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商朝曾分封過一些侯伯,但還沒有形成分封制度。西周初年大規模分封諸侯,形成了一整套分封制度。所以,我國歷史上最早實行分封制是在西周時代。
分封諸侯制度,就是把周王室的子弟、親戚、功臣或古代先王圣賢的后裔等封往各地,分別授予一定范圍的土地和人民,建立侯國,充當周朝統治中心的屏障,此即所謂的“封建親戚、以藩屏周”。這里的“封建”,就是封邦建國,眾多的封國便是諸侯,而周王則是天下的“共主”,稱作“天子”。
西周初年,為了統治新征服的廣大地區,鞏固奴隸主國家政權,周武王、周公(武王的弟弟,名姬旦,也叫周公旦)以及成王(武王的兒子)先后進行過兩次大規模的分封。
第一次是滅商之初,武王分封了一些諸侯。不久,武王死去,成王繼位,由于成王年幼,由周公代管政事。封于殷舊都的商紂王之子武庚,乘機勾結武王的另外兩個弟弟管叔.蔡叔,并聯合東夷諸部落,發動叛亂,周公用了三年時間才把叛亂平定下去。
這次叛亂,使西周統治者進一步認識到必須加強對各地區的控制,于是周公以及成王進行了第二次大規模的分封。后人計算,西周初年總共分封了七十一國,其中與周公同姓的(姬姓)有五十三個。
以后周王朝繼續分封,大小諸侯國星羅棋布。諸侯受封時,周天子要向受封者頒布“冊命”,宣布封地的疆界,轄區內人民,土地的數量。受封者還要接受周天子賜予的官屬、奴隸、兵器、禮器和儀仗等,各封國有封地大小和爵位高低之分。
諸侯掌握本封國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權力,成為相對獨立的地方政權。諸侯國須承擔保衛周王室、向周王室繳納貢賦,朝賀等義務,周天子握有決定諸侯的廢黜和繼位等大權。
實行分封制,不但使周王朝鞏固地統治了原來商朝的地區,而且不斷地發展了它的勢力和影響,加強了它與四周各諸侯國的聯系,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使周王朝成為一個疆域空前廣大的奴隸制國家。
然而,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造成分裂割據局面的分封制,已成為社會前進的阻礙,遂逐漸被適應封建中央集權的郡縣制所取代。秦統一中國后,正式廢除分封制,推行郡縣制。
從此,分封制便壽終正寢了。以后的封建王朝,雖也分封過諸侯王,但性質已與西周初年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