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遠處的皇宮早已隨著漸行漸遠的馬車消失在了視野里。
這輛奔向大漠的馬車,一點一點地正將長安城的影子抹去,唯有那清澈皎潔的月光仍在挽留著悲苦的女子。
一紙詔書,千里出塞,眾人皆嘆其民族大義。只看到“邊城晏閉,牛馬布野”的出塞盛景,卻無人在意“蛾眉憔悴沒胡沙,天涯去不歸”的百般無奈與苦楚。
縱有落雁之貌,也并未改變其凄苦的命運,歷史上真實的王昭君的一生,可謂坎坷至極。
公元前200年,漢高祖劉邦親自率領32萬大軍迎戰匈奴,卻被匈奴30萬騎兵圍困于白登山七天七夜。
白登之圍后,大漢王朝元氣大傷,不得不被迫通過和親和贈禮的方式來換取和平。
至此,便拉開了前后近三百載漢匈戰爭的序幕。
礙于實力懸殊,漢朝對匈奴屈辱的和親政策維持了長達六十多年時間。在這期間漢匈雙方基本遵守和平的約定,但小規模的進犯邊境仍然頻頻發生。
到了漢武帝時期,經過幾代帝王積攢下來的充盈國庫,加之自身治理有方,此時的漢朝已達到鼎盛時期。而此時的匈奴因為內部貴族集團的腐敗,勢力早已大不如從前。
公元前119年春,面對嚴重的民族危機,漢武帝命大將軍衛青出兵定襄,驃騎將軍霍去病出兵代郡,開始對匈奴發起大規模的反擊戰。
衛青和霍去病各帶領5萬騎兵,兵分兩路,向大漠深處的匈奴人殺了過去,結果以漢軍大獲全勝告終,隴西之地也如愿落入大漢王朝手中 ,成功扭轉了被動的局勢。
經此一戰,衰落的匈奴內部紛爭不斷,最后分裂為南匈奴和北匈奴兩派。
南匈奴在徹底歸順漢朝后,首領呼韓邪單于依靠大漢王朝的幫助下合力打擊北匈奴,成功統一了漠北。
歸順后的匈奴成為了漢朝的屬國,大漢王朝給予了極高的禮遇,其待遇甚至高于王朝內部的各諸侯王。
公元前33年,稱藩歸附的單于呼韓邪來到長安朝覲天子漢元帝,并自請為婿,希望可以娶一位漢朝公主為妻。
為了安撫匈奴已示交好,漢元帝只好應允,同年昭君便一襲紅衣奉命出塞。
昭君,字“嬙”,漢代南郡人也。以良家子的身份被選入掖庭,身份自然是不高的,只是民間最為普通不過的平民子女。
具有絕世容顏的昭君入宮后,按理說不出意外會成為寵妃,但宮中的的日子顯然并不順利。
或許是不屑同他人一般阿諛奉承,又或許是家貧無富裕錢財來疏通人脈,打點關系。
當時的宮廷畫工毛延壽向昭君索賄不成,便索性在她的畫像上做了手腳,平平無奇甚至還有幾分丑陋的畫像自然留不住帝王的心,昭君的命運也隨著畫像一同沉寂。
入宮的五年里,昭君更是連皇帝一面都未曾見過,只能在這深宮中虛度光陰。
直到單于呼韓邪來到大漢請求迎娶公主,事情才發生了轉機。
遠赴荒涼大漠,漢元帝自是不愿讓養尊處優的宗室公主們前去受苦遠嫁,便打算在宮女中挑選一位“假公主”前去和親。
宮女們人人自危,生怕選中自己,在深宮中還有機會得到皇帝寵幸,總比未知的漠北要好得太多。
但或許是入宮多年卻未曾得到寵幸的悲怨和無奈,昭君主動請求和親,漢元帝看著并不漂亮的畫像,自是欣然應允。
出塞當日,漢元帝望著一襲紅衣,美艷動人的王昭君,心里腸子都要悔青。后宮中竟有如此佳人,自己竟親手將之送走。
但一國之君怎可戲言,縱有萬分不愿意,也只能眼睜睜看著昭君遠去。
于是在公元前33年,昭君告別了長安城,毅然踏上了北去的漫漫和親路。
終于不知過了多少個兼程的日夜,得以抵達沙漠的深處。
遲暮之年的單于呼韓邪對這位貌美的妻子自是極為高興,更何況呼韓邪對于漢朝文化十分仰慕。
所以在這苦寒之地,呼韓邪的善待是唯一的幸運。
但漢匈兩地的風俗差異還是讓這位遠在他鄉的悲苦女子無時不在思念著長安城里的親人。
但所幸昭君深得呼韓邪的寵愛,在抵達后的第三年,為呼韓邪誕下一子,名為伊屠智伢師。
伊屠智伢師一出生便被封為右谷蠡王,昭君也順勢母憑子貴,日子也算美滿。
但好景不長,公元前31年,老單于便撒手人寰,讓單于長子雕陶莫皋繼位。
僅僅過了兩年,卻已物是人非。
根據匈奴舊俗,父妻子繼的繼婚制度讓昭君不得不再次嫁給新一任的單于雕陶莫皋。
這顯然令自小受到漢朝文化熏陶的昭君難以接受,于是上書漢朝皇帝,請求歸漢,但只等來漢成帝的一句“入胡俗”。
用一名女子的幸福換來兩國和平,漢成帝顯然并不會為了昭君而選擇與匈奴兵戎相見,打破漢匈交好局面。
自知無法重回故土的昭君也別無他法,只好屈辱嫁給了雕陶莫皋,并為其育有兩女。
但此時微妙的情況卻再次出現,自己如今的丈夫和親生兒子從原先的兄弟關系搖身一變成為敵人關系。
雕陶莫皋并未為難昭君,反而十分善待,但昭君之子伊屠智伢師可就并未如此幸運。
這個同父異母的弟弟,誰能保證以后不會篡奪自己的王位呢,尚在幼年的伊屠智伢師便在不可抗拒的因素下就此殞命。
一年之后,雕陶莫皋也英年早逝。
沒過多久,夫死從子,還痛失唯一親子,終日抑郁的王昭君懷恨病逝,也悲愴地在這漠北之地香消玉殞。
入宮不寵,遠嫁漠北,痛失愛子,身亡他鄉。種種不幸的事,卻悉數是昭君悲慘的一生。
最初的自愿和親又何嘗不是一種被迫的選擇,就像昭君的人生,沒有選擇的余地。
眾人只道昭君出塞為匈奴帶去中原的文化和先進技術,促進兩國文化交流,更是維持了兩國交好和平。
在這背后,卻不知是昭君紅顏薄命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