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換個角度談城市本質

一、引言

自從城市誕生之后,人們對其認識的過程就開始了。古今中外,各個領域的研究者對城市進行了長期的探索。直到今天,雖然人們在認識上還是千差萬別,眾說紛紜,但主流思想基本上趨同于這樣一個觀點,即城市不是簡單的物質環境,而是人的集合,是具體的社會形態,城市的主體是人而不是物。例如,歷史學家湯因比說過:“城市是眾多具有個性的人集中居住的地方”。城市社會學家羅伯特·帕克(Robert Ezra Parker)還特別強調,“城市絕非簡單的物質現象,絕非簡單的人工構筑物。城市已同其居民們的各種重要活動密切地聯系在一起,它是自然的產物,而尤其是人類屬性的產物。”[1] 城市理論學家劉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1895-1990)認為,城市實質上是人類的化身[2]。我國城市學者梅保華和江美球也明確指出,“城市是以人為主體,是人口、活動、設施、物資、文化等高度集中并不斷運轉的開放的有機整體。……以人為主體是城市的根本性質。”[3]可以說,認識到人在城市中的主體地位,是人們在長期社會實踐活動中總結出來的一條真理。有了這一真理,就向城市本質邁進了一步。

然而,僅認識到人的主體地位,還沒有揭示出城市本質的真正內涵。這是因為,本質必須能夠反映城市的獨特性,并使其與農村、廠礦、企業、學校等其它同樣是以人為主體的事物區別開來。顯然,僅有這一條真理是不夠的,還必須挖掘出更深的內涵。

那么,什么是城市的真正本質呢?我國學者宋俊嶺和紀曉嵐,對此進行過比較深入的探索。宋俊嶺先生是從人類屬性上來揭示城市本質的。所謂人類屬性,是指人類自身的各種功能特性,包括生物屬性和物種屬性。他認為,城市是人類自身物種屬性的全面延伸和集中物化[4]。所謂延伸,是指人的屬性和功能在時間與空間上的延展或效能的擴大。所謂物化,是指人的功能和屬性在時間與空間上化為實際的手段或介質。例如,人類的語言文字功能物化為文字、報紙、電視等,戰爭功能物化為城墻、壕塹、敵樓等,經濟功能物化為作坊、工廠、商店、貨幣、賦稅等,宗教心理物化為巖畫、壇廟、神靈及神職人員等,社會組織功能物化為宮殿、御璽、政府、社團等,審美和藝術功能物化為節慶、歌舞、劇場、體育場,科學技術物化為天文臺、指南針、電腦等。顯然,城市就是人類屬性物化而成的各種實際手段的集大成者。應該說,宋氏的論點是非常接近城市本質的,因為他從人類屬性上找到了社會活動的基本動換個角度談城市本質因,從而在城市主體(人)與城市客體之間建立起一種自然聯系。“城市就是人類自身物種屬性的全面延伸和集中物化”的論斷,是高度的哲學概括,是科學的。但是,這一表述不免有些抽象。事實上,在人類屬性與其物化介質即城市之間,還存在著一定的距離,二者難以建立起嚴格的對應關系。例如,城市的基礎設施是與人的什么屬性相聯系的?城市的空間和功能結構又受什么樣的屬性來支配?而且,這一概念也不能將城市與農村明確區分開來,因為后者也是人類屬性延伸和物化的結果。由此看來,僅僅局限于人類屬性的概念和范疇來推斷城市本質是不充分的,宋氏的論點還需要進一步去深化。

試圖做這種努力的,是紀曉嵐女士。在人類屬性的基礎上,她引入了需要理論和環境理論,從而使人的屬性經由人的需要就與社會環境之間建立了聯系。所謂城市,就是人類為滿足自身生存和發展需要而創造的人工環境[5]-[7]。根據人的需要,她把城市功能歸結為養育、教育、生產、娛樂、管理和記憶六大功能。顯然,紀氏對城市本質的認識比宋氏前進了一步,因為她將人的本性和人的需要結合起來,并與城市環境之間建立起比較緊密的對應關系,研究內容也具體而深入了。但是,紀氏的探討同樣也是初步的。她的論點也有一個明顯的缺陷,那就是在關于城市本質的表述中,仍然把城市定格為“人工環境”。顯然,人工環境是一種客體,而不是主體。這是有悖于包括她自己都一再強調的“人是城市的主體”這一共識的。

