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論葉圣陶的語文教育思想

 

                論葉圣陶的語文教育思想

葉圣陶(1894-1988年)是我國20世紀語文教育的集大成者。他從18歲中學畢業(yè)走上教育崗位,直到他燦爛人生終結的76年時間里,始終從事、關注和指導著我國的語文教育事業(yè)。著名語文教育家劉國正說:“在中國的語文教育界,葉圣陶、朱自清、夏丏尊是聳立在三四十年代的三座高山;其中葉圣陶的活動一直延續(xù)到八十年代,時間最長,影響最大,他留下的寶貴遺產,歷史上無人與之相比;一代宗師,萬代垂范。”

葉圣陶的語文教育思想具有鮮明的科學性和前瞻性,在我國長期的教育實踐中曾發(fā)揮過巨大的推動作用,并將啟迪我們當前和今后的語文教改朝者健康的方向前進,葉圣陶的語文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極其豐富,幾乎涉及到我國語文教育領域的任何一個層面,其中最主要的是他的語文工具觀、培養(yǎng)習慣說和“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

一、葉圣陶的語文工具觀

教師教語文,學生學語文,怎樣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這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問題,決非幾篇文章乃至幾本書就能闡述清楚的。但是有一個基本前提必須首先明確:語文學科的性質到底是什么?因為教學目的、任務、教材和教法等等,均由性質來決定。葉圣陶通過語文教學的長期實踐和深入研究,反復強調指明語文學科的性質:語文是工具!呂叔湘先生在為《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寫的序言中說:“通觀葉圣陶先生的語文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有兩點。其一是關于語文學科的性質:語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

稍有語文教育史常識的人都知道,我國古代的語文教育是與政治、歷史、宗教、人倫等混于一體的綜合教育,這種教育全部以文章詩賦為本位,只學習書面的文言文,遠離人民群眾的口頭語言。直到上個世紀初年,人們才逐漸認識到語文學科必須顧及其實用性。從此,語文在中小學校單獨設科,小學叫“國語”,中學叫“國文”。葉圣陶從青年時期任語文教員起積極主張大力提倡白話文、大眾語和新文字運動。全國解放初,葉圣陶集中代表了彼時同人之意,及時給語文學科正名定性:“什么叫語文?平時說的話叫口頭語,寫到紙面上叫書面語。語就是口頭語,文就是書面語,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說,就叫語文。”按照葉圣陶的闡述,我們可以明白地了解到,聽和說偏重于口頭語言,讀和寫偏重于書面語言。聽說讀寫涵蓋了語文教學的全部內容,所以,學語文就是學語言。反言之,只有學好了語言,才算學好了語文。

那么,語言是什么呢?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作家對語言的本質曾作過許多精要的揭示。馬克思認為“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的現(xiàn)實”;斯大林否認“赤裸裸的思想”,認為沒有質料也沒有形式的空靈玄妙、難以捉摸的思想是不存在的。葉圣陶對這些論述進行認真學習后深有領會地說:“思想決不是無所依傍的,思想依傍語言。思想有它的質料,就是語言材料,就是語匯。思想有它的形式,就是語言的規(guī)律,就是語法。無論想得粗淺的,想得精深的,都擺脫不了語言的質料和形式。無論這個民族的人,那個民族的人,他想的時候都擺脫不了他那個民族的語言的質料跟形式。一個人學會了旁的民族的語言,他也可以依傍旁的民族的語言來思維,可不能一種語言也不依傍,脫離了語言就沒法思維。”葉圣陶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總結出了研究語言的語文學科是工具學科的觀點:語文“就個人說,是想心思的工具,是表達思想的工具;就人與人之間說,是交際和交流思想的工具。”簡言之,語文是人們思維和交際的工具。

首先,語文是思維的工具。葉圣陶說:“語言是思想的定型。”任何人說出來的口頭語言和寫下來的書面語言都是他心里所想的;想的過程就是語言形成的過程。“朦朧的思想是不清不楚的語言,清澈的思想是有條有理的語言。”語言和思維是完全一致的。至于有人心里這樣想,說出來和寫下來的卻是另外一套,即所謂心口不一等等,這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們認為這“另外一套”有兩種情況,其一是說話或寫文章的人在彼時彼地的有意安排,如平時語言實際中的反話、反語等,只不過是作者用另一種語言質料和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思維罷了;其二是作者的口頭或書面表達能力太差所致。這和葉圣陶關于思維、語言“二而一”的觀點并不矛盾。為此,中小學的語文教學,要想使學生掌握好語言,一定要十分重視從源頭上去開發(fā),即花大力氣訓練學生的思維,千萬不能忽略由不出聲的內部語言到出聲的外部語言的想的過程。分開來講,閱讀教學要緊緊抓住從聽、讀到想的過程,從而指導學生由感知語言文字的表象到理解、把握語言形式到思想內容及其相互聯(lián)系的實質;作文教學要緊緊抓住由想到說、寫的過程,從而指導學生審題,立意,布局,謀篇,成文,修改等等。語文老師指導學生進行聽說讀寫訓練,就是之學生把朦朧的思想變?yōu)榍宄旱乃枷耄巡磺宀怀恼Z言變?yōu)橛袟l有理的語言。總之,離開了語言,人們無法思維。所以,語言是工具。既然語言是工具,那末由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說的語文當然也是工具,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古代是這樣,現(xiàn)代也是這樣;中國是這樣,外國也是這樣。

但是,長期以來的語文教育并不重視學生內部語言即思維語言的訓練。那種老師講學生聽,學生寫老師改的讀寫教學方法嚴重地遏制了學生的思維發(fā)展。至于全班學生異口同聲的問答式教學和即興發(fā)揮式作文訓練,表面上轟轟烈烈,實際上缺少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學生往往思想模糊,語言混亂,導致思想訓練和語言表達兩敗俱傷。近些年來已由越來越多的語文老師認識到語文學科是思維的工具,通過各種渠道,花大力氣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思維能力提高了,訴諸口頭即語言,訴諸書面即文章。掌握了思維這個工具,也就掌握了語言,學好了語文。

