結果。
回到家后同母親講述考題的事情與落榜的結果,他清楚自己辜負了父母的培養與期望,也白費了自己這么多年的努力,母親一定會責怪自己,想到這便情緒崩潰,可劉氏不但沒有責怪他,反而耐心的安慰他,并說相信他憑借他的聰明才智一定會考中進士。
聽完母親的這番話,柳永立刻來了斗志,便像之前一樣每日刻苦讀書,鉆研科舉考題。
不甘心的柳永在之后的二十多年時間里屢次走進考場,可老天仿佛看不見他的努力,每次他都是失意而歸。
這么多年漂泊在京城的柳永沒有固定的生活來源,為了生計,也為了不給年邁的母親增加負擔,他最終選擇成為了歌女們的職業填詞人,以此來養活自己。
雖然柳永為歌女填詞一事,在一定程度上和他窘迫的經濟情況有關,但柳永對于風塵女子的同情和喜愛也是不可忽視的一個原因。
北宋建立之后,政府十分看重士大夫階級,給予了他們很好的待遇和地位,但與此同時,這些士大夫們也被要求要保持極佳的個人道德形象,以便為民眾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形象,這也能讓在晚唐已經式微的儒家文化再次獲得百姓的認可。
宋朝政府想要通過一些潛移默化的手段,慢慢地將儒家文化滲入到百姓們的心中,為后代復興儒家經典奠定基礎。
因此,在當時的社會,凡是有政治抱負的文人或是想要躋身官場往上爬的人,往往都會選擇遠離風月場所,即使去也勢必要想盡一切辦法隱藏自己的身份。
不過柳永則不然,作為職業作詞人的他幾乎每天都在汴京城的花街柳巷中進出,甚至每位歌女都認得這位才高八斗的柳郎,這其中的絕大部分歌女深深地被柳永所折服,她們敬佩他的才華,尊重他的生活,甚至喜愛他的為人。
這主要是因為當時的柳永其實已經對自己的仕途感到絕望了,二十余年不間斷地參加科舉考試,可每次都以名落孫山作為結局,讓他不再對仕途抱有希望。
因此柳永也不用在意自己的政治形象,更不用因此特意遠離風月場所和這群能歌善舞的歌女們,所以他能夠用更加純粹的態度來面對自己的人生,這種生活態度讓柳永詞中的感情更加真摯動人。
這位京城的老熟人對于這座繁華的都市也產生了很深的感情,因此在柳永的詞中不乏描摹都會盛景的名作。
比如其中《看花回·玉城金階舞舜干》一詞,便將汴京的繁華描摹地淋漓盡致:
玉城金階舞舜干,朝野多歡。九衢三市風光麗,正萬家、急管繁弦。鳳樓臨綺陌,嘉氣非煙。
雅俗熙熙物態妍。忍負芳年,笑筵歌席連昏晝,任旗亭、 斗酒十千。賞心何處好,惟有尊前。
那首經典的《望海潮》更是引得未來的金國皇帝完顏亮側目,甚至出動了六十萬大軍南下作戰,只為了看一看詞中提到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云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
重湖疊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夸。
北宋時期的杭州街頭
當時那些來到汴京游玩的旅人們,在聽到歌女口中緩緩唱出的柳詞之后,一幅幅絢爛的城市畫卷便在他們的眼前徐徐拉開,人們不禁感嘆柳永的才華,這讓他們更好地感受到了都會的繁華與熱鬧,同時也是柳詞在當時極受歡迎的原因。
除了對都會景象的描繪之外,柳永還特別擅長描摹城市中百姓的娛樂活動,比如在他的《迎新春·嶰管變青律》中,就有如下一段:
嶰管變青律,帝里陽和新布。晴景回輕煦。慶、當三五。列華燈、千門萬戶。遍九陌羅綺,香風微度。十里然絳樹。鰲山聳,喧天蕭鼓。
如水,素月當午。香徑里、絕纓擲果無數。更闌燭影花陰下,少年人、往往奇遇。太平時、朝野多歡,民康阜、隨分良聚??皩Υ司?,爭忍獨醒歸去。
這些作品在當時,無疑也是深受人們追捧的對象,因此在當時人的眼里,柳永儼然已經成了一個流連于風月場所的浪子,早已將自己的政治抱負和文人理念拋到了腦后,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
就在世人都覺得柳永早已放棄仕途的時候,他其實還在執著地參加每一次科舉考試,為了心中最初的理想所奮斗。
雖然在四十多歲的時候,柳永曾經得到了一份奉旨填詞的差事,這對于普通人來說已經是一份不小的榮譽了,柳永大可以憑借這個身份在汴京城中賺取更多的名聲,更何況他這一生本就與官場無緣,大可憑借這一舉動來獲得皇上的青睞,謀求一官半職。
但那時的柳永卻陷入了深深的迷茫,他知道現在所做的這一切并不是自己追求的東西,為此他決定離開京城一段時間,去重新找回自己的初心,而這一決定將代表著柳永要放棄在京城之中打拼數十年的成果,體現出了柳永的精神與過人的膽識。
在他離開京城之前,柳永揮筆寫下了那首不朽的《雨霖鈴》,其中孤獨蕭索的情緒便是他內心的真實寫照。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摧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沈沈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在離開京城之后,柳永更加堅定了自己繼續考取功名的決心,在他的不懈努力下,這位大才子終于在自己五十一歲的時候考中了進士,這讓知命之年的柳永喜出望外。
柳永《雨霖鈴》
雖然五十歲是知命之年,可在柳永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他不順從天命,勇于追求自己的理想的精神。
相信有人看到這里一定會覺得柳永是因為追求了太久的功名,才會將其如此看重,他內心的政治理想恐怕早已被生活中的挫折和享樂的經歷消磨殆盡,這個進士的頭銜對他來說可能更像是一個執念。
然而柳永再次用他的行動粉碎了這些人的質疑,雖然那時他被安排的官職并不高,但是柳永依然在這個崗位上表現出了非同尋常的熱情。
他不但熱心幫助百姓處理大小事務,還喜歡加入到百姓的隊伍中感受他們的生活,這種與民同樂的做法也讓柳永受到了百姓的歡迎。
那時柳永看到自己管轄的居民中有不少人是靠著生產食鹽過活的,不過當時政府對于食鹽生產的管制十分嚴格,部分鹽民在承擔超負荷勞動的同時還不能保證家人的生存。
柳永看到這一切之后頗為不滿,便寫下了一首《鬻海歌》:
自從潴鹵至飛霜,無非假貸充糇糧。
秤入官中得微直,一緡往往十緡償。
周而復始無休息,官租未了私租逼。
驅妻逐子課工程,雖作人形俱菜色。
這首詩將當時部分官吏的丑惡嘴臉和惡劣行徑描摹得繪聲繪色,在社會上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力。
不過在官官相護的古代官場上,像柳永這樣正直的人顯然是不合群的,因此柳永雖然有極高的聲望,但是他的政治生涯卻并不順利,終生也沒有躋身高官的行列。
對景抒懷的柳永
不過對于柳永這樣一個追求真實正義的官員來說,這樣的結局想必也是他早早預料到的,對他而言,高官厚祿恐怕遠不如百姓的稱贊和歌女在身后的憑吊更為重要吧。
注:
本文關于柳永的相關內容,參考自《論柳永詞中的都市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