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讀
稻米之路從遠古走來,稻米之路依然漫長。
文/曾雄生(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
來源:農史研究資訊公號(2019年7月7日)
一萬多年以前,當生活在中國長江中下游的遠古先民,將他們采集而來的普通野生稻試著加以種植的時候,一場革命在悄無聲息中進行。此后稻米便跟隨著人類的腳步,開啟了漫長的旅行。經過上萬年的跋涉,遍及世界的每個角落。從東亞到東南亞,經印度洋,到達非洲,再從非洲遠渡重洋到達美洲;或從東亞經古老的絲綢之路,進入中亞和西亞,再輾轉經地中海世界進入歐洲。至今遍及除南極洲以外的各大陸。現在全球種植糧食的耕地中以水稻的種植面積最大,超過1.25億公頃,占耕地的9%。
稻米的旅行,豐富了不同地區人類食物的種類。最初生活在西亞和東亞的古代人們,從眾多的植物種類中選出了大麥、小麥,大米、小米、大豆等作為人類的主要食物,隨后這幾種作物,便隨著人類的遷徙,不斷地拓展自己的分布版圖和勢力范圍,并且相互滲透,擴大了人類食物的來源。以美食聞名于世的意大利,因為中世紀后期,有來自東方的稻米經阿拉伯世界的傳入,使得他們的餐桌上除了有小麥制作的披薩Pizza、面條spaghetti之外,還有稻米作的什錦飯risotto。
稻米促進了世界人口的增長。相較于畜牧業和其它旱地作物而言,稻米生產需要更多的勞動力,同時稻米的產量,和其所含有的特殊的營養物質,如精氨酸等,也能夠繁殖和養活更多的人口。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地方,也是水稻生產最多的地方。公元1000年前后,中國的人口首次突破億人大關,其中半數以上的中國人口要靠大米來養活。而據明末宋應星的估計,這一數字更高達70%。今天,世界上近半人口以稻米為主食。在亞洲,就有20億人從大米及大米產品中攝取60-70%的熱量和20%的蛋白質。印度總人口中約有65%是以稻米為主食。
稻米改變了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和小麥、玉米、馬鈴薯等旱糧作物相比,水稻在大多數的情況之下,必須在淹水環境下生長,雖然這會給生產帶來很多麻煩,甚至成為大面積種植和機械化生產的障礙,但水稻的穩產高產,依然使千百年來,世界各地的稻農遵循著古老的生產傳統。為了給水稻生長提供良好的環境,更好地利用有限而又無常的水源,人們總是不辭辛勞地興修水利,深耕細耙、育秧移栽、灌溉施肥、中耕除草。在這一過程中,水稻還塑造了農人的性格,使他們更加傾向于集體主義,而且更能吃苦耐勞。與昂揚向上的麥子不同,成熟時的稻谷總是謙卑地彎下自己的腰。這也是稻米農人的氣質。
稻米構成了亞洲文明的物質基礎,在亞洲的宗教和世俗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中國,由粟作建立,麥作維持的誕生于黃河流域的華夏文明,之所以在歷數千年之后沒有走上如同古埃及和古巴比倫文明消失的命運,其原因即在有一條同樣自西至東與黃河平行的長江,以其富有增產潛力的水稻作為后盾接續,緩解了黃河流域的負擔,而且后來居上,繼續促進中華文化的繁榮。稻米經由海路和陸路傳入日本之后,促成了現代日本民族的形成。日本人通過使用稻米作為自己的隱喻來反復地重構自我。猶如‘韓國稻草屋頂’所象征的那樣,稻米也是韓國文化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稻米的歷史還和近代世界經濟和資本主義全球化的興起糾纏在一起。十七世紀中葉以后,當歐洲牧羊人開展“工業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的時候,從事稻米生產的亞洲人則正進行著“勤勉革命”(Industrious Revolution)。在過去的四個世紀中,稻米在全世界范圍內不斷擴大它的領地,它為大西洋的奴隸貿易和東南亞的采礦業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并為資本主義殖民地的開拓和獲得獨立后的新興國家提供了重要的糧食支柱。稻米改變了人類歷史的進程。雖然有觀點認為,稻田排放的氣體是全球變暖因子之一。但更多的人相信,作為人工濕地,水稻生產在糧食安全和生態平衡方面對于人類社會的積極影響。