其次,語文又是交際的工具。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生活在社會上的每一個人都不能獨立存在,也就是說,人與人之間絕對離不開相互交往,而相互交往過程當中使用最經(jīng)常、最廣泛的就是語言。列寧認為“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斯大林說,語言“把人的思維活動的結果,認識活動的成果,用詞及由詞組成的句子記載下來,鞏固起來,這樣就使人類社會中思想交流成為可能的了”。所以,從人人每天都會碰到的交際需要考慮,我們也必須認真學好語言,學好語文。葉圣陶1953年在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會上作了一個題為“語言和語言教育”的發(fā)言,他結合自己的體會指出:“要是我的語言雜亂無章正,人家絕對不會承認我的思想有條有理,因為語言雜亂無章正就是思想雜亂無章。要是我的語言含糊朦朧,人家就決不承認我的思想清楚明確,因為語言含糊朦朧正就是思想含糊朦朧,要是我的語言干巴巴的,人家決不會承認我的思想好像剛開的花朵,因為語言干巴巴的正就是思想干巴巴的。……總之,在思想交流上,我跟人家,人家跟我,關系是這樣的:只要我拿出來的定型的語言對頭,人家才會承認我的思維跟認識對頭。反過來,我拿出來的定型的語言不對頭,人家就無從承認我的思維跟認識對頭。這是一條明白得很的規(guī)律。”所以,從思想交流的實際看,我們完全可以斷言;“思想交流不靠旁的,就靠語言。”人們?yōu)榱顺浞职l(fā)揮自身的價值,都希望說的話和寫的文章與自己的思想完全不打折扣,收到思想交流的最大效果,進而提高學習、工作、生活的質量和效益。一個人如果聽語言,說語言,讀語言,寫語言的能力未得到很好的培養(yǎng)和訓練,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勢必會遇到很多的困難和障礙,所帶來的苦惱和麻煩是不言而喻的。

以前的語文教學是忽視交際能力訓練的,讀死書,死讀書的現(xiàn)象較為普遍。學生畢業(yè)之后不少人甚至在人稍多的場合就生產懼怕心理,不敢發(fā)言,或者語無倫次,自相矛盾,不能準確順暢地表達自己的思想。現(xiàn)在人類社會已經(jīng)進入高速發(fā)展的信息時代,培養(yǎng)和訓練廣大學生從小就善于使用這一交際工具的能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顯得更為緊迫和重要。近些年來,各地學校加強了素質教育,語文教學由只重視作文到讀寫并重再到聽說讀寫四管齊下,并開展了豐富多彩的課外語文活動,如組織社會調查,演課本劇,書報知識競賽以及影視評論等,嘗試著進行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大語文教育,這些都體現(xiàn)了語文是交流思想情感的工具的本質特征,順應了當代社會對語文教育更新更高的要求。

綜上所述,語言是工具,語文是專學語言的學科,所以語文就是工具;語文這個工具具有思維和交際的雙重功能其中思維是手段,交際才是目的,語文的本質特征是交際工具性。交際包括吸收(聽和讀)、表達(說和寫)兩方面,所以語文教學必須聽說讀寫四者并重。要從內部語言思維的訓練入手,達到提高外部語言交際能力的目的,從而使學生的內部語言和外部語言,思維能力和交際能力相互促進,協(xié)調發(fā)展。

由于葉圣陶的語文工具觀是從長期的教學實踐和潛心研究中歸納出來的,所以盡管隨著時代的前進,教育的發(fā)展,圍繞語文學科性質問題產生了許多新的觀點,但“工具說”至今仍是絕大多數(shù)專家、學者和語文教師所認同的觀點。國家教委1963年制定的《全日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草案)》指出:“語文是學好各門知識和從事各種工作的基本工具。”1978年、1986年、1990年、1992年的大綱繼承了1963年大綱的語文性質關,確認語文的“基本工具”、“基礎工具”特征。但是,我們也發(fā)現(xiàn),長期以來教育界對葉圣陶的語文工具觀及教學大綱中所題的“基本工具”和“基礎工具”的理解存在著不少偏差,有的甚至把語文視為一種機械的純工具,于是閱讀教學僅停留在狹隘單純的語言文字只是的灌輸上,不啟發(fā)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做形象具體的感知和理解;寫作教學不重視對觀察生活、認識生活和分析能力的培養(yǎng),致使學生作文內容空洞虛假,缺乏真情實感。為了避免類似的誤解,國家教育部1996年修訂的大綱認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載體。”20017月頒布的《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表述得更為明確規(guī)范:“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無疑是目前指導我國中小學語文教學實踐最權威、最具法規(guī)性的觀點。我們認為它與葉圣陶語文工具觀的實質是完全一致的,因為葉圣陶曾多次說過:“我就是最不信服把語言跟內容分開來說的一個人。咱們不能拋開了意思談語言,也就是不能不管內容專談語言。”近年來出現(xiàn)了把人文性與工具性對立起來,甚至欲以人文性來取代工具性的觀點,顯而易見,這種缺乏科學性的偏激觀點,不但在理論上站不住腳,而且在實際操作時也會造成混亂。

