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張景枝可謂是大器晚成,在七十多歲的時候才通過考試在千人當中脫穎而出。不過張柬之的仕途一直行進緩慢,對于很多普通人來說可能早已經放棄了,但是張柬之一生都沒有放棄,最終在狄仁杰的舉薦之下登上了晚唐的政治舞臺成為了宰相。不過也正是由于大器晚成,張柬之在行事作風上顯得十分老練,默默無聞的他從一掌權就對朝堂之上的各方勢力了如指掌。并且他還非常沉穩有謀對于武家的強權絲毫不放在眼里行事果斷,一生都在以匡扶唐室為使命。
在如何處理武則天的問題上,張柬之顯得十分強硬,因為她知道武則天武氏一族絕非尋常之輩,如果不給他們致命打擊將來依然會死灰復燃,到時候就更加難辦。在神龍政變當中,張柬之看到了武則天的軟肋,那就是當武則天病重之后,她把大權交給了自己寵愛的兩個面首張昌宗,張易之兩兄弟。這兩個人并沒有什么政治才能。對待朝中大事更是一竅不通只會拍須遛馬,于是他們便找到了宰相張柬之。張柬之平日在朝堂之上一副溫柔的和事佬形象,然而當張柬之掌權之后立馬發動兵變囚禁了這兩人,隨后調集這二人手上的兵權進行逼宮。
在朝堂之上獲得了很多的擁躉。最終在病榻之上的武則天只能嘆息,既然事情已經無法改變就交出了自己的權利。然而令張柬之等重臣沒有想到的是自己擁護的唐王李顯卻是一個昏庸懦弱之人。當他們逼迫武則天退位之后,懦弱的李顯并沒有第一時間誅殺掉武氏后人。而張柬之因為畢竟只是大臣,他希望把誅殺武氏諸王這一決定交給李顯來做,這樣才能更顯得回歸正統。
然而由于韋皇后在背后作祟,李顯在政治上還是放過了武三思,之后為后以張柬之等人權力過大,影響皇權為由剝奪了他們的實權。此后武三思在一起謀反案當中誣陷張柬之等五人,這二人因為沒有實權形同廢人,成為武三思俎上魚肉。
最后參與神龍政變的五人均被誣陷謀反,又被朝廷重臣彈劾最后李顯在氣憤之下,下令處死了張柬之等人。不過在最后決定之時,還是想起張柬之他們曾經忠心耿耿,迎回李氏后人最后將死刑改為流放。而張柬之在流放途中,抑郁不得志,最終因年事已高老死在途中。神龍政變是少有的逼宮奪位,但是卻沒有流血的政變之一。李顯重回王位之后眾人都說張柬之立大功一件事其實背后都是狄仁杰的計策。眾所周知狄仁杰是因為午后的原因才破格為相,所以大家都以為狄仁杰是武后一邊的人。然而狄仁杰卻心系正統一直心系李唐王朝,所以他一直在舉薦那些像李唐王朝的大臣。
張柬之的一生可謂十分勵志,現在很多人遇到一點挫折便想要氣餒,殊不知張柬之70歲才開始真正踏上仕途,80歲才真正為像這種大氣完成,已經讓很多人都高呼熬不住。然而張柬之卻能戰斗到最后將歷史上有名的武則天逼退位。當然這背后也有著狄仁杰的手腕,其實早在張柬之入朝之前,狄仁杰就已經在朝堂之上按不了自己很多復唐的勢力。這其中也有武則天雖然賢明,但是武則天在晚年所任用的人都是一些奸佞小人,大抵都讓朝堂之上政局混亂如此下去李唐王朝必定不復存在。所以狄仁杰很早就想要贏回被貶出京的李顯。不過世事難料,李顯雖然是李唐王朝正統血統,但是他本人卻沒有做皇帝的能力而他的女兒以及韋皇后又是歹毒心腸。
李顯的女兒更是想讓自己成為第二個武則天,不停的讓自己的母后逼迫李顯立自己為皇太女這樣荒誕之事。所以迎接李顯回朝的張柬之最后并沒有能夠功成名就。反而是狡兔死,獵狗烹被自己贏回的新王所滅。所以無論做什么事情都不要愚忠,如果張謇只能夠對自己所忠于的皇帝有所考察,知道李顯是一位昏庸的皇帝,那么他一定能夠做出一些保全自己的方式,最后被自己所扳倒的小人所害。可惜張柬之奮斗了一生,最終自己所取得的成就付之東流,著實令人扼腕嘆息。而狄仁杰也大有把張柬之作為實現自己政治訴求的棋子之嫌,讓年事已高的張柬之在權力的爭斗當中成為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