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文獻記載,春秋末年,老子大失所望見周王室衰微,或君子不立于墻下,遂騎牛西行,過函谷關,遇關令尹喜,留下古人。經典《道德經》,即“道德之義五千余言,不可知其終”。
由于老子在騎牛西行的路上留下了《道德經》,所以要想知道老子騎牛西行的人是誰,就必須先找到《道德經》的作者。但是,從20年代開始,人們發現老子的《道德經》論越來越可疑,因為《道德經》的很多內容都與老子的時代格格不入。其中一個致命點就是“三十輻同一個轂,無時有車”。所謂“三十輻條同一個輪轂”,即“三十條輻條組成一個車輪”,是車輪技術的創新。據學者郭寶鈞考證,春秋時期還沒有這種車,最早出現于戰國中后期。戰國中晚期的輪子出現在春秋晚期的書中,顯然是違背了基本邏輯的。
所以,不僅春秋老子騎牛西行,連春秋老子的文字《道德經》都受到質疑。隨著地下文物的不斷涌現,老子騎牛西行、《道德經》作者的身份也逐漸浮出水面。原來《道德經》的真正作者確實是老子,只是騎牛西行的老子不是老子的年齡。
01:司馬遷三部老子
秦漢時期,從春秋到老子只有400多年,但當時人們對《道德經》和老子的身份了解不多,所以司馬遷用了“或越”在他的著作中,并在《老子列傳》中連續記載了三個老子。
第一位是春秋老子,姓李,名爾,字旦,大致相當于周王室的圖書管理員。孔子拜訪了這位老子。李耳時期,周王室爆發諸侯叛亂(諸侯投楚),最終諸侯失敗,他帶著周王室的典籍投奔楚國。

老子和王子超是什么關系,有沒有騎牛西游,先秦史書上沒有記載。
第二位是楚國人,春秋老賴子。司馬遷只記載了他的幾句話,即“或曰:老賴子,亦楚人也”。司馬遷認為老子也是楚國人,學術界頗有爭議。老賴子是楚人,楚人歷來“不服周”,那么周朝的沒落與老賴子有什么關系呢?真是令人費解。
第三位是戰國時期的老子——周太師旦,職為周太師(史官),姓旦。秦獻公十一年(公元前374年),太史丹會見了秦獻公。司馬遷記載:“或曰丹乃老子,或曰非夜”。從歷史記載來看,太史丹極有可能是“騎牛西天”的老子,但這違背了春秋時期老子所著的傳統認知《道德經》。
簡而言之,三者中哪一個是騎牛西行的老子和《道德經》的作者老子?司馬遷最后說“世人不可知”。02:出土漢初絹本《道德經》
迄今已有三種版本《道德經》,即傳世本、漢絹本、戰國楚簡本。
1970年代,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漢初絹本《道德經》。它分為兩個副本。第一本5344字,第二本5342字(加上重文124字),傳世本5162字。
傳世本與絹本相比,在絹本的基礎上有許多改動和刪減。“執今之道”改為“執古之道”(刊古法為儒法之爭,漢儒篡改文字),將“五色使人明目”改為“五色使人失明”。將“水善萬物而有爭”改為“水善萬物而不爭”等,共有七百余處別有用心的變化。
但傳世本與絹本大致相同,均有“三十輻合一樞”之句,故傳世本可視為絹本的總承傳者。除了戰國時期的特色詞“三十輻同一個樞紐”,絹本還多次提到“取天下”,甚至“將欲取天下”,還有“絕圣賢棄智”,“天地不仁,萬物如狗,圣人不仁,民如狗”等詞句,反映了戰國時期統一六國的趨勢,以及士人對“圣人”發動戰爭的愿望。