二、葉圣陶的培養(yǎng)習慣說

什么是習慣?習慣就是由于多次重復和長期練習而鞏固下來的并變成需要的行為方式。顯而易見,一切良好的習慣都有利于個人和社會,而所有不良習慣則會起完全相反的作用。在葉圣陶先生有關教育和語文教學的論著中,涉及到習慣的論述,距不完全統(tǒng)計,就有百余處之多,可見他把養(yǎng)成青少年學生的良好習慣擺在多么重要的地位。他甚至認為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要養(yǎng)成學生的良好習慣。他說:“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只須一句話,就是要養(yǎng)成良好習慣。德育方面,要養(yǎng)成待人接物和對待工作的良好習慣;智育方面,要養(yǎng)成尋求知識和熟習、技能的良好習慣;體育方面,要養(yǎng)成保護健康和促進健康的良好習慣。咱們社會主義社會的教育,就是要使學生養(yǎng)成社會主義社會里生活的一切良好習慣。”

葉圣陶在《習慣成自然》一文中寫道:“習慣養(yǎng)成得越多,那個人的能力越強,我們做人做事,需要種種的能力,所以最要緊的是養(yǎng)成種種的習慣。”他這里所說的當然是指一切好的習慣。怎樣的習慣才算好?“能使才性充分發(fā)展的是好習慣,能把事情做得穩(wěn)妥的是好習慣,能使公眾得到福利的是好習慣。”他多次提醒廣大青少年學生,有兩種習慣是萬萬不能養(yǎng)成的:“一種是不養(yǎng)成什么習慣的習慣,又一種是妨害他人的習慣。”這兩種壞習慣,“妨害他人的習慣”,一看就懂,不言自明;而所謂“不養(yǎng)成什么習慣的習慣”,指的是對自己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等方面,“今天東,明天西,今天這樣,明天那樣,那就什么習慣也養(yǎng)不成。而這今天東,明天西,今天這樣,明天那樣,倒反成為一種習慣,牢牢的在身上生根了。”這種“不養(yǎng)成什么習慣的習慣”,是與其他種種良好習慣相沖突的;養(yǎng)成了這種壞習慣,其他種種良好習慣就很少有養(yǎng)成的希望了。葉圣陶所歸納的“不養(yǎng)成什么習慣的習慣”,也是發(fā)前人及他人之所未發(fā)。對這種壞習慣,幾乎人人都心知其意,只是沒有人能像葉圣陶這樣用明白易懂的語言闡述出來。這些看似淺近的話語,包含了葉圣陶對我國教育的熱切關注和對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長的殷殷深情。

廣大青少年學生的種種好習慣究竟是如何形成的?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論告訴我們,人的正確思想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與生俱來頭腦里所固有的,人的正確思想只能從長期的實踐只能從實踐中來。一切好的行為習慣的形成也是這樣。葉圣陶明確指出:“習慣是從實踐里養(yǎng)成的,知道一點做一點,知道幾點做幾點,積累起來,各方面都養(yǎng)成習慣,而且全是好習慣,……一定要把知識跟實踐結合起來,實踐越多就知道得越真切,知道得越真切就越能起指導實踐的作用。不斷學,不斷練,才能成為好習慣,才能真正學到本領。”如果有意無意地形成了一些不良的習慣,則必須盡快痛下決心甚至需要用“隨時強制”和“隨時警覺”的辦法加以改正,直到徹底改掉壞習慣,養(yǎng)成與之相反的好習慣方才罷休。好習慣養(yǎng)成了,一輩子受用;壞習慣養(yǎng)成了,一輩子吃虧。葉圣陶關于廣大青少年學生要努力養(yǎng)成種種良好習慣,下決心改掉不良習慣所有論述,都緣于這樣一個基本的出發(fā)點,那就是要讓他們今后做社會的合格成員,做國家的合格公民。為此,他要求必須首先在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質方面養(yǎng)成種種良好的習慣,而且養(yǎng)成這些良好習慣都應該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比如對進出屋子如何開門關門這件人人都會碰到的尋常事,他就分別在194511月、19554月和19568月寫的三篇文章中都提到過。他說:“要是砰的一聲推開,又砰的一聲關上,那就在短時間內發(fā)出兩回討厭的聲音,給屋內屋外的人兩回刺激。人家在那兒做事用心思,聽見砰的一聲多少受些妨礙,就是不在那里做什么,也會感到怪不舒服的。所以咱們要教小學生從小要養(yǎng)成習慣,輕輕地開門,輕輕地關門。”從現(xiàn)象上看來,學生是否養(yǎng)成了這么個好習慣好像沒有多大關系,但是“推開來想,在開門關門這件事上能夠不妨礙別人不就是在其他事情上也能夠不妨礙別人的基礎嗎?把輕輕開門輕輕關門的心放在一切事情上,同樣地養(yǎng)成習慣,不就什么舉動都不至于妨礙了嗎?”葉圣陶就是這樣從看似尋常的小事中發(fā)掘出了深刻的內涵,讓人沉思,發(fā)人深省。

就語文學科而言,葉圣陶主張應該讓學生從小養(yǎng)成兩種良好的習慣,即憑語言文字吸收的好習慣和憑語言文字發(fā)表的好習慣。生活在社會里,人人都要聽和讀(吸收),人人都要說和寫(發(fā)表),吸收和發(fā)表是人們一輩子需用的事。“大凡一輩子需用的事最需要養(yǎng)成好習慣,在習慣沒有養(yǎng)成之前,取個正當適宜的開端,集中心力,勉強而行之。漸漸的不大覺得勉強了,漸漸的習慣成自然,可以行所無事了。好習慣一經(jīng)養(yǎng)成,足夠一輩子受用。如果開端不怎么正當適宜,到后來就成了壞習慣。壞習慣染在身上,自己不覺察,永遠的吃虧下去,自己覺察了,改掉它得費很大的勁兒而且不一定完全改得掉。所以學習國文不能不取個正當適宜的開端。務求把吸收與發(fā)表的好習慣養(yǎng)成。”