不過,雖然宋俊嶺和紀曉嵐還沒有真正觸及到城市的本質,但已經非常接近了。“城市就是人類自身物種屬性的全面延伸和集中物化”,這一論斷強調了這樣一點,城市不是別的,正是人類自身,是人類社會的具體展現。就像人要穿衣服一樣,衣服不過是人的表皮屬性的延伸,是皮毛的外在物化。但是,人本身始終是主體,衣服只是其外在形式。我們應該通過衣服看到人本身,認識到人的本質。同樣,人和城市也是統一的,是一個整體,二者不能分開。這就是宋氏論點的根本要義。

同時,宋俊嶺的論點還預示出這樣一點,人的屬性是復雜多樣的,其延伸范圍也是無限的,物化成果更是五花八門、永無止境的。人類屬性延伸和物化的過程,本身就構成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歷史。人們不禁要問,人的屬性要朝哪個方向延伸?哪些屬性要得到優先延伸?延伸的范圍和程度又是多大?這些問題歸結起來就是一個,人類社會要朝哪個方向發展?

顯然,這一問題的答案,可以在紀曉嵐的論點中找到。“城市是人類為滿足自身生存和發展需要而創造的人工環境”,這句話的根本要義就是,城市是人類為了自身更好地生存和發展而建造起來的。也就是說,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讓人們能夠更好地生存和自由地發展,使人的本性得到充分的展現。這就是人類社會的發展方向。

由此可見,無論是宋俊嶺,還是紀曉嵐,二者都是從人類社會總體上來認識城市的。將兩人的論點結合起來,就可以為我們更深入地認識城市找到一個突破口。這個突破口不是別的,就是人類社會的內部結構。要想找到城市的本質,必須換一個角度來觀察城市。

二、社會群體

要討論城市的本質,首先觀察一下我們自己所在的這個社會。這個社會是什么?是由眾多人構成的一個群體。所謂群體,就是許多人的集合。人數越多,群體的規模就越大。按照通常的理解,一個群體的人,相互之間應有一定的內在聯系,而且在空間上是集中在一起的。然而,當一個群體的人數無限增多時,相互之間的關系就不一定那么密切了,也不可能全都在一起了。在這種情況下,群體內部就要分化。根據相互之間的關系及其密切程度,該群體的人就會組合成性質和大小各不相同的若干個小群體,或者一部分人分離出來組成一個新的群體。當然,在這些小群體遇到共同的困難或危險時,也會重新組合在一起,構成一個大的群體,甚至恢復原來的群體。現實中的社會,就是這么不斷演化著的,分分合合,永不停息。社會發展的動力,也就蘊涵在這一分化和組合的過程之中。

現實社會中的群體,大體上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人們以利益關系為紐帶相互結成的群體,如企業、機關、社團、協會、俱樂部、同盟、朋友等,稱之為利益群體。另一類是人們由于血緣關系和親情而結合在一起,構成家庭、家族和親友等,稱為血親群體。還有一類群體,人們相互之間幾乎沒有任何關系,唯一的關系就是在空間上相處在一起,如村莊、社區等。這種基于地緣關系而聯結在一起的群體,就是常說的地域群體。在這三類群體中,利益群體始終是社會的主流。人們常常同時參與三類群體:在利益群體中發展,在血親群體中生活,在地域群體中生存。這就是三類群體在現實社會中的不同定位。

任何群體都是存在于地表空間上的,都與一定的地域相聯系。不過,不同群體與地域聯系的程度是不一樣的,有的非常緊密,如民族和國家等,有的則相對松弛,如學校和公司等。顯然,地域群體的存在和發展,是與其所在的地域環境密切相關的,受自然條件影響很大。相反,利益群體和血親群體,與地域的關系就不是很直接,受自然條件的影響相對較小。因而,可將利益群體和血親群體合稱為非地域群體。這樣,全部社會群體就歸并為兩大類,即地域群體和非地域群體。

地域群體與非地域群體的區別,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性質和內容上,非地域群體通常是單一的,而地域群體往往是綜合性的。二是在規模上,非地域群體一般較小,而地域群體則相對要大。地域群體通常是非地域群體的母體,而非地域群體往往是構成地域群體的基本成分或元素。也就是說,兩者通常是總體與部分的關系。正因為如此,我們通常所說的社會,一般是指地域群體。現實的社會,基本上是以地域群體為基礎的。