我恨之,只得“棄圣棄智”。相反,春秋晚期還處在崇圣敬智階段,急于諸侯學圣以消戰亂,戰爭的烈度遠不及戰國時期,不更何況,當時的周王室還很受尊崇,并沒有諸侯“取天下”的傾向。可以說這么極端的話。
總之,從馬王堆漢墓的絹本《道德經》來看,與傳世本一樣,具有強烈的反戰反圣思想,體現出濃郁的戰國特征。
從字數來看,絹本很符合司馬遷“義義五千余字”的記載;從意識形態上看,絹本符合戰國時期文人強烈的反戰思想。所以,結合司馬遷對周太師旦的記載和《道德經》的出土絹本,基本可以解釋為周太師旦見關令騎牛西去,留下《道德經》五千字銀禧。然而,在馬王堆漢墓發現20年后,湖北省荊門市又發現了郭店戰國楚墓,并出土了一本楚簡版的《道德經》,這讓《道德經》作者的疑問又來了再次。
03:出土戰國楚簡《道德經》
1990年代,湖北省荊門市郭店1號戰國楚墓出土了大量竹簡,共有楚字13000多個,包括各種古籍,包括《道德經》,一共2000多個字,約占絲綢版的40%。
從時間上看,郭店一號墓具有戰國中期的特征,大約在公元前350-290年,是周太史旦會秦獻公之后。因此,不能通過楚竹本《道德經》的出現時間來判斷周太師丹之前是否有道德經。

但楚竹本《道德經》的內容顯示,它寫于春秋時期。也就是說,文獻記載的春秋時期老子寫的《道德經》是可信的。戰國以后,周太史丹改之,打上時代的烙印,擴充為五千余字。比較以下兩個版本的一些句子描述,可以看出,隨著時代的變遷,《道德經》的內容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
楚簡版:“故曰兵非君子器。”絹本:“兵為兇器,物可惡。”從“非君子之器”到“兇器”,抗戰力量明顯增強。
楚簡:“若不想以兵強于天下。”絹本版:“有兵不欲強于天下,師之所往長荊棘。”傳世本云:“有兵不欲強于天下,師所到之處,必生荊棘,出兵后,必有不吉之年。”越往后,越體現出作者對戰爭的痛恨,希望君王有德行,而不是以強兵打天下。
楚簡本:“棄智辯,不欺棄偽”。不反圣,不否定仁義禮。只是春秋末期盛行“欺騙”,楚簡本作者深惡痛絕。絹本:“棄圣棄智,棄義仁。”他將天下的戰亂歸咎于打著仁義旗號的圣人造反,因此對圣人極為厭惡,表現得更加極端。
楚竹版:“天地之間的空間,猶如蝎子?虛無不屈,一動欲出。”絹本版:“天地不仁,待萬物如草狗。圣人不仁,民如狗。空而不屈,越動越動。”楚簡本說天地如樂器,他說“圣人不仁”。
楚竹本:“治國以義,用兵以勝,以天下。”唯一表達“取天下”的就是周王室。帛書版作者曾多次說過取天下,如“將軍欲取天下,無可奈何,縱有其事,不足以取天下”。天下”等。奪取天下的高手,絕對不是周王室。

另外,楚簡中也沒有“三十輻一轂”之說。
可見,楚簡中所寫的《道德經》,很可能是春秋末年寫成的。那時,它已經顯示了戰爭對平民百姓造成的傷害。反對圣靈的極端言論。對應司馬遷的記載,楚簡《道德經》的作者是李耳或老賴子。自從孔子遇見李耳,欣賞李耳,原作者應該是李耳,而《道德經》絹本的作者是周太史旦,他騎牛西行時在函谷關留下了重寫的五千字去見秦獻公。
關于春秋時期老子的下落,孔子問李老子的記載或許可以解開謎團。公元前516年,太子造反,帶著大量典籍趕往楚國。身為館長的老子被免職,回鄉生活。
公元前501年,51歲的孔子來到老子的家鄉迎接他。《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記載老子嚴厲地對孔子說:“你說什么,他的骨頭和骨頭都已經腐爛了,只有他的話在你耳邊。而君子適時駕,適時行。不合時宜”,一副教育后輩的樣子。近代學者胡適經過大量考證推測:“老子比孔子大不過20歲,生于周靈王初年,西歷公元前570年。”
如果這個觀點是正確的,那么70歲的老子有沒有可能騎牛西行呢?老子是人而不是神。2000多年來,道路崎嶇,野獸出沒。臨終之年騎牛西行千里,著實令人震撼。所以,老子最有可能的不是騎牛西行,而是最后死在家鄉。
當然,關于孔子問老子有無禮、老子生卒年月等問題,學術界還有很多爭議,但就騎牛西天的傳說而言,確實是比較符合周太師丹的經驗。
參考資料:《道德經》、郭店楚簡、馬王堆絹本、《史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