具體分解開來,葉圣陶認為要學好語文,至少要養(yǎng)成這樣一些好習慣。

要養(yǎng)成勤于閱讀的好習慣。語文教師一定要想辦法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調動起來,教師的責任不在把一篇篇的文章裝進學生腦子里去,因為教師不能一輩子跟著學生,把學生要讀的書一本本裝進學生腦子里去。教師只要待學生預習之后,給他們糾正,補充,闡發(fā),惟有如此,學生在課前的預習階段就練習了自己讀書,在課內的討論階段又得到了切實琢磨的實益,他們閱讀書籍的良好習慣才會漸漸養(yǎng)成。一旦養(yǎng)成了這種好習慣,學生課外自然會去閱讀更多的好文章和好書籍,增加知識,增長才干。這樣的良性循環(huán)當然會收到教師所期望甚至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但是我們必須看到,目前仍較為普遍存在的由語文教師逐句講解獨打天下的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就是與形成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背道而馳的。施教者既不指導學生課前認真地去“動天君”預習,又不充分有效地組織課內討論,學生臨到上課,才翻開課本或選文中的某一篇來;待老師開口講了,才豎起耳朵來聽;這個星期如此,下個星期也如此,這個學期如此,下個學期也如此,還不夠養(yǎng)成習慣嗎?可是養(yǎng)成的習慣恰是目標的反面。“目標要學生隨時讀書,而養(yǎng)成的習慣卻要上課才翻書;目標要學生自己讀書,而養(yǎng)成的習慣卻要教師講一句才讀一句。”這樣長期以來,學生的依賴性越來越強,而隨時主動閱讀的好習慣就很難養(yǎng)成,學生畢業(yè)之后,不但直接影響到他語文程度的進一步發(fā)展,也影響到他對其他學科知識的吸收和實際能力的提高。

要養(yǎng)成隨時寫作的好習慣。寫作與閱讀密切相關,也需要經(jīng)過長期不斷的實踐,形成良好的寫作習慣之后才能產生較大的飛躍。古人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話當然不無道理,但寫作本身又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復雜的精神勞動;倘若光讀不寫,或者對寫作只是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偶爾為之,恐怕會導致“讀書千百本,下筆如有鬼”的可悲結局。古今中外成功的寫作經(jīng)驗都表明,讀十篇不如做一篇。清代語文教育家唐彪在《讀書作文譜》中說得非常明白:“常做則機關熟,題雖甚難,為之亦易;不常做,則理路生,題雖甚易,為之則難。沈虹野云:‘文章硬澀由于不熟,不熟由于不多做。’信哉言乎!”契訶夫甚至大聲疾呼文學青年“應該寫,寫,寫,寫得盡量多”,因為只有多寫才能熟,多寫才能養(yǎng)成寫作的好習慣,這是不可更易的規(guī)律,任何企圖改變或超越這一規(guī)律的人,永遠也寫不出好文章來。

有的青年學生心理非常盼望自己能早日寫出上乘之作,但又不肯下苦工夫進行艱苦的多寫訓練,不從養(yǎng)成良好的寫作習慣入手,所以往往事與愿違。要知道,過于心急的學習實在不是學習,所謂指導寫作的“百日通”、“速成科”之類,只是欺騙熱切的希望,因為“語言文字不只是一種知識;必須隨時學習,隨時應用,漸漸成為生活中的習慣,才真能夠‘通’。”為了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葉圣陶曾經(jīng)有過這樣的設想:“能不能從小學高年級起,就使學生養(yǎng)成寫日記的習慣呢?或者不寫日記,能不能養(yǎng)成寫筆記的習慣呢?凡是干的,玩的,想的,覺得有意思就記。一句兩句也可以,幾百個字也可以,不勉強拉強,也不硬要縮短。總之實事求是,說老實話,對自己負責。……這樣的習慣假如能夠養(yǎng)成,命題作文的方法似乎就可以廢止,教師只要隨時抽看學生的日記本或筆記本,給他們一些必要的指點就可以了。”令人可喜的是,現(xiàn)在已有越來越多的中小學語文教師按照葉圣陶的設想去進行作文教改的實驗,讓學生認真地多寫多練,形成隨時作文的好習慣,寫作水平都提高得相當快。

要養(yǎng)成自己修改作文的好習慣。寫了作文,一定要學會自己修改。葉圣陶說:“務令學生自己檢查修改已成之篇。此習慣必須養(yǎng)成,因為將來應用之際,總得要自己檢查,自己修改。檢查者何?檢查思考是否準確得當。思考于何驗之?驗之于語言是否準確得當。修改者何?將思考之未盡善處改好,亦即語言之未盡善處改好。在校作文有教師改,出了學校沒有老師改,故必養(yǎng)成自己檢查修改之習慣。”事實上,凡是工作認真負責的人,寫東西寫得比較好的人,大都有這種好習慣。文學巨匠魯迅在《答北斗雜志社問》中說:“寫完后至少看兩遍,竭力將可有可無的字、句、段刪去,毫不可惜”。毛澤東對魯迅的這段話還做了發(fā)揮,他說:“魯迅說‘至少看兩遍’,至多呢/他沒有說,我看重要的文章不妨看它十多遍,認真地加以修改,然后發(fā)表。”其實,文章中諸如意思重復,前后矛盾,文句不通以及標點、文字等方面的差錯,只要能自我認真審核一下,看看是否念起來上口,聽起來順耳,一般都能發(fā)現(xiàn)并改正過來,遺憾的是不少學生并未形成自己修改的好習慣,作文一寫完就算了事;有的學生作文時寫一句點一點,這個點既不像頓號,也不是逗號,甚至還有文章寫完了卻什么標點符號都沒有就上交的情況。試想,若讓這種馬馬虎虎的壞習慣養(yǎng)成了,今后還能做好什么工作呢?