地域群體在空間上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穩定性。由于該群體與具體的地域關系密切,所以在空間上很少移動。即使移動,范圍也是有限的。例如,北京這個地域群體,從周初分封以來,至今已有3000多年,一直就在這里存在著,而且生命力還非常旺盛,越發展越大,今后仍將繼續存在和發展下去。二是排他性。作為人們基本利益的物質資料,最終都來自于自然界,也就是土地。因而,土地資源對于任何一個地域群體來說,都是生死攸關的。正因為如此,地域群體之間的競爭一般是比較激烈的。競爭的結果,就使得適合于人們生存和發展的地表空間被瓜分,每個地域群體只能占有一定范圍的地表空間,也就是各占一個地盤。在一個地盤上,至多有一個地域群體存在。如果超過一個,這些群體之間就要為爭奪生存空間而斗爭。其結果,要么分而占之,要么其中一個將另外的群體逐出,或者其中一個將另外的群體吞并掉,或是這些群體融合成一個新的群體。總之,最終要回歸到“一個地盤只存在一個地域群體”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不同地域群體之間往往存在著明確的分界線。在邊界線以內,才是屬于某一群體自己的地盤。這樣的地盤,也稱為領地。任何地域群體的生存和發展,都主要依賴于自己的領地。

當然,地域群體與非地域群體的區分只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從嚴格意義上講,社會是流動的,而不會絕對地固定在某一個地域之上。所謂地域群體,是指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比較穩定地存在于某一地域空間之上,變動較小。但是,變動小并不是不變動。同樣,非地域群體也是要存在于地域空間上的,并不是不與地域相聯系,只是自己受地域的限制較少,比較容易流動。例如,商業企業的經營活動可以不受地域的局限,能夠去世界各地做買賣。但事實上,不同國家和民族的商業企業,都帶有強烈的地域烙印,相互之間的差異是很大的,外國的商家要想進入當地還是很難的。所以,地域群體與非地域群體的區分并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在一定的條件下,兩者是可以相互轉化的。例如,跨國公司是非地域群體,但當它在某一國家或地區投資建廠后,新建成的廠家就轉化為當地地域群體的一部分了。所以,在地域群體和非地域群體之間,并沒有絕然分明的界線。

三、社會活動

在認識了社會群體的基本類型之后,人們不禁要問,群體的功能是什么?或者說,這大大小小、形色各異的群體,在社會中到底發揮了什么作用?其性質、特征和發展方向又是由什么來決定的?事實上,社會群體僅僅是人類社會的存在形式,其功能主要是從事各種各樣的社會活動。因而,社會群體的性質、特征和發展方向,是由所從事的活動內容來決定的。

人們的活動大致可以劃分為兩個層面,一是個人生活,二是社會活動。前者是指個體圍繞著自身的生存和發展而展開的各種活動,如吃飯、洗衣、養育、交往、學習、娛樂、休息等;后者則是涉及社會整體或部分群體的活動,如勞動、管理、戰爭、集會等。顯然,前者是基礎,是整個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前提;而后者則是主體,是社會發展的動力所在。人類社會越發達,社會活動的內容就越豐富,其作用和地位也更加重要。

在各種各樣的社會活動中,有一種最重要的活動,那就是勞動。這是因為,任何活動都需要一定的物質資料和條件。生活和活動所需要的各種各樣的物質資料,如食物、衣服、家具、工具、原料、電力等,包括各種設施,如房屋、車輛、道路、廣場、田地等,就是常說的物質財富。顯然,物質財富越多,人們的生活和活動就越便利,內容也越豐富,質量和水平也會更高。為了滿足生活和活動對物質財富的需求,人們就必須去勞動,因為財富是由勞動創造的。這樣,勞動就成為一項社會活動,而且是最重要的活動。

根據與物質財富的關系,可以將活動劃分為兩個基本類型:一是生產活動,如農業和工業等,是創造物質財富的;另一類是消費活動,如生活和教育等,是要消耗物質財富的。顯然,生產活動是整個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一切活動的動力和源泉。

