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15年,鮮卑族拓跋部建立的代國,是北魏的前身,但它僅存在了61年,被前秦所滅。淝水之戰后,道武帝拓跋珪在386年乘機復國,建立北魏,定都盛樂。后來北魏又遷都平城。
那么,一個少數民族建立的小國,是如何一步步壯大,最終統一半個中國,發展成為中國北朝時期的第一王朝?并且,北魏統治半個中國的時間長達一百多年。我想,這與北魏統治者的統治政治息息相關。
一、北魏的崛起
北魏從建國到鼎盛時期,再到亡國,經歷了一個這樣的過程:
(1)公元315年,鮮卑族建立的代國,于376年為前秦所滅。
(2)386年復國,稱魏。
(3)439年統一北方。
(4)534年分裂為東魏、西魏。
(5)550年東魏亡,556年西魏為北周所代。
鮮卑拓跋部本來是一個只會打獵的少數民族,還沒有進入封建社會,是如何統一北部中國的?
拓跋人進入中原后,逐漸認識到中原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組織的先進性,他們開始學習中原文化,改變了部落的生產、生活方式,加速了部落封建化的進程。這些學習與改變,最終促進了鮮卑拓跋部的經濟、社會發展,加速了民族融合。北魏也因此日益強大。
二、北魏的封建化
作為一個少數民族的領袖,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在不到十年的時間里統一了半個中國,這在整個中國古代史上是罕見的。這與他父祖的功業有莫大的關系,但更與他自身的努力息息相關。在太武帝拓跋燾在位期間,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速了拓跋部的封建化進程,拓跋人“漢化”了。
太武帝拓跋燾的封建化政策主要有兩個方面:
(1)分土定居,發展農業。鮮卑人改變了以狩獵、游牧為主的生產、生活方式,轉向以農業為主。
(2)設立太學,重用士人。北魏建立后,用儒家經典培養官僚,以鞏固拓跋氏的統治。定都平城后,在平城建立太學,設五經博士,有太學生一千多人,后增至三千人。中原名士高允、游雅、盧玄等都被北魏政府重用。這些措施加速了北魏政治制度的建立,以及文化的發展。
三、宗主督護制
北魏在統一北方的過程中,始終面臨一個問題——各地世家大族勢力的威脅,這些大家族并不是普通的大家族,他們是將宗族、部曲武裝起來的地方割據勢力。隨著連年戰亂的發生,這些世家大族的勢力日益擴張。
北魏初期的統治者為了取得世家大族的支持,就將大族的權力合法化,承認了他們的勢力,并從中任命宗主,這就形成了“宗主督護制”。
在政治上,宗主其實就是地方割據勢力,宗主控制下的農奴,多數沒有戶籍,國家沒有這部分人的管轄權,更沒有征收賦稅和徭役的權利。所以,宗主督護制損害了國家的利益,但它也成為北魏成立初期一個維穩的權宜之計。
四、孝文帝改革
歷史上著名的孝文帝改革,實際上主要是在馮太后的主持下進行的。馮太后是孝文帝祖父的皇后,她兩次臨朝稱制,執掌天下數十年,成為北魏中期全面改革的實際主持者。
孝文帝5歲就即位成了皇帝,當時是公元471年。公元484年,這一年孝文帝18歲,開始進行改革。490年馮太后死后,孝文帝繼續推行改革,改革最終獲得成功。
在歷史上,將孝文帝改革稱為“孝文漢化”,它圍繞著漢化運動,先是在全國推行均田制和戶調制,再是變革官制和律令,然后是遷都洛陽,最后是改姓漢族人的姓氏,改易漢俗。
改革在推進的過程中,受到一些鮮卑貴族勢力的激烈反對。如東陽王拓跋丕父子公開反對改革,而太子恂更是企圖謀反,他甚至想從洛陽逃回平城。在孝文帝的鐵腕統治下,這些反對勢力都被孝文帝鎮壓了,太子恂等人被處死,有的被廢為庶人。這些都為改革的順利進行掃清了障礙。
史學家認為,孝文帝改革是在復雜的民族斗爭和階級斗爭的推動下進行的,更是鮮卑族封建化的必然結果。改革的意義十分重大,主要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
(1)改革的過程中整頓吏治,開始執行嚴格的俸祿制度,這對北魏的廉政建設、懲罰貪贓枉法等,都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2)推行了均田制、三長制、戶調制三大改革,打擊了士族門閥,士族門閥在當時就是一個地方武裝勢力。所以,這些改革的推行,既維護了北魏政府的權力和國家統一,削弱了地方武裝勢力,又維護了底層農民的利益;
(3)孝文帝改革的宗旨實際上就是“漢化運動”,這一運動,讓鮮卑族接受了中原地區先進的漢文化,鮮卑族本身也完成了封建化的進程,這無疑推動了北方地區的民族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