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蘇區五次反“ 圍剿” 第一次
1930年(民國十九年)11月至1931年1月,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中,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在江西省南部從1930年10月起,蔣介石先后調集十一個師另三個旅,即張輝瓚第18師、路孝忱新編第13師、羅霖第77師、公秉藩新編第5師(后改第28師)、譚道源第50師、許克祥第24師、毛炳文第9師、蔡廷鍇第60師、戴戟第61師、劉和鼎第56師、張貞第49師、第12師之馬昆第34旅、劉夷獨立第32旅、周志群新編第14旅,及三個航空隊,共十萬人的兵力,分布于樟樹、撫州、南昌、靖安、高安、上高及閩贛邊地區,由江西省主席兼第9路軍總指揮魯滌平為陸??哲娍偹玖钅喜袪I主任,張輝瓚為前線總指揮,采取分進合擊的作戰方針,準備向中央根據地的紅1方面軍發動第一次“圍剿”。這時,紅1方面軍有第1、第3兩個軍團,共約四萬人,部署于靖江至分宜的袁水兩岸地區,以戰備姿態進行群眾工作和籌款。在面臨敵人大規?!皣恕钡那闆r下,方面軍總前委和江西省行委,于10月10日在新喻縣羅坊舉行聯席會議,確定了誘敵深入的戰略方針,紅1方面軍總部于11月1日下達了“誘敵深入赤色區域待其疲憊而殲滅之”的命令,隨即領導根據地軍民進行反“圍剿”的準備。根據方面軍總部的決定,11月上旬,紅軍主力從袁水兩岸地區轉移到贛江以東的新淦、吉水、永豐、安樂、宜黃、崇仁等地,以戰備姿態開展工作。與此同時,向部隊、地方干部和人民群眾進行深入的政治動員,講清敵人進攻的必然性、嚴重性和紅軍實行戰略退卻、誘敵深入的必要性,說明我們一定能取得勝利的道理以及對付敵人“圍剿”的方法,統一思想,消除顧慮,增強勝利信心。另外,還在根據地內進一步發動、組織和武裝群眾,按照“抽多補少”、“抽肥補瘦”的方針,分配調整土地,加強赤衛隊、少先隊等群眾武裝的訓練,實行堅壁清野,肅清反革命分子,籌措給養物資,充分發揮根據地黨政軍民的整體力量,造成取得反“圍剿”勝利的良好條件。 第二次
蔣介石在第一次“圍剿”失敗后,于一九三一年二月,派他的軍政部長何應欽代行總司令職權兼陸海空軍總司令南昌行營主任,調集十八個師另三個旅,二十萬人的兵力,“以厚集兵力,嚴密包圍及取緩進為要旨”,采取穩扎穩打、步步為營的作戰方針,積極部署對紅1方面軍的第二次“圍剿”。 在第一次反“圍剿”勝利后,根據地的黨政軍民,從各方面進行了反“圍剿”的準備。按照紅 1方面軍總部三月二十三日的命令,主力部隊由根據地北部邊緣的永豐、樂安、宜黃、南豐以南地區,轉移到廣昌、石城、寧都、瑞金等地,進行整頓、訓練、籌款和做群眾工作。在武裝的任務、編制、訓練、戰術等問題,都作了明確的規定,要求各游擊區以地方武裝為骨干,領導赤衛軍、少先隊,運用游擊戰術,積極執行擾、敵、堵敵、截敵、襲敵、誘敵、毒敵、捉敵、偵敵、餓敵、盲敵等十項任務,配合主力紅軍殲滅敵人。這些就為取得反“圍剿”的勝利,創造了有利條件。我軍如由東向西打,則受贛江限制,而從富田打起,向東橫掃,可在閩贛交界的建寧、黎川、泰寧地區擴大根據地,征集資財,便于打破敵人的下一次“圍剿”。因此,決定采取由西向東橫掃,先打弱敵,各個擊破的作戰方針。紅軍粉碎敵人“圍剿”后,乘勝轉入進攻,分兵發動群眾,打土豪分田地,籌糧籌款,解放了贛東,閩西的黎川、南豐、建寧、泰寧、寧化、長汀等廣大地區,進一步鞏固和擴大了中央根據地。 第三次