正是由于生產活動的極端重要性,就需要許多其它活動與之配合,從而組成一個龐大的生產體系。根據與生產活動的關系,就可以將全部社會活動劃分為經濟活動和非經濟活動兩大門類。經濟活動是指以生產為核心的多種相關活動的組合,包括為人們提供各種物質資料和條件的活動,如農業、工業、商業和工程建設等,以及為生產服務的金融、交通和科技等。顯然,經濟活動是現實生活中最重要的活動內容,也是社會活動的主體。非經濟活動是人們現實生活的綜合或深化,如文化、藝術、宗教、教育、體育等,或者是服務于社會整體發展的,如政治、軍事等。

在經濟活動領域內,有一類活動是最普遍,而且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農業經濟活動。所謂農業經濟活動,就是指直接從自然界獲取人們所需基本生活資料的活動,如農業、畜牧業、漁業等。直到今天,人們的衣、食和基本生活用品,大多是由該類活動提供的。除了農業經濟活動之外,其它所有的經濟活動,包括向人們提供各種生活用品、生活條件或滿足某些生活需求的活動,如商業、餐飲、服務、手工業、工業、建筑、交通、通訊、金融、貿易等,都屬于非農經濟活動。相比較而言,農業經濟活動多受自然條件的制約,內容比較單調,但卻是整個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非農經濟活動受自然條件限制少,內容豐富,可擴展性強,但其總體規模仍要受農業經濟活動的節制。

正是由于農業經濟活動的特殊性,我們還可以把社會活動重新劃分成另外兩大部類,一類是農業經濟活動,另一類是非農社會活動(圖1 活動類別 暫缺)。前者是指農業經濟活動本身,后者則是非農經濟活動和非經濟活動的總稱。為方便起見,前者簡稱為農業活動,后者簡稱為非農活動。顯然,這兩大部類之間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前者是基礎,后者是主導。

在分析了社會活動的內容之后,再來看一下其與社會群體的關系。事實上,任何社會活動都是由具體的社會群體來完成的。也就是說,社會群體與社會活動內容之間存在著一一對應的關系,有什么樣的社會活動,就有什么樣的社會群體,如農民是種地的,工人是做工的,學生是學習的,公務員是管理的,軍人是打仗的。不從事任何活動的群體是不存在的,無任何群體去從事的社會活動也是沒有的。任何社會群體,都是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動過程中形成的。當社會活動發生分化時,原來從事這一活動的群體也會隨著分化。例如,在現階段我國農村中,有一部分人外出打工或經商,不再從事農業生產活動,于是一支農民工群體就從農民群體中分化出來了。當一種新的社會活動出現時,一個新的社會群體也會逐步形成。例如,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網絡經濟活躍起來,網絡群體也就應運而生。由此可見,正是不同性質的活動促成了不同類別的群體。因而,社會群體的性質、特征和發展方向,是由所從事的活動內容來決定。

由于社會活動與社會群體之間存在著一一對應的關系,上述社會活動類別的劃分,同樣也可用于社會群體。在按活動內容劃分的群體類別中,有兩類群體是最基本的,那就是農業群體和非農群體。前者主要從事農業經濟活動,后者則主要從事非農社會活動。當然,在這兩大群體之內,還可以根據具體的行業或領域作進一步的劃分,如農業群體可以分為農耕、牧業和漁業等行業群體,非農群體內部則可以區分為工業、商業、文化、教育、科研、體育、政府、軍隊等行業群體。

這樣,社會群體在空間屬性上有地域群體與非地域群體之分,而在社會屬性上又有農業群體和非農群體之分。那么,這兩種分類方法有什么聯系呢?其實,二者聯系的紐帶不是別的,正是社會活動。由于不同性質和內容的活動對地表自然環境的依賴程度不一樣,于是就有地域群體與非地域群體的區別。所有農業群體都是地域群體,所有非地域群體都是非農群體。但需要注意的是,地域群體并不一定都是農業群體,非農群體也并不全是非地域群體。

當然,農業群體和非農群體的劃分,與地域群體和非地域群體一樣,是相對而不是絕對的。在一定條件下,二者也是可以相互轉化的。而且,這四種類型的群體通常是交叉在一起的,并非互不相容。例如,學校這一實體,在行業上是教育群體,屬于非農群體,而在空間上則是非地域群體。

四、活動場所

如果再深入觀察一下,就會發現人們的活動通常是由三類要素構成的:一是執行者,就是活動的操作者或參與者,歸屬于相應的社會群體;二是被執行者或被操作事物,就是活動所作用的對象;三是空間場所,就是開展活動所需要的環境條件。這三類要素構成一個整體,分別是活動的主體、客體和環境,缺一不可。例如,工業生產這一活動,就是由工人、原材料和工廠這三種要素構成的;教學活動是由教師、學生和教室結合而成的;學術研究是由學者、思想概念和資料室等組成的。