要養(yǎng)成認真寫字的好習慣。葉圣陶認為,對中小學生“先要求寫得端正,成為習慣,在端正的基礎上再要求寫得快,成為習慣。這樣又端正又快,雙方皆備。要是求快而不端正的習慣已經(jīng)養(yǎng)成,把它扭轉過來當然要多費些工夫。但是為了長久的方便,多費些工夫也在所不惜,還得回到開始教寫字的階段上去,先要求端正再要求快。”葉圣陶19729月在給一位語文老師的信中說:“我要給你提個小意見,字要寫得端正清楚些,……字不好不要緊,筆劃不清楚,叫看的人費心力眼力,就不合乎群眾觀點了。”在大力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更應該把改變字風,寫好漢字作為一項內容。我們高興地看到,已有不少中小學生能寫一手好字,但字寫得潦草以及寫錯常用字的學生(包括大學生和研究生)仍占一定的比例。應通過教師及學生本人的共同努力,加強訓練,逐漸形成寫字端正清楚,既好又快的好習慣。

要養(yǎng)成善于自學的習慣。知識的學習,能力的提高是永無止境的,每個人都應該活到老,學到老。在學校里學習又老師指導,但人的一生在學校里度過的時間只占一 小部分,大量的時間不是在學校里。走上社會工作崗位之后,主要應靠自學。通過自學而掌握的東西點點滴滴在心頭,往往更有利于指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葉圣陶指出:“同學們一定要努力學會自學的本領,養(yǎng)成自學的習慣。只知道捧著課本死記硬背是沒有用處的,至多只能應付考試。學會了自學的本領,養(yǎng)成了自學的習慣,將來離開了學校,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斷地自我充實,自我修養(yǎng),成為有益于社會的人。”自學的好習慣不應該等到離開學校之后才去培養(yǎng),必須在學校期間就養(yǎng)成,而且越早越好。葉圣陶和夏丏尊兩位教育家早在1934年合著出版的故事體裁小說《文心》中就曾寫到,自學不怕起點低,只怕不努力,任何人只要立志自學,都可以通過長期努力而學到許多真實有用的知識和本領。如果沒有養(yǎng)成自學的好習慣,即使是大學畢業(yè)也不行,因為“大學分院分科分系,一個人進了大學,學到的知識只是很小的一個角落,深度和廣度都還不夠:從消極方面說,還不足以充分適應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從積極方面說,還不能有所創(chuàng)造,有所前進。所以大學畢業(yè)之后還要自學,在工作和生活中自學,根據(jù)工作和生活的需要自學。”

現(xiàn)在已進入新的21世紀,無論是我們國家還是整個世界,都在以前所未有的加速度向前發(fā)展,科學技術突飛猛進,新生事物層出不窮,要使自己能適應和駕馭它,光靠原來的知識吃老本,絕對是會時時處處碰壁的。無論是誰,也無論他原來學到的知識多深多廣,都要長年累月地堅持自學,開掘源頭活水,不斷吸收新知識,掌握新本領。

青少年自學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與教師的正確引導是分不開的。“教師不僅要授予學生以各科知識,尤其重要的在于啟發(fā)學生,熏陶學生,讓他們自己衷心樂意向求真崇善愛美的道路昂首前進。”葉圣陶說:“咱們當教師的要引導他們,使他們能夠自己學,自己學一輩子,一直學到老。”“自學能力的強或弱根據(jù)在校時候所受教育的好或差。假如在校時候常被引導向自學方面前進,學生有福了,他們一輩子得到無限好的受用。而且,不但他們自己,社會和國家也得到無限大的利益。……一輩子堅持自學的人也就是一輩子自強不息的人。不難想象,這樣的人不斷增多,社會和國家將達到何等繁榮昌盛的境界。”在這里,葉圣陶不但強調了培養(yǎng)自己自學習慣的重要性,也提出了教師引導的責任,同時又把這一切與整個國家的利益和前途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體現(xiàn)了一位愛國教育家的高尚情操和對教育對青少年的殷切期望。

廣大青少年在校期間要養(yǎng)成的種種好習慣,除了上述的禮貌待人,勤于閱讀,隨時寫作,自改作文,認真寫字和堅持自學六種之外,葉圣陶還要求養(yǎng)成熱愛勞動、不怕困難的好習慣,謙虛謹慎、團結互助的好習慣,不知道就問,就得翻查的好習慣,精密觀察跟仔細認識的好習慣,推理下判斷都有條有理的好習慣,正確運用語言的好習慣以及學習、工作、生活都要有規(guī)律的好習慣。總之,葉圣陶所提出的種種良好習慣,全都與青少年思想品質的健康成長和語文素質的發(fā)展提高提高密切相關,所以,他的一系列正確的主張,絕大多數(shù)都已被國家教委寫進了中小學生的日常行為規(guī)范和語文教學大綱之中。我們相信,廣大青少年學生只要從小就能自覺地養(yǎng)成種種良好的習慣,不但在校期間能成為品學兼優(yōu)的好學生,而且走上社會之后也一定能在各自不同的工作崗位上作出更大的貢獻。那樣,就會有更多的人成為葉圣陶所期望的國家合格公民和社會合格成員了。

 

三、  論葉圣陶的“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

“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這是葉圣陶在20世紀60年代初提出的一句明言。這種對語文教育的本質和理想境界的高度概括,在我國是前無古人的,在全世界也是首創(chuàng)。黨和國家領導人在紀念葉圣陶誕辰100周年座談會上說:“他提出了‘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這一重要的教育思想,提倡教育者要善于誘導和啟發(fā),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達到‘疑難能自決,是非能自辨,斗爭能自奮,高精能自探’的主動境界。這些熠熠生輝的教育思想,對指導當代的教育實踐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們必須認真學習和繼承。”

