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古代學術文化最為繁榮昌盛的時期,人才輩出、百家爭鳴,諸子百家著書立作,各抒其見,實為華夏文化璀璨的明珠。而其中最具神秘感之一的老子行蹤最為后人津津樂道。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謚伯陽,出生于周朝春秋時期陳國苦縣,道家學派創始人。唐太宗李世民視老子為李姓始祖,尊封老子為唐圣祖。
老子一生都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甚至認為真正的大道是不能用文字書寫的。直到老子遠行將要到達函谷關。
函谷關守將尹喜獨立樓觀之上凝視星空,忽見東方紫云聚集,其長三萬里,形如飛龍,由東向西滾滾而來,自語道:“紫氣東來三萬里,圣人西行經此地。青牛緩緩載老翁,藏形匿跡混元氣。” 尹喜早聞老聃大名,心想莫非是老子將來?于是派人清掃道路四十里,夾道焚香,以迎圣人。
終于在關尹的懇求之下,老子洋洋灑灑寫下五千言,是為《道德經》。寫完道德經之后,老子便帶著尹喜繼續西行,最終去了何處?無人可知。司馬遷的《史記》也只留下了:“不知所蹤”四個字,給后人留下了無限的遐想。
那么老子西出函谷關最終去了哪里呢?
有人認為,老子西去沿著茶馬古道,到了尼泊爾。看到一位20歲左右的少年盤坐在菩提樹下,見少年極具慧根,便出言指點,少年恍然開悟,立地成佛。
這便是西游記中太上老君自訴當年“化胡為佛”的故事。
當然這只是一種戲說。
根據研究,老子西出函谷關之后,最有可能去的地方應該是終南山。終南山脈起昆侖,尾銜嵩岳,鐘靈毓秀,宏麗瑰奇,乃天下第一福地。人們常說的“壽比南山”的南山便是終南山。
唐朝詩人王維有詩云: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極其符合到家天道自然、無為而治的思想。
以老子一貫主張的無為而治、天道自然的思想,以及老子所處時代的交通所限,所以老子當時的目的極有可能是終南山并在終南山歸隱直至仙逝。
因此,歷朝歷代于終南山皆有所修建以敬老子。秦始皇曾在樓觀之南筑廟祀老子,漢武帝于說經臺北建老子祠。而終南山也因此成為了道教的發祥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