那么,空間場所是什么呢?仔細觀察一下就會發現,開展一項活動所需要的環境條件,也是由三部分物質要素組成的:一是空間場地,二是工具和設施,三是輔助材料和條件。只有這三部分物質要素都齊備了,這個活動場所才是完善的。然而,由于受資源和條件的限制,在通常情況下這三部分要素并不一定齊全。但是,不管全與不全,空間場地是必須要有的,離開它就構不成場所。這就是說,空間場地是場所中最基本的物質要素。

接下來的一個問題就是,構成場所的這三部分要素,是不是可以隨便地堆積在一起呢?顯然不是。空間場所是必須具備一定功能的,能夠完成具體的活動。如果各種物質要素雜亂地堆放在一起,只能是一個雜貨場,不會發生任何作用。不管要素多么齊全,都不能產生任何功能。只有開展活動所需要的各種工具和設施,按照一定的秩序有機地組織起來,才能構成可以“工作”的場所。例如,圖書館作為看書學習的場所,必須將圖書分門別類地放置好,才能供人們去查閱。如果不加分類,各種圖書雜亂地堆放在一起,就不能稱其為圖書館,至多是一個書庫。所以,構成場所的這三部分物質要素,必須按照技術上的邏輯性有機地組織起來,形成一定的功能結構,才能成為真正的場所。

由此可見,所謂場所,就是為開展某一活動而將各種工具、設施和條件按照一定的技術邏輯性組織起來的功能空間。例如,爐灶和炊具按照烹飪的要求配置在一起就是做飯的場所,床具和被褥按照睡覺的要求配置在一起就是休息的場所,車輛和道路按照通行的要求配置起來就是交通場所,農具、水利設施和田地按照耕種的要求組織起來就是農田場所,機器、設備和廠房按照生產技術的要求組織起來就是工廠場所,桌椅、黑板和教室等按照教學的要求組織起來就是學習場所。總之,場所是人們開展某種活動的場合,具有一定的技術結構。

由于活動內容在決定著場所的結構和形態,有什么樣的活動,必然要有相應的場所。因而,與活動類型的劃分相對應,同樣可以將場所劃分為兩種基本類型,即生活場所和社會活動場所。當然,前者是人們開展生活活動的地方,后者是從事社會活動的環境。再根據活動內容上的區別,社會活動場所還可以進一步劃分為農業活動場所和非農活動場所兩大類別。顯然,前者是從事農業經濟活動的,后者則是開展非農社會活動(包括非農經濟活動和非經濟活動)的場所(圖2 活動場所的類別暫缺)。

從原則上講,活動與場所之間具有內在的一致性。因而,同一類型(即活動內容相同)的場所會有著大體一致的結構和形態,不同類型(即活動內容不同)的場所之間在空間結構和形態特征上會存在著較大差異。例如,家庭生活場所和機關辦公場所是明顯不一樣的,而世界各地的辦公場所在形態和結構上則大體是一致的。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除了受所從事的活動內容和性質的要求之外,場所還受物質條件、文化傳統、人的偏好及地理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例如,同是做飯-吃飯的場所,在年輕人家庭和老年人家庭之間,在不同民族家庭之間,在富有家庭和貧窮家庭之間,以及在普通家庭和賓館酒店之間,其結構和形態都是不一樣的。不過,這大大小小、形色各異的做飯-吃飯場所,雖然千差萬別,本質上都是一樣的,都有烹制食品的灶具和炊具,都是人們做飯和吃飯的地方。所以,功能始終是第一位的。

五、地域場所

在現實生活中,活動內容是豐富多彩的,場所也是各種各樣的。于是,有兩個問題出現了。第一,是不是所有的場所都需要花同樣的力氣去建造和經營呢?第二,各種各樣的場所是不是可以隨便地去拼接在一起呢。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前者涉及到場所的取舍,后者是關于場所的關聯。下面分別予以討論。