1962122,葉圣陶發(fā)表了《閱讀是寫作的基礎》一文,指出“在課堂里教語文,最終目的在達到‘不需要教’,使學生養(yǎng)成這樣一種能力,不待老師教,自己能閱讀。……因此,邊教,邊要逐漸為‘不需要教’打基礎。”據(jù)我們掌握到的資料,葉圣陶關于“不需要教”的提法是從這一次開始的。這個新觀點的提出,可謂石破天驚,振聾發(fā)聵,立即在我國語文教育界引起強烈的反響。此后,葉圣陶又在不同場合多次闡明了這個教育觀點。

196272,他在給一位語文老師的信中談道:“教師當然須教,而尤宜致力于‘導’,導者,多方設法,使學生能逐漸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師教授之謂也。”時隔三個星期,葉圣陶又在給另一位語文教師的信中說,教育“如扶孩子走路,雖小心扶持,而時時不忘放手也。我近來常以一語語人,凡為教,目的在達到不需要教。以其欲達到不需要教,故隨時宜注意減輕學生之依賴性,而多講則與此相違也。”在這兩封教育書簡中,葉圣陶非常明確地指出,教師要引導學生“自求得之”,要鼓勵學生不依賴教師,而要做到這兩點,教師在課堂上就決不能多講,教師講多了,學生不肯動腦筋,“自求得之”的能力就無從培養(yǎng);教師講多了,學生不用動腦筋,就只好依賴老師了。時間一長,就永遠達不到“不需要教”的理想境界!

19636月,葉圣陶再評改一位初中語文老師的工作匯報時指出:“盡心盡力地教,目的在達到不需要教。學生真正不需要教了,這才是教學工作和教育工作的大成功。所以語文教師的責任并不是專為學生講書和批改作文。盡到責任還要推進一步,講書要達到不需要講,學生自己能夠讀書,批改作文要達到不需要批改,學生自己能夠認真下筆,完稿之后又能夠斟酌修改。”語文教師如果“專為學生講書和批改作文”,盡管他們也有改進工作、希望學生進步的良好心愿,但這還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再“推進一步”。一個真正成功的語文教師,應該通過卓有成效的教學,使學生逐漸擺脫對教師的依賴性,做到自能讀書,自能作文,自能修改。

1963727,葉圣陶在給一位中學語文教師的信中說:“閱讀教學之目的,我以為首在養(yǎng)成讀書之良好習慣。教師輔導學生認真誦習課本,其意乃在使學生逐進于善讀,終于能不待老師之輔導而自臻于通篇明曉。1964311,葉圣陶給北京一位小學校長寫信,指出“教師之主導作用在就學生已有之能力水平而適當提高之,使能逐步自己;領會課文之內容與語言之運用,最后達到不待教師之講解而自能閱讀。”

19778月,葉圣陶應《人民教育》之約,作詩二十二韻,再次用更精練更形象的語言表達了這一觀點:“誘導與啟發(fā),講義并示范。其道固多端,終的乃一貫。譬引兒學步,獨行所切盼。獨行將若何?諸般咸自辦;疑難能自決,是非能自辨,斗爭能自奮,高精能自探。……逐漸去扶翼,終酬放手愿。當其放手時,此才必精干。”葉圣陶詩中“獨行將若何?諸般咸自辦”后邊的四句都有一個“自”字,指的是學生經(jīng)過高明的老師用先進的教育方法教育之后,一切都能夠做到自行解決,自行處理。眾所周知,一個年輕人離開學校走上社會,不可避免地會碰到各種各樣數(shù)也數(shù)不清,說也說不盡的問題,有思想方面的,交際方面的,工作方面的,生活方面的,學習方面的,交際方面的,婚姻方面的,所有這些問題,不可能依靠老師,不可能依靠父母,只能主要依靠自己。而培養(yǎng)出能夠依靠“自力”解決和處理問題的“精干”之才——社會的合格成員,國家的合格公民,正是葉圣陶心目中理想的育人觀。

19783月,葉圣陶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召開的北京地區(qū)語言學科規(guī)劃座談會上發(fā)言,他說:“教師教任何功課(不限于語文),‘講’都是為了達到用不著‘講’,換個說法,‘教’是為了達到用不著‘教’,怎么叫用不著‘講’用不著‘教’?學生入了門了,上了路了,他們能在繁復的事事物物之間自己探索,獨立實踐,解決問題了,豈不是就用不著給‘講’給‘教’嗎?這是多么好的境界啊!教師不該朝這樣的好境界努力嗎?198386,九十高齡的葉圣陶在民進外地來京參觀教師茶話會上又說:“剛才有一位同志說到我說過‘教是為了不教’。后來我加了四個字:‘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我覺得這樣表達比較明白。……世界上的事情是學不完的,無論是誰,都要學習一輩子。咱們當教師的要引導他們,使他們能夠自己學,自己學一輩子,一直學到老。……達到不需要教,就是要教給學生自己學習的本領,讓他們自己學習一輩子。”

“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的光輝思想,是葉圣陶對我國古代著名教育家教育理論的批判、繼承和發(fā)展。

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就主張啟發(fā)式的教學原則,他有一句明言:“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說的是只有當學生有求知的要求和愿望時,教師及時進行啟發(fā)、誘導或提問,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孟子則十分強調知識的學習貴在自得和自反:“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反身而誠,樂莫大焉。自得就是要求學生經(jīng)過自己的刻苦鉆研,達到融會貫通,運用自如的境界;自反就是鼓勵學生經(jīng)常進行自我反省和總結。北宋改革家、教育家王安石認為教師在教學時“非將善其口耳也”,必須由教師“問之切”,才能使學生“聽之專”;必須令學生“思之深”,才能使他們“取之固”。明代教育家王守仁也主張學習必須自求得之,反對偶像崇拜,他說:“夫學,貴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雖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為是也,而況其未及于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雖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為非也,而況其未及孔子者乎!”這種提倡獨立思考,不盲從名人偶像的治學主張,也是具有積極意義的。

