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與賀龍、葉挺等人一起領導了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此后,周恩來在黨中央擔負軍事領導工作,先后指導了各地的武裝起義。1931年底,周恩來到達中央蘇區后,主持并取得了第四次反“圍剿”戰爭的勝利,這也是他直接指揮的為數不多的戰役之一,體現出高超的指揮能力和光輝的軍事思想。
戰前準備 細致充分
1932年11月24日,周恩來與朱德、王稼祥聯名發布《為粉碎敵人四次“圍剿”的緊急訓令》。這一訓令要求紅一方面軍各部隊在擊破敵人向金溪夾擊的計劃后,集結主力逐漸轉移,在適當地域消滅敵人大舉進攻的基干部隊,以利于各個擊破敵人,完全粉碎敵人的第四次“圍剿”。
由于雙方兵力懸殊,周恩來采取的破敵對策是趁蔣軍部署尚未完成之際,先發制人,紅軍主力立即從黎川移師北上,到外線撫河流域尋機作戰。七天內紅軍連克贛閩邊界的五城,后又發起建黎泰戰役,密切了中央蘇區和閩浙贛蘇區的聯系。
考慮到蔣軍即將大舉進攻,周恩來和朱德號召全體紅軍將士:“團結的像一個人一樣,來爭取比三次戰爭還偉大的勝利”。此外,周恩來決定利用敵人固守南城的機會,紅軍進行戰前整頓改編,著重精簡機關,減少指揮層次;要求戰士學會目測距離,善于使用武器,達到射擊準確,提高夜戰本領;充實連隊戰斗兵員,重點學習山地戰斗和遭遇戰斗的戰術,集中一切火器,干脆地消滅敵人;同時進行戰前軍事訓練,學習根據任務、敵情和地形而定下決心,毫不動搖地進攻。這一系列措施,使紅軍戰斗力得到增強,裝備得到改善,單兵素質提高,為粉碎第四次“圍剿”準備了條件。
初戰告捷 士氣大振
1933年元旦,紅一方面軍在黎川舉行北上誓師大會。次日,周恩來、朱德率師北上,向金溪地區開進。1月4日,周恩來指揮紅軍,以絕對優勢兵力包圍了駐守金溪的一個旅,將其殲滅后乘勝占領金溪縣城。敵軍為奪回金溪,由吳奇偉指揮三個師的兵力,分兩路向金溪夾擊。戰機不期而至,周恩來決心集中優勢兵力將西進的敵軍全部擊潰,并跟蹤猛追。經過兩次激戰,共俘敵4000余人,繳槍4000余支。第四次反“圍剿”初戰告捷。
1933年1月,臨時中央遷往中央蘇區。不久,蘇區中央局和臨時中央合并,稱中共中央局。身處后方的中央領導人,不顧紅軍已經取得的勝利,連連指示要求占領南城和南豐。身處前線的周恩來了解戰場形勢,認為必須調動敵人,在運動中消滅敵人,當前方針應是“萬分謹慎地弄清敵情,求得運動戰的勝利”,但后方領導人仍與周恩來就作戰方針爭論不休。此時,大戰一觸即發。對周恩來來說,最分神的不是面對裝備和數量上都數倍于己的強敵,而是內部對作戰方針的分歧。
一年多來,周恩來在中央蘇區指揮紅軍作戰,對紅軍的作戰能力和敵軍的狀況有了深切了解。周恩來堅持“避強擊弱”的原則,適當抓住戰機,采取“迂回包圍”的原則,巧妙避開敵人強力的正面,從側面突破。此外,他認為還應千方百計地調動敵人,誘使敵人判斷失誤,貿然輕進,進而創造殲敵戰機。在作戰方向上,他主張選擇敵人的左翼出擊,利用這一地區多山的有利地形和已經建立起來的群眾基礎,在運動中殲滅敵人。然而,以博古為代表的中央領導人拒不接受以周恩來為代表的前方軍事領導人的意見。蘇區中央局指令紅軍先攻占南豐并乘勝威脅南城、撫州。周恩來不得不兩次致電蘇區中央局,請求中央給前方以相機決斷和應有的職權。蘇區中央局對周恩來的意見,執意不理。無奈之下,周恩來、朱德不得不于2月9日率軍向南豐進攻。陳誠對紅軍強攻南豐立即作出反應,他判斷紅軍主力在南豐,并企圖將紅軍主力合圍于南豐城下,一舉殲滅。
