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麻1
我3歲的兒子好像并不是很能共情(理解別人的感受),這會不會有問題呀?
有人告訴過我說9歲以下的孩子不能夠共情,這是真的嗎?
麻麻2
此類問題很多父母都會問。共情(Empathy),也稱同理心,是指設身處地體驗他人處境,從而達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
在共情方面,父母有困惑是很正常的,如我們所知,共情在健康社交關系和性格特征(如關懷、善良)的發展中有非常重要地位,但在一定年齡段內,共情能力對孩子而言并非必須的,隨著年齡增長,這種能力會逐漸發展,但令人苦惱的是,目前并沒有一套類似于“復選框”的標準可以讓父母清楚標記或明確測試以確保孩子正走在發展共情的康莊大道上。
事實上,密切觀察學齡前兒童,尤其過度關注“成人版”同理心反應的父母可能更容易因此感到不安。當然,有時候孩子的同理心會以比較明顯的方式表現出來。
例如,有媽媽這樣吐槽:“就在上周,我兒子幼兒園的老師給我發了一張照片,照片上他正在擁抱一個不會跟別人相處的小女孩兒,我驕傲的想‘就在那兒!同理心!’然而,沒幾個小時,一盆冷水兜頭潑下——這個剛剛還很可愛的小天使看到弟弟頭朝地載倒在人行道上滿臉的痛苦與淚水時,他在一旁用手捂住耳朵跑來跑去,嘴里高喊著:‘真有趣!’一遍又一遍。”
類似下圖的兩種情況:
然而,如果你能克服作為父母的恐懼,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在這兩種情況下,孩子對他人的痛苦是有情感上的反應的——這其實就是共情的根源。
知道如何處理這些大的情感,并能轉化為實際行為為他人服務,這是一項非常復雜的任務,是需要不斷成長和實踐的。共情意味著一個孩子:
理解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其他人可能會有與自己不同的想法和觀點;
能夠識別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并能夠對這些情感命名
能夠調節自己的情緒反應
能夠換位思考,理解別人的感受
能夠想象什么樣的行為或反應能夠幫助一個人感覺更好
這無疑需要很大的工作量!共情是一項在兒童和青少年時期發展的能力,它的形成受遺傳學因素、氣質、背景、環境等一系列因素影響。盡管我們天生具備共情的潛能,但這種能力并不會自動發展,需要不斷的實踐和積累。
共情發展:情感基礎
共情既是情感體驗,也是認知體驗。情感成分最先出現,例如嬰兒會立即反映周圍人的情緒狀態和表情。由于鏡像神經元的存在,出生18個小時的小baby就會經常對其他嬰兒(處于困境:比如哭)表現出某種反應,這一點不需要任何人教,孩子天生就有在腦海中、身體上繪制他人經歷的能力。
嬰兒和其照顧者(如父母等)的早期情感體驗對共情能力的發展至關重要。在養育和照顧過程中,嬰兒會在與他人的積極互動、獎賞系統和平靜與安全感建立起至關重要的聯系,感到安全和被愛的孩子最終會對他人的情感需求更為敏感。
心理學家把照顧者和嬰兒之間的這種聯系成為“依戀(Attachment)”,現在研究表明孩童時期依戀的質量是一個人今后生活中共情、同情能力的預測器。
共情發展:感受與認知
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共情的認知成分開始出現,與之前形成的情感模式互為補充。
到學齡前,孩子逐漸意識到其他人也具有獨立的身體、情感和經驗,此時,就發展出了所謂的“心理理論”,這使得孩子能夠參與早期的“觀點采擇”,這是能夠站在別人立場上、理解關心別人感受的前兆。
整個幼兒時期是區別自我與他人能力成熟的階段,例如一個1歲的小孩子看到朋友不高興可能會找自己的媽媽安慰他,但一個2.5歲的孩子處在同樣情況可能會去找朋友的媽媽,因為他知道朋友其實是希望得到他自己媽媽的安慰的。當然,這種交互仍存在于最早期的階段,受限于幼兒的經歷,是對成年人(照顧者)行為的模仿。
共情的認知成分是在六到七歲時真正形成的,當孩子發現有人處于困境時,他更能接受他人的觀點并提供解決方案或幫助。隨著執行功能的逐漸成熟,孩子們能夠更好地管理自己的痛苦,獲得“認知空間”——通過與他人經歷相聯系,這使自己避免很多茫然不知所措的情況。
“共情是被抓住的,而非教會的”
當然,對于不同的孩子,這些技能習得的程度和行為表現也有所不同,這與生長環境有關。例如在學校,我們不可能讓孩子們坐下來接受正式的共情的課程,反而是通過應營造環境使他們在整個學年都能感到安全,隨著時間推移,共情反應會出現在照顧、講故事、交流玩耍、情緒輔導和耐心的環境中。
本文編譯自:
Erin Walsh, M.A. and David Walsh, Ph.D, How Children Develop Empathy, May 09, 2019
圖片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