葉圣陶對我國古代孔子、孟子以及其他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都進行了有選擇有鑒別的繼承。他提出的“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的主張中,首先就肯定了“教”的功能和必要性。但是,教師總不能對學生年復一年地一直教下去,而是要在教的過程中逐漸培養(yǎng)學生“自求得之”的本領,訓練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為此,教師就要以學生為本位,有意識地丟棄“逐句講解”的方式,通過啟發(fā)、誘導,讓學生一步步擺脫對教師的依賴性,達到“舉一反三”,甚至“不需要教”的地步。

與此同時,葉圣陶對古代教育家思想中糟粕的部分,又是持批判態(tài)度的。例如,孔子鼓吹學習是為了“仕”和“祿”,孟子提倡“老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等等,致使“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思想,影響了我國的教育長大二千多年之久。葉圣陶在1942年就曾一針見血地指出:“國文教學幾乎沒行成績可說,這是目前教育上一個嚴重的問題。”造成這個嚴重問題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古典主義和利祿主義。舊式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是記誦很廣博的“活書櫥”,學舌很巧妙的“人形鸚鵡”,或大或小的官吏以及靠教讀為生的“儒學生員”。這種培養(yǎng)目標決定了它的教學方法必然是死記硬背,是模仿迎合。舊式教育的影響和毒害,語文學科是首當其沖的。我們現(xiàn)代的語文教學再也不能去培養(yǎng)“活書櫥”、“人形鸚鵡”之類了,而應該致力于造就出千千萬萬能“善于運用國文這一種工具來應付生活的普通公民。”為了達到這樣的目標,我們就不能如同過去那樣,再繼續(xù)搞“滿堂灌”、“注入式”、和“逐句講解”的教學,因為那種“教師只管講,學生只管聽”的教法與從前舊式教育的教法幾乎一模一樣的,是一種非常陳舊落后的方法。按照這種陳舊落后的方法,學生永遠都只能依賴老師,永遠都達不到“不需要教”的理想境界。

既然“教師只管講,學生只管聽”的教學方法是永遠達不到“不需要教”的理想彼岸?葉圣陶已經(jīng)給我們設計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那就是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認真地把握好三個環(huán)節(jié),即“預習—討論—歷練”;其中“預習”在課前完成,“討論”要課內外結合,“歷練”則以課外為主。

在“預習”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做些什么事呢?葉圣陶說:“預習的事無非翻查、分析、綜合、體會、審度之類;應該取什么方法,認定哪一些著眼點,教師自當測知他們所不及,給他們指點,可是實際下手得讓他們自己動天君,因為他們將來必須自己動天君。”葉圣陶的意思很明確,就是要把“翻查、分析……”這些本該由學生做的事情仍然還給他們自己去做,不要由老師代皰。盡管學生在預習中不可能弄得完全頭頭是道,最要緊的還在讓他們自己動天君。他們動了天君,得到理解,必然印入更深,收益更大,同時又為進入第二個階段打下了基礎,作了準備。

第二階段為“討論”。葉圣陶說:“預習的事項一一做完了,然后上課。上課的活動,教學上的用語稱為‘討論’,預習得對不對,充分不充分,由學生與學生討論,學生與教師討論,求得解決。……教師猶如集會中的主席,……只要待學生預習之后,給他們糾正,補充,闡發(fā);惟有如此,學生在預習的階段既練習了自己讀書,在討論階段又得到切磋琢磨的實益,他們閱讀書籍的良好習慣才會漸漸養(yǎng)成。”如若我們的語文教學不提倡學生課前預習,不采取課堂討論的形式,而是上課鈴響了,學生坐定在位子上,聽到教師說今天講某一篇之后,才翻開課本或選文來,聽教師逐句逐段地講,直到講完,別無其他工作,學生根本不用動天君,無法經(jīng)歷到學習上很有價值的幾種心理過程,比如,獨創(chuàng)成功的快感,比量短長的思索,追求解決的注意力等等。與此同時,專讓學生坐在教室聽老師講,他們還會漸漸養(yǎng)成懶得去仔細咀嚼的壞習慣,那就只有一切依靠老師;這樣的學生一旦離開了老師,如同學步時從未離開過大人的孩子,只能磕磕碰碰,頻頻跌交了。

第三階段是“歷練”。歷練應該貫穿于語文學習的全過程。只有經(jīng)過反復歷練,才能養(yǎng)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才能獲得運用語文的諸種技能。就閱讀的歷練而言,學生經(jīng)過課堂的深入討論和精讀指導,對于文章的細微曲折之處都弄清楚了,就要進行吟誦、閱讀略讀書籍和參讀相關文章的歷練,“吟誦的時候,對于討究所得的不僅理智地了解,而且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與理法化而為讀者自己的東西惡劣,這是最可貴的一種境界。學習語文學科,必須達到這種境界,才會終身受用不盡,”歷練中的略讀也是相當重要的,因為“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是補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略讀才是應用。”至于參讀大量的相關文章更是養(yǎng)成學習語文良好習慣所必不可少的。葉圣陶要求我們把課前預習和課內討論作為出發(fā)點,然后在歷練中向四面八方發(fā)展開來,這樣,“精讀了一篇文章,就可以帶讀許多的書,知解與領會的范圍將擴張到多大啊!學問家的廣博和精深差不多都從這個途徑得來。中學生雖不一定要成學問家,但是這個有利的途徑是該讓他們去走的。”

如果我們的語文教學真正掙脫了“教師只管講,學生只管聽”這種塾師教法的桎梏,扎扎實實地按葉圣陶所說的做好了“預習—討論—歷練”的工作,時間一長,次數(shù)一多,學生就能養(yǎng)成學習和運用語文的好習慣,就能熟練地掌握語文這個工具,那樣,葉圣陶關于“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的主張就得以實現(xiàn)了。

應該清楚地看到,要實踐“預習—討論—歷練”的三階段教學法,目前仍然是困難重重,阻力很大;但是,困難再多也要克服,阻力再大也要沖破,因為不克服這些困難,不沖破這些阻力,那就只能繼續(xù)重復“教師講,學生聽;學生寫,教師改”的老做法。實踐證明,用那種落后陳舊的教學方法,不論教師如何賣力地講解,怎樣認真地批改,都是不可能“達到不需要教”的理想境界的。我國的語文教改到底有來自哪些方面的困難和阻力呢?

