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通大眾的觀念里,寫了《道德經》的老子是周代是國家圖書館館長。至于更多的信息,沒有人能說得清。就連一向嚴謹的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中的記載,也是“或曰”有人說他如何如何,并推測他大概活了160歲。
其他有關老子的史料,跟他有關的有三個人,并且說另外兩個都有可能是老子的別號。如此一來,老子就不只活了160歲,而是349-351歲之間。
01 老子根本不姓“老”?
關于老子名字的由來,有幾種說法,《史記》中說他姓李名耳,楚國人。這就無法說明“老子”這個稱呼是從哪兒來的。因為我們知道古代人在人姓氏后面加一個“子”是一個尊稱,比如孔子、孟子,莊子。孔子姓孔名丘,孟子姓孟名軻,莊子姓莊名周。
既然老子姓李,那應該叫“李子”才對,為什么是“老子”?最有可能的是,古代有姓和氏之分,來自遠古的氏族社會,最初的姓就來自于部落名,后來由于社會的發展,人口的繁衍,部落出現了“分家”現象,為了相互間進行區分,就又取了“氏”。所以,姓和氏是兩回事,姓要更加久遠,氏是后來才有的。
說老子姓李,應該也沒有錯,不過忘了一個氏,也就是后來出現的最新的“氏”。老子能被人尊稱為“老子”,又不姓老,只有一種可能就是他的“氏”是“老”。
名字弄清楚了,那么老子的160歲,甚至是300多歲是咋回事呢?
這其實跟歷史上的三個人有關,他們都是古代有名的思想家,而且應該是沾親帶故的親戚,后世人無法區分他們到底是誰寫的《道德經》,誰見的孔子,又是誰收了關伊尹做弟子,而他們三個人的學說又非常相似,都是陰陽之說,所以就干脆把三個人的事兒當成是一個人干的。
02 三個“老子”
第一個被當成老子的人叫做“伯陽甫”或者“伯陽父”,他是周宣王和周幽王兩代君王的太史,目睹周王室禮崩樂壞走向衰落的現實,認為周朝的滅亡是天命所歸,被認為是有一個能夠未卜先知的智者。
我們都知道周宣王死于公元前783年,周幽王生卒年為前795年-前771年。而歷史上還有一個人被當作是老子,他就是老萊子,死于公元前432年,我們按照最短的時間推算,假設伯陽甫在周宣王朝只做了一年官,伯陽甫、老萊子和老子是一個人,老子的壽命最短也要349年,如果他是在周宣王最后一年正月為官,而老萊子死于當年的臘月,那么他就至少活了351年。
但是理想和常識告訴我們,一個人活351年,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可以斷定伯陽甫、老子、老萊子乃是三個人,不是一個人。
不僅生卒年月不詳,老子籍貫也是個謎。司馬遷說他是楚國人,但是我們知道春秋戰國時期,楚國乃是蠻荒之地,不要說是出一個老子那樣博覽群書的人,即便是找一個識字的都費勁。
《后漢書》認為老子是陳國人,陳國是“遠舜之封國”也就是堯帝舜帝的后裔,他們都是極有淵源的家族,家學豐厚也不是什么大事。由此推論,老子有可能是陳國人。
但是根據《莊子》所說,老子死于秦地,他的妻子親朋都在秦地,也說就是今天的陜西甘肅一帶,周朝的國都正好在陜西西安境內,所以老子也很有可能是關中人,或者說是秦人。
這個問題似乎已經成了一個懸案,誰也說不清楚,只能根據史料拼湊,證明哪種說法概率更大一些。
03 孔子見沒見過老子?
我們都知道,《論語》中有記載,孔子曾經拜訪過老子,回來之后跟弟子們直稱“神人”,說他就像神龍一樣,見首不見尾,深不見底,不知道他有多少智慧多大能耐。
根據現在學者的考證,孔子的生卒年月大概在公元前551年9月——公元前 479年4月。也就是說,他與老萊子(前599年一前479年)是同時代人,老萊子比他大八九歲,兩人死于同一年。所以,老子見到的很可能是老萊子,而不是寫《道德經》的那個老子。
因為如果老子和老萊子、孔子都是同時代人,那么伯陽甫、老子、老萊子三個人生卒年前后跨度349年,怎么分都不可能。也就是說伯陽甫和老子、老萊子他們仨基本不可能在同時代,而且中間有斷代。
那么寫《道德經》的到底是誰呢?現在唯一能對上的是兩條信息,跟同一個人有關,他就是關伊尹。一條是老子出關時,被他攔了下來,于是才有了《道德經》這本書。
另外一條,是《莊子》中記載的關伊尹和老子對于道家學說的同一種理念有相同的理解。《莊子·天下篇》:“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澹然獨與神明居,古之道術有在于是者,關尹、老聃聞其風而悅之。”。
可見,老子不但因為他寫了《道德經》最終還收他為徒,兩人一起出關,從此快樂地生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