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中,蔣介石在第二次“圍剿”失敗后,于一九三一年六月二十一日,親自帶著德、日、英等國軍事顧問到南昌,就任“圍剿”軍總司令,何應欽為前敵總司令,調集二十三個師另三個旅,約三十萬人的兵力,準備發動第三次“圍剿”。這次“圍剿”,敵人采取長驅直入的作戰方針,企圖先擊破紅軍主力,搗毀我根據地,然后再深入進行“清剿”。敵人組成左右兩個集團軍,何應欽兼左翼集團軍總司令,陳銘樞任右翼集團軍總司令,其部署是:左翼集團軍指揮趙觀濤第6 師、羅卓英第11師、陳誠第14師、紅軍六戰五捷,擊潰敵人七個師,殲敵十七個團,斃傷俘敵三萬余人,繳槍兩萬余支,徹底地粉碎了敵人的第三次“圍剿”。 反“圍剿”勝利后,紅軍趁勢轉入進攻,首先在石城、長汀、雩都、會昌四縣,開展群眾工作,打擊地主武裝,樂后轉向武平、尋鄔等縣開展群眾工作,擴大紅軍,使紅軍和根據地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贛南、閩西兩塊根據地連成一片,成為一個完整的中央根據地,范圍達到二十一個縣境,面積五萬平方公里,人口約二百五十萬,為粉碎敵人新的“圍剿”造成了更有利的條件。 第四次
早在一九三二年五月,國民黨反動派就開始準備對各根據地紅軍發動第四次“圍剿”。這次“圍剿”,敵人采取的戰略是逐次轉移重點,實行各個擊破,即首先集中兵力進攻鄂豫皖、湘鄂西根據地,得手以后,再轉移兵力完成對中央根據地的包圍,轉入“圍剿”的第二階段,對中央根據地發動大規模的軍事進攻,達到圍殲中央紅軍的狂妄目的。為此,蔣介石于一九三二年五月,自任鄂豫皖三省“剿匪”總司令,在準備對我鄂豫皖、湘鄂西根據地發動“圍剿”的同時,又組成以何應欽為首的贛粵閩邊區“剿匪”總司令部,指揮江西、廣東、福建以至湖南的國民黨軍隊,牽制削弱中央蘇區紅軍的力量,配合北線作戰,并為大舉進攻中央蘇區作準備。
黃陂、草臺岡兩仗,共殲敵近三個師,俘敵萬余名,繳槍萬余支,基本上打破了敵人的第四次“圍剿”。蔣介石對這次失敗十分傷心,他在給陳誠的手諭中寫道:“惟此次挫失,凄慘異常,實有生以來惟一之隱痛”。第四次反“圍剿”,創造了紅軍大兵團伏擊殲敵的重要經驗。這次反“圍剿”所以能取得勝利,是由于周恩來、朱德等運用前三次反“圍剿”的成功經驗,堅持正確的作戰指導思想,從實際出發,毅然決定撤圍南豐,實施戰略退卻,抵制了“左”傾軍事冒險主義方針的結果。 第五次
1933年初,日軍大舉入侵華北,中華民族危機日益嚴重,然而國民黨政府主席蔣介石卻置民族危亡于不顧,仍然堅持推行"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方針,決心消滅共產黨及其領導的紅軍。5月,他在南昌設立全權處理贛、粵、閩、湘、鄂五省軍政事宜的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南昌行營,親自組織和指揮對各蘇區進行更大規模的第五次"圍剿"。并決定采取持久戰和"堡壘主義"的新戰略,同時對蘇區實行經濟、交通封鎖,企圖逐步壓縮并摧毀蘇區。是年夏秋,蔣介石一面向美、英、德、意等國大量借款,購置軍火,聘請軍事顧問和專家;一面在廬山召開軍事會議,開辦"剿匪"軍官訓練團,并著手制定"圍剿"計劃,加緊進行圍剿準備。
此次反“圍剿”,持續1年之久,中央蘇區軍民全力以赴,為保衛蘇區,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付出了巨大代價,給予國民黨軍大量殺傷。但由于中共中央實行錯誤的軍事戰略和作戰原則,使這次反“圍剿”作戰始終處于被動,以致在紅軍遭到嚴重削弱、中央蘇區大部喪失的情況下,被迫進行長征。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