困難和阻力之一來自語文學科和語文教師本身。幾千年來的語文教育已經(jīng)形成了一套根深蒂固的教學方法,這套方法中有先進的,有落后的,但相比之下,落后的占了上風。要改變幾千年形成的落后的教學方法,當然是困難重重,阻力很大的了。另外,語文教師全都是學校培養(yǎng)出來的,他們當學生時的語文老師絕大多數(shù)都是以講書為務的,長期的耳濡目染,早已習以為常;自己當老師了,很自然就用老師當年教自己的辦法來教學生。習慣的力量是相當強大的,要改掉它,談何容易?再則,如果說“預習—討論—歷練”比“逐句講解”更為方便、省力,那改過來或許還不會太難,問題是葉圣陶提出的新法比起原來是慣用了的老法,除了教學效果好,學生能得到實益,且能達到“不需要教”的理想境界之外,對教師來說幾乎全都是“缺點”:備課更吃力了,上課更辛苦了。為什么說更吃力,更辛苦/道理很簡單,學生動了天君之后,預習時認真了,到上課討論時就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些問題中的有一部分是學生經(jīng)過相互討論仍然解決不了的,當然要由教師來點撥和解答的。此外,在整個討論過程中,教師的注意力要高度集中,對學生提出的看法和觀點,要做到“有錯誤給予糾正,有疏漏給予補充,有疑難給予闡明”,這對語文老師無疑提出了相當高的要求。原來的“逐句講解”只要有一本教學參考書,照本宣科似乎也能勉強過關,現(xiàn)在要駕馭全班有備而來的數(shù)十位學生,教師如若沒有一定的功底或沒有進行認真細致的備課,這個“主席、評判人與訂正人”是會時時處處出洋相的。相當數(shù)量的語文老師,他們既不喜歡出這個洋相,又不愿意花大力氣去充實自己的語文功底,下大苦工夫屏棄原來用慣了的陳舊教法,這就很自然地導致了語文教學改革步履為艱。

困難和阻力之二來自學校和教育行政部門的某些領導。無庸諱言,這些人身為領導,但未必全都研究過葉圣陶的語文教育思想,未必全都認清原來那種“逐句講解”、“精批細改”的做法是事倍功半,大錯特錯的。僅以閱讀教學而言,有的個別領導甚至會認為語文教師以講書為己任是天經(jīng)地義的,講得生動,學生喜歡聽的老師就是好老師。其實,語文老師的教學,如果學生沒有從中受到啟發(fā)誘導,沒有掌握語文工具,沒有養(yǎng)成讀寫習慣,那么,教師講得枯燥乏味不生動固然不好,教師講得天花亂墜津津有味難道就好嗎?除了給學生留下些許對教師的羨慕和感激之外,到底還有什么用?領導們的觀念未得到更新,只靠少量決意進行語文教改的執(zhí)著者在那里頂力作戰(zhàn),困難之多,阻力之大,可想而知。

困難和阻力之三來自一部分學生的家長。家長對子女的學習都是相當關心的,可惜未必全都知道怎樣才是對子女有利的真正關心。比如,見到小孩作文本上改得極少或基本未改,他們心里就不高興,甚至還會以為教師不負責任;而作文本上圈圈點點密密麻麻寫滿了紅字,他們就高興:倘若老師將孩子的文章基本上改寫了一遍,他們或許會更高興。殊不知,任何人寫作水平的提高都是靠自己多寫多改練成的,哪里是老師改出來的?葉圣陶說得好:“作文教學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自己改的能力。”所以,我們一定要反復向家長宣傳,讓他們“懂得無謂的‘改’對學生并無好處。”

由此可見,要使“教”達到“不需要教”,必須徹底更新教育觀念,變學生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學;更新教育方法,變“教師講,學生聽”為“預習—討論—歷練”;變“學生寫,教師改”為“學生寫,學生改,相互改,反復改”。誠然,所有這些“變”的過程中,確實是困難重重,阻力很大,但是,一切為了學生的真正受益和一輩子受用,想必是教師、學生、領導、家長等方方面面的人全都贊同認可的。

除了以上所述的三個方面之外,葉圣陶的語文教育思想還包括教書育人相結合,教師的率先垂范,國民教育,審美教育等等。我們希望有更多的人來認真學習并實踐葉圣陶帶有前瞻性的科學的語文教育思想,敢于抵制各種錯誤的指責,一切從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和造成合格公民的基本點出發(fā),為語文教改的快速健康發(fā)展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
葉圣陶的經(jīng)典言論
葉圣陶論作文教學 - 冰心男人的日志 - 網(wǎng)易博客
永遠做學生學習的“幫助者”──葉圣陶“幫助者”教育思想對教師教學的啟示
葉圣陶關于小學自主讀寫教學論述(四)
葉圣陶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兰西县| 闸北区| 上犹县| 泰来县| 绵竹市| 鲁甸县| 县级市| 丰都县| 荥阳市| 博白县| 南雄市| 闸北区| 江油市| 太仆寺旗| 红安县| 麻城市| 黄平县| 徐州市| 台江县| 库车县| 嘉善县| 南华县| 长沙县| 龙胜| 将乐县| 中山市| 内丘县| 邹城市| 花莲县| 宜阳县| 府谷县| 读书| 郎溪县| 罗田县| 郓城县| 昂仁县| 武安市| 嘉祥县| 平阳县| 通山县| 龙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