誘敵深入 大獲成功
面對驟變的敵情,作為前線總指揮的周恩來審時度勢,在和朱德商討后當機立斷,決定改變原有的軍事部署。周恩來命令除少數部隊擔任佯攻外,主力部隊從南豐撤圍。在從南豐撤圍的同時,紅軍主力則秘密向西南的東韶、洛口、吳村地區隱蔽集結,待機殲敵。其中紅11軍偽裝成主力,東渡撫河,向黎川地區運動以吸引敵軍。
陳誠部第一縱隊的52師、59師,果然被偽裝成主力的紅11軍吸引,跟隨向東推進,兩師在行軍中右側完全暴露在紅軍面前。面對這一有利戰機,周恩來號召紅軍“克服一切疲勞進行戰斗,爭取大勝利”。將士們冒著連日陰雨,披荊斬棘,星夜秘密北上,隱蔽于宜黃南部的黃陂一線山區。由于受紅軍佯攻的迷惑,再加上群眾封鎖消息,陳誠對紅軍的部署毫不知情,兩師大膽進入山高林密、道路艱險的紅軍伏擊圈內。擁有優勢兵力的紅軍,出敵不意的突然進攻。經過激戰,兩師幾乎被殲滅,其中59師師長陳時驥被俘。此戰殲滅兩個師,紅軍取得了黃陂戰斗的重大勝利。
為繼續迷惑和調動敵軍,周恩來命令紅軍部分兵力向廣昌開進。此時陳誠不甘心黃陂失利,急于反撲。他得到空軍偵查報告,誤以為紅軍主力已轉往廣昌。為此,他改變戰略部署,將三路“分進合擊”,改為“中間突破”。以六個師分成前后兩個梯隊,用交叉掩護的方法,由宜黃向廣昌快速推進。周恩來敏銳地發現陳誠部戰斗力很強的第11師,這時剛好孤軍行進在險峻的山路上,兵力無法展開,前后難以呼應。周恩來立即決定抓住戰機,令紅一方面軍主力攔腰截擊蕭乾的第11師。國民黨軍第11師師長蕭乾自恃實力強大,決定在原地與紅軍硬拼。在前沿陣地,雙方短兵相接。經過一番鏖戰,紅軍終于攻下了主陣地黃柏嶺,草臺崗戰役取得了勝利。此役紅軍殲滅敵11師大部和59師殘部,擊斃敵團長四名,蕭乾負傷逃出包圍圈。
黃陂和草臺崗兩役,共殲滅敵軍近三個師,其中包括陳誠部最精銳的主力部隊,這也是周恩來創造的大兵團伏擊殲滅戰的首次成功運用。蔣介石在“圍剿”失敗后寫給陳誠的手諭上寫道:“實有生以來唯一之隱痛”。陳誠不得不哀嘆:“誠雖不敏,獨生為羞”,毛澤東得知勝利消息后,稱贊這次戰役是一次“空前光榮的偉大勝利”。陳毅為此戰的勝利賦詩《樂安宜黃道中聞捷》,“千崖萬壑供野宿,羊腸鳥道笑迷津。半夜松濤動山岳,中天月色照須眉。工農兒子慣征戰,四破鐵圍奇中奇。”
在第四次反“圍剿”戰爭中,周恩來擘畫戰役并直接指揮作戰,和朱德一道采取前三次反“圍剿”戰爭中行之有效的戰略戰術,集中優勢兵力誘敵深入,首創大兵團伏擊戰,成為紅軍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
(張成樂,作者單位:中央黨校中共黨史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