稻米之路,也是稻作農業技術的傳播與交流之路。中國人發明和使用的牛耕,在大約2000年前中國東漢的時候,便由中國內陸傳到了今越南等地。用于稻田耕作的江東犁,自9世紀以前在中國唐朝的江南地區出現之后,也在中國及東南亞種稻區得到廣泛使用。17世紀時荷蘭人在印度尼西亞的爪哇等處看到當地中國移民使用這種犁,很快將其引入荷蘭,以后對歐洲近代犁的改進有重要影響。用于稻田灌溉的水車,在唐朝的時候已傳到了日本,用于稻田灌溉。12-13世紀日本從中國引進水稻品種“大唐米”,在日本圍海造田中大顯身手,成為低溫地種植不可缺少的品種。源于中國的水田整地和育秧移栽,成為水稻種植的必要技術,一直沿用至今。見于千年前中國宋代的用于稻谷收獲后,蒸熟曬干貯藏的蒸谷米,在印度和孟加拉國也很普遍。20世紀60年代,在菲律賓的國際水稻研究所的水稻育種專家利用中國臺灣的水稻種質資源,培育出“奇跡稻”(Miracle Rice),為東南亞國家的糧食增產立下了汗馬功勞。20世紀70年代后,中國本土的科學家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技術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貢獻,增產的糧食解決了世界數千萬人的吃飯問題。
作為稻米之路的源頭,中國人對稻米所做的貢獻,獲得了世界的肯定。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C.R.Darwin)對清康熙御稻培育和推廣給予高度的評價,指出“由于這是能夠在長城以北生長的唯一品種,因此成為有價值的了。”進入新世紀以后,中國科學家獨立完成的《水稻(秈稻)基因組的工作框架序列圖》更是被國際著名的《科學》雜志評價為“具有最重要意義的里程碑性工作”,對“新世紀人類的健康與生存具有全球性的影響”,“永遠改變了我們對植物學的研究”,是中國“對科學與人類的里程碑性的貢獻”。
然而,稻米之路對中國來說,并不是單純的一條技術和產品的輸出之路,也是一條交流和互利共贏的康莊大道。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原產占城國(今越南中南部)的占城稻由福建引種到江淮兩浙。因其早熟、耐旱、不擇地而生,尤其是適合于高仰之地種植等特點,促進了梯田的開發,糧食產量的提高和人口的增長。其后不久,中國又從朝鮮引進了一個名為“黃粒稻”的品種。1955年6月7日,中國總理周恩來在中國科學院學部成立大會上的報告中提到,要將緬甸的深水稻種子引到中國來。
稻米連接著人類的未來。世界的人口在增長,而人類未來口糧所面臨的形勢卻不容樂觀,作為人類最重要主食之一的稻米仍然被寄以厚望。2004年,聯合國首次設立國際稻米年,主題為“稻米就是生命”。為一種作物做出這樣的安排,這在聯合國歷史上尚屬首次。此前的2002年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在全球環境基金(GEF)支持下,聯合有關國際組織和國家,于2002年發起了被視為關乎未來(A Legacy for the Future)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GIAHS)的大型項目。到目前為止,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地總數目前達到了56個,其中最多的就是稻作農業系統。
稻米之路從遠古走來,稻米之路依然漫長。科技為稻米插上了騰飛的翅膀。近40年來,稻米的產量翻了一番多,從2.6億噸提高到6億噸。單季的稻谷產量從每公頃4噸提高到10噸以上。未來人們可以更加隨心地設計和改造稻米,稻米也會因而受到更多人的喜愛。未來的稻米之路將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