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蓑煙雨一念塵
在權力的誘惑之下,別說是姑侄,就算親父子又如何?
在政治斗爭中,只有永遠的利益,沒有永遠的朋友。太平公主和李隆基這對姑侄,曾經是同一戰壕的戰友,他們聯合發動了唐隆政變,誅殺了韋后、安樂公主,鏟除了韋后勢力,擁立了李旦為皇帝。
這次政變,李隆基受益最大,他成了太子,其實依照慣例,李隆基是沒有資格成為太子的,因為他是庶子,他同父異母的哥哥李成器才是真正的嫡長子。
要不是唐隆政變,李隆基根本沒有機會,可以說是政變成全了他。
那么,太平公主獲益了嗎?當然也有,她因功禁封萬戶,成了唐朝最有權勢的公主,不僅如此,太平公主的衣食住行,處處模仿宮廷,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太平公主的三個兒子,也都一一封了王。
后來,太平公主權傾朝野,而李旦成了擺設。真正掌權的人是兩個,一個是太平公主,一個是李隆基。實質上,太平公主的權勢要大過李隆基。
每次大臣奏請大事,李旦會先問:“同太平公主商量沒?”,大臣說商量過了,之后李旦又問:“同三郎商量了沒?”,大臣說商量過了,這時候李旦才下旨辦理。
李旦成了真正的寡人,為了自保,李旦試圖在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之間,尋求一種動態平衡,所以他不刻意拉攏任何一方,始終保持若即若離的態度。
然而,李隆基不是一般人,他的老道,他的果敢,他的英明,遠超年齡的成熟,越發讓太平公主感到忌憚,轉而太平公主想立另外一個,即嫡長子李成器為太子。
太平公主派人四處散布流言,說李隆基不是嫡子,不應該立為皇帝,而李旦忙著維護李隆基,盡力平息流言蜚語。
至此,太平公主與李隆基徹底決裂。
李隆基是個聰明人,他雖然羽翼尚未豐滿,但朝中重臣,如宋璟、姚元之等,從社稷安危出發,還是同情和支持李隆基的,有了大臣和李旦的支持,太平公主并不敢怎么樣。
時間到了712年,這年7月,天空出現了彗星,太平公主抓住這個機會,大做文章,奉勸李旦讓位于太子。
太平公主之所以這么做,大概是認為李旦不舍得讓位,定會廢掉李隆基,改選太子,但這次,太平公主如意算盤打錯了,李旦根本不眷戀皇位,他直接下旨將皇位讓給了李隆基,自己當起了太上皇。
太平公主弄巧成拙,偷雞不成蝕把米。
一年之后,李隆基發動了突襲,將太平公主的兒子和黨羽殺了十幾個,而薛崇簡因為屢次勸阻太平公主,站在了李隆基一邊,免于一死。而太平公主逃到了寺廟里,三天之后才出來,最后被賜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