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陰陽五行學說概要
陰陽:本指物體對于陽光之背向,后引申為事物或問題的兩種趨勢或狀態。陰陽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概念:它們是萬物的起點:陰陽相合,乃生萬物;也是事物運行的法則:“一陰一陽之謂道”《周易·系辭》。古人用它們來說明事物的結構:“萬物負陰而抱陽”(《老子·第四十二章》),闡明事物間的關系;也用來解釋事物的發展變化。在古代中國又有尊陽卑陰的傾向,這是西周宗法建構所造成的,它對中國社會乃至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
五行: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中國古代思想家把它們看作是構成萬物的基本材料。用以說明多樣性的物質世界的起源。它們之間有相生相克的關系,又有相互制化的關系,還有相乘相侮的關系。用圖表示如下:
2、陰陽五行學說歷史簡述
陰陽五行學說作為古人對世界本源、構成及世界運動變化之根源的哲學思考,源于先秦,但它的完善經歷了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最早提出陰陽概念的是《周易》,大量運用于《易傳》部分。在《周易·系辭傳》里,“陰陽”被看成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哲學范疇,提出“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陰陽之義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德”,“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陰陽合德,剛柔有體”已經具有高度的理論概括性了。《周易》認為,整個世界就是在陰陽這樣兩種對抗的物質力量的運動和矛盾中發生和發展的,任何事物的發展變化,都是陰陽這兩種對立物質相互斗爭的結果。
“五行”一詞最早見于《尚書·甘誓》:“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 《甘誓》是夏啟討伐有扈氏在甘這個地方向六軍發布的誓命,有人考證這是后人根據傳聞而作,太早,不可靠。目前,可靠的最早論述是《尚書·洪范》,是周武王克殷后向箕子問策時,箕子陳述的治國“天地之大法”,文中提出了帝王統治人們的各項政治經濟原則,共有九條,稱“洪范九疇”,第一疇就是五行:“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本,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此后的先秦文獻中對五行多有記述,如《國語·魯語》說“地之五行,所以生殖也”,《國語·鄭語》說“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五行”的“五”是五種物質,“行”如街道形狀,有“道路”之意,可四通八達。五行被古人看作世界萬物的起源元素,與古人對自然現象的觀察、農業的發達及冶金的興起有關。在古代的埃及、巴比倫、印度、希臘、羅馬等國的“世界起源元素說”中,都沒有“金”元素,它說明了金屬在中國青銅時代的重要性。與陰陽五行有密切關系的是周易八卦說,八卦在天為日月風雷,在地為水火山澤,日月為天地陰陽,彼此對立轉化而交感變化,前面已講到。
陰陽說和五行說到了戰國時期趨向合流,形成五行學派,也叫陰陽家,代表人物是鄒衍(約前305—240)。陰陽家一方面發展了陰陽五行學說的樸素唯物論,在科技方面做出了貢獻,一方面又把之神秘化,讓后人不知所以。
3、陰陽五行學說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①在科學技術上,在中國古代比較發達的科學中,幾乎都滲透著陰陽五行學說。比如,在天文歷數上,它被用來解釋季節的更替和天象的變化。在醫學上,被用來解釋人體的狀態及各部分之間的關系,陰陽五行五臟六腑五官五體五志五氣五色五味時令被融為一體,飲食醫療保健治病辯證統一密不可分。它們的關系如下圖所示:
②在社會歷史觀上,形成五德終始歷史循環論。陰陽五行學說認為,認為五行主五德,五德相生相克,循環往復,形成五德終始歷史循環論,這是中國古代比較系統的歷史哲學。
③在政治倫理上形成尊陽卑陰觀念。西漢懂仲舒認為,認為陽德陰刑,陽尊陰卑,君父夫為陽,臣子妻為陰,五行為忠臣孝子之行,宣揚三綱五常尊卑貴賤之別。它影響了自漢代以后整個中國的政治倫理。
④在哲學上,形成了幾乎整個中國古代哲學的陰陽五行概念和辯證直覺的思維方式。漢代儒家、宋明理學家和明清之際的思想家都借鑒了陰陽五行學說,在哲學思維方式乃至整個中國文化的思維方式上都表現出了陰陽對立和五行相生相克觀念的特點,即注重整體關聯和平衡和諧的辯證思維。
⑤消極影響就是在神秘化過程中形成的讖緯神學和天人感應說。
本章總結:在殷周之際,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絕大部分文化觀念和精神、推動中國文化繁衍的最基本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都已經基本形成,載運中國文化發展的社會組織宗法制也已經做好。隨著中國農耕經濟的不斷發展,中國文化開始了她此后三千年漫長而曲折的成長壯大過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