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四大名臣: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這四位漢人晚清大臣,都為大清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們想方設法使大清變強,開展洋務運動,辦實業、訓練新軍,可無奈大清太腐敗,至死都未實現其大志。
其實這四人當中,都是病逝的,都得以善終,只不過張之洞逝世后沒有什么爭議,是一股清流。我們不妨來看他們四人的生平事跡:

曾國藩(1811年~1872年)他出身于耕讀家庭,憑借自己勤奮努力考上進士,入京做官,是古時學而優則仕的典型代表,也改變了他家族的命運。
十年內七遷,做到大清高層領導。曾國藩一生最輝煌的事跡,組建湘軍,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但同時也是爭議較多的地方,他被稱為“曾剃頭”,大肆屠殺城內百姓。在晚年時期,曾國藩晚節不保,在處理“天津教案”中,被人們誤認為賣國賊,引起民憤,兩年后曾國藩在任上積勞成疾、憂憤而死。他逝世后謚號為“文正”,受后人敬仰。

左宗棠(1812~1885年),他年輕時,考科舉,屢試不第,但他不氣餒,潛心研究兵法、研究經世致學。是金子遲早會發光,左宗棠考科舉之路行不通,從側面曲線救國。給人家當師爺,結識晚清封疆大吏陶澍,后來得到林則徐的舉薦,從此平步青云。

左宗棠一心為國盡忠,收復了新疆,被人稱為“左公”,左宗棠與李鴻章,由于政見不合,受到李鴻章擠壓,被貶福州,在福州巡撫任上病逝。
李鴻章(1823~1901年)這個人物比較有爭議,慈禧太后稱他為“再造玄黃之人”,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稱他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
他是曾國藩的學生,組建淮軍,與曾國藩共同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晚年的他為大清積極奔走。他與外國簽訂很多不平等條約,他也只是大清的代言人,在1901年,簽訂《辛丑條約》后,被后人誤認為“賣國賊”憂憤而亡,終年78歲,謚號為“文忠”。
張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字孝達,號香濤,時為總督,稱“帥”,故時人皆呼之為“張香帥”。 晚清名臣、清代洋務派代表人物,祖籍直隸南皮,出生于貴州興義府(今安龍縣 )。咸豐二年(1852年)十六歲中順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二十七歲中進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編修,歷任教習、侍讀、侍講、內閣學士、山西巡撫、兩廣總督、湖廣總督、兩江總督(多次署理,從未實授)、軍機大臣等職,官至體仁閣大學士。

張之洞早年是清流派的首領,后成為洋務運動的主要代表人物。教育方面,他創辦了自強學院(今武漢大學前身)、三江師范學院(今南京大學前身)、慈恩學堂(南皮縣第一中學)、等。 政治上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11月,以顧命重臣晉太子太保,次年病卒,謚號“文襄”。被載灃給氣死,臨終前說:大清國運盡矣。
張之洞對我國貢獻很大,辦實業、教育興國,但個人力量有限,僅憑一己之力,很難改變大清腐朽的體制,最終抱憾而終。

縱觀所述,這四人都是晚清重臣,為大清續命幾十年,為大清殫精竭慮,影響中國近代化進程,但都抱憾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