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是西漢一位與時俱進的思想家,儒學家,西漢時期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家和今文經學大師。漢景帝時任博士,講授《公羊春秋》。他把儒家的倫理思想概括為“三綱五常”,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的建議,從此儒學開始成為官方哲學,并延續至今。其教育思想和“大一統”、“天人感應”理論,為后世封建統治者提供了統治的理論基礎。時至今日,仍有學者在研究他的思想體系及故里等方面的文化,他的著作匯集于《春秋繁露》一書。
董仲舒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復興了被扼殺達百余年之久的儒家文化,而且一個新的歷史時期融會貫通了中國古典文化中各家各派的思想,把它們整合為一個嶄新的思想體系。他的著作后來大都匯集在《春秋繁露》一書中。
他向漢武帝推薦儒家思想,其本人也是儒家學派的代表與繼承者,漢武帝采用他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孔子的思想在一千年后得到君主的應用,才有了后來的盛世。但同樣也是很多學派滅亡。
董仲舒的哲學基礎是“天人感應”學說。他認為天是至高無上的人格神,不僅創造了萬物,也創造了人。因此,他認為天是有意志的,和人一樣“有喜怒之氣,哀樂之心”。人與天
是相合的。這種“天人合一”的思想,繼承了思孟學派和陰陽家鄒衍的學說,而且將它發展得十分精致。
董仲舒認為,天生萬物是有目的的。天意要大一統的,漢皇朝的皇帝是受命于天來進行統治的。各封國的王侯又受命于皇帝,大臣受命于國君。家庭關系上,兒子受命于父親,妻子受命于丈夫,這一層層的統治關系,都是按照天的意志辦的,董仲舒精心構筑的“天人感應”的神學目的論,正是把一切都秩序化、合理化,正是為漢皇朝統治者鞏固其中央集權專制制度服務的。
董仲舒利的陰陽五行學說,用陰陽的流轉,與四時相配合,推論出東南西北中的方位和金木水火土五行的關系。而且突出土居中央,為五行之主的地位,認為五行是天道的表現,并進而把這種陽尊陰卑的理論用于社會,從此而推論出“三綱五常”。這里所說的三綱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他認為“道”是源出于天的,“天不變,道亦不變”。即是說“三綱五常”、“大一統”等維護統治秩序的“道”是永遠不變的。那么,如何解釋皇位的更換和改朝換代呢?為此,他提出了“譴告”與“改制”之說。他認為統治者為政有過失,天就出現災害,以表示譴責與警告。如果還不知悔改,就出現怪異來驚駭。若是還不知畏懼,于是大禍就臨頭了。
他認為人的認識活動受命于天,而認識的目的是了解天意。通過內省的途徑就能判斷是非,達到“知天”的目的。另外還必須通過對陰陽五行的觀察,才能達到對天意、天道的了解。正是按照“盡心”、“知性”、“知天”的模式,達到“天人合一”。他還認為通過祭祀能與神相溝通,使之能看見一般人所看不見的東西,這樣就能知道天命鬼神了。這種認識論達到了神秘的程度。
在人性論上,董仲舒異于孟子的性善論,也不同于荀子的性惡論,而是主張性三品說。他認為性是由天決定的,性是天生的質樸,雖可以為善,但并非就是善,只有“待外教然后能善”,即人性善是通過教育的結果。君王要順天之意來完成對人民的教化。他著重教化,并提出“防欲。
董仲舒的思想,是西漢皇朝總結歷史經驗,經歷了幾十年的選擇而定下來的官方哲學,對鞏固其統治秩序與維護大一統的局面起了積極的作用。董仲舒不僅是正宗神學的奠基者,又是著名的經學家。
史籍記載
董仲舒喜歡談論神秘莫測之事,善為災異之說。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遼東高廟和長陵高園殿發生火災,董仲舒推說其意,寫成《災異之記》草稿,尚未上書皇帝。主父偃私見其稿,因為嫉妒董仲舒,所以將《災異之記》草稿偷竊出來上奏朝廷。漢武帝將它交與朝中諸儒審閱。因其中有諷刺時政的文字,漢武帝一怒之下,把董仲舒打下了大獄,雖然后來漢武帝看重他是著名的經學大師,又下詔赦免其罪,復為中大夫,讓吾丘壽王向他學習《春秋》公羊學,但是董仲舒再也不敢談論災異。
董仲舒被
公孫弘嫉妒,受其讒言陷害,被
漢武帝任命為膠西王太傅。膠西王是武帝的兄長,出名粗野的人,特別討厭儒生,所以
公孫弘推薦
董仲舒為膠西王太傅是想借膠西王的手除掉
董仲舒,來個借刀殺人,用心很險惡。可沒想到混人也有明白事理的時候,膠西王知道董仲舒是有名的大儒,不但沒有害董仲舒反而以禮相待。董仲舒經過數次的
政治斗爭的失敗,也學乖了,沒往死里管膠西王,只要大面上過得去就行。就這樣混了三年,以年老有病為由辭職回家去著書立說,終老一生。
(來自網絡)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