從人們的需求來看,每一項活動都應有專用的場所。但是,在現實中很難做到,因為有三個約束條件是始終存在的。第一,空間是有限的。任何場所都要占用一定的空間,而且兩個場所在空間上又是不能重疊的。然而,在人們活動所及的范圍內,空間資源總是一定的,不可能無限擴展。第二,物質資料是有限的。任何場所的建造和維持,都要消耗一定的物質資料,占用一部分物質財富。而在任何一個時期,人們所創造的物質財富總是有限的。所以,場所也不可能建造得過多。第三,人力資源是有限的。人是世界上最珍貴的財富,也是最能動的因素。任何場所的建造、維護和經營,都是由人去完成的。然而,在任何時候,人力資源也都是一定的,因為一個人不可能同時從事兩項或多項活動。這樣,人們自身也沒有能力去建造和經管過多的場所。

生活場所是人們第一位的活動場所。因為生活是最基本的活動,每天都要進行。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休息本身也是一種活動,而且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除了休息,人們還要進行其他多種生活活動,如做飯、織衣、照顧兒童和老人、飼養牲畜等。顯然,這些活動場所不能與作為休息場所的窩室相距太遠。這樣,窩室自然就成為組織生活的基礎。逐漸地,人們就會在窩室內或附近增設相關的生活設施,如睡覺的床鋪、燒飯的灶具、存放物品的庫房、保護家畜的棚舍及會客的廳堂和桌椅等。這樣,以窩室為核心,就逐漸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活場所。這樣的生活場所,就稱為居住場所,簡稱住所。

由于居住場所是人們第一位的活動場所,自然就成為地域場所發育的基礎。事實上,住所是一切社會活動的大本營。只有一些比較重要且規模較大的社會活動,如行政、商業、體育、教育等,才在住所附近建造專用的活動場所。此外,一些不太重要的社會活動場所,如狩獵場、薪柴林地、墓地等,則布置在生產場所的外圍地帶。這樣,就構成地域場所空間結構的基礎模式:居住場所位于核心部位,外圍是生產場所,最外層是荒野地帶。

六、社會群落

一般說來,一座建筑物難以成為一個完善的場所,而是需要若干座建筑物組織在一起。構成一個完整場所的若干座建筑物,就稱為一組建筑群。在建筑群基礎上組織起來的更加完善的活動場所,就稱為建筑群落。建筑群落作為一個完善的活動場所,也是由三部分構成的。除了構成場所主框架的建筑物和建筑群之外,還有許多輔助設施和工具。輔助設施是對建筑物主體的補充和完善,或是作為活動場所的必須用品。需要指出的是,人們建立起來的建筑群落,首先是圍繞著居住場所展開的。這是因為,要想使住所能夠為人們提供庇護,就必須建造得堅固、厚實和耐久。為了讓人們在其內活動方便,住所單體就必須非常高大,高度至少要超過正常人的身高,內部還要有足夠開闊的活動空間。要滿足這些要求,住所就必須是建筑物。最經典的窩室是房屋,最典型的住所是院落,因為這樣的建筑物和建筑群落最適合人們的生活活動。

有了住所之后,社會活動場所就會逐漸在其附近展開。隨著人群的擴大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住所的規模就會逐步擴張,社會活動場所也要不斷增生。這樣,以住所為基礎的建筑群落就會逐漸壯大,從而成為地域場所的重心。以此建筑群落為核心的地域場所,與活動于該場所內的地域群體,就構成一個地域性的社會群落。

社會群落是一個社會范疇。社會群落的主體是社會群體,客體是以建筑群落為核心的地域場所。聯系主體與客體的媒介,仍然是社會活動。這樣,社會群體——社會活動——活動場所(包括建筑群落),就構成一個生龍活現的社會群落(圖3 社會群落的要素結構暫缺)。

事實上,社會群落是一個綜合性的社會實體,包括了人群、活動及活動場所這三大要素。同時,伴隨活動一起流動的,還有物質資料,即社會財富。因為人們的活動不是憑空進行的,任何活動都要消耗一定的物質資料。沒有物質資料提供基礎和動力,任何活動都難以進行。而且,場所的建造、維護和運轉,也是要消耗物質資料的。所以,物質資料既是社會活動的動力和源泉,也是社會群落得以維持和發展的物質基礎。 物質資料隨活動一起流動,生滅轉化,流轉不熄。例如,礦石及其他原材料,隨生產活動進入鋼鐵廠的煉鐵爐,經冶煉后,提煉出鐵水,經冷凝成型后制成鐵錠出廠。這就是物質資料隨生產活動的轉化過程。送進活動場所的是原料,出來的就是成品。伴隨著活動的進行,物質財富不停地流轉,鋼鐵廠也不斷地發展壯大。同樣,在社會群落這一有機整體內,物質財富就像人體內的血液一樣,隨著活動的進行,在各個組成部分和各個部位之間不停地流動著、循環著,從而滋養著整個群落不斷成長和壯大。

在分析了社會群落的組成要素之后,接下來的一個問題就是,社會群落的結構和面貌是由什么因素來主導呢?事實上,這一問題的答案仍然可以從社會活動中找到得出。在構成社會群落的三大要素中,無論社會群體,還是活動場所,其性質、規模、結構和特征,都是由活動內容來決定的。而且,社會群落這一有機體,本身就是由社會活動聯結在一起的。因而,社會群落的性質特征和總體面貌,自然也是由活動內容來決定的。因而,有什么樣的活動內容,就有什么樣的社會群落。

在各種各樣的社會活動中,農業經濟活動和非農社會活動是兩大基本門類,二者的差異比較顯著。這種差異主要表現在,農業經濟活動是從自然界生物資源中來獲取食物和其它生活資料的,受自然條件影響大,對地域環境有著強烈的依賴性。因而,農業群落廣泛散布在地球表面的各個角落,分布范圍廣。相反,非農活動除了資源依賴型行業和港口等少數門類外,大多不直接與具體的地域環境相聯系,受自然條件的影響較小,其場所選擇有較大的自由空間,能夠選擇更適合人們活動的地域去布置活動場所。正是由于這一根本性質上的差別,造就了兩種不同性質的社會群落。由農業群體建立起來的社會群落,稱為農業群落,由非農群體建立起來的社會群落,稱為非農群落。實際上,農業群落就是農村,非農群落就是城市。

由此可見,城市和農村之間,是以社會活動內容來分野的。

雖然城市和農村有著根本性質的區別,但二者都是社會群落,都是現實的社會實體,有著相同的組織結構。因而,二者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其關系見下表。

 

項目

農村

城市

社會群體

農業群體

非農群體

活動內容

農業經濟活動

非農社會活動

活動場所

農業活動場所

非農活動場所

地域場所

農業地域場所

非農地域場所

社會群落

農業群落

非農群落

 

由前面的討論可以看出,所謂城市,就是指由非農群體建立起來的社會群落。這一表述就揭示出了城市的本質和內涵。

注釋:

1. 羅伯特·帕克(Robert Ezra Parker,宋俊嶺等譯):《城市社會學》,華夏出版社,1987年,第1頁

2. 劉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宋俊嶺等譯):《城市發展史》,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年,“中文第一版譯者序言”,第9頁

3. 梅保華,江美球:《城市學講座》,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第1頁

4. 宋俊嶺:城市的定義和本質, 北京社會科學,1994年第2期,第108-114頁

5. 紀曉嵐:論城市本質,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6. 紀曉嵐:試論認識城市本質定義的重要意義,現代城市研究,2003年2期,第3-6頁

7. 紀曉嵐:關于城市本質的理論探索,城市發展研究,2004年,第11卷1期,第14-17頁

On the Nature of City

Huang Shunjiang

Abstract: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nature and essence of a city. As the reality of a society, a city is the community established by non-farming societies, which can be featured by non-farming functions and activities.

Key words: city, society, activity, location, community

作者簡介:黃順江,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轉載請注明來源于:中國城市發展網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宜豐縣道教活動場所
國外青少年共同活動場所建設經驗及啟示
浙江全面啟動民間信仰事務規范管理
人大政協提案:關于規范宗教活動及場所管理的提案
關于開展創建“和諧寺觀教堂”活動的實施意見
人員密集場所活動JSA分析表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濮阳县| 修水县| 靖安县| 仙桃市| 丘北县| 依兰县| 禄劝| 盐山县| 宁德市| 温宿县| 昌江| 侯马市| 泉州市| 双鸭山市| 普兰店市| 页游| 南川市| 梁山县| 万荣县| 曲靖市| 太谷县| 巴林右旗| 应用必备| 祁门县| 镇沅| 康平县| 汾西县| 红桥区| 天峻县| 高台县| 霍山县| 侯马市| 库伦旗| 繁昌县| 平南县| 乌拉特中旗| 邓州市| 岚皋县| 梅河口市| 名山县| 新巴尔虎右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