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3年10月24日 來源:崇左市江州區紀委 作者:盧華艷 梁哲
本網江州訊 今年以來,崇左市江州區堅持把強化監督、服務發展、加強教育的各項要求融入到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實踐中,增強了農村基層干部的黨性觀念、群眾觀念和法治意識,有力促進了基層干部廉潔履職、為民服務。
一、監督的融入,贏得地位。一是健全監督網絡。在11個鄉鎮(街道)設立監察室,專職紀檢工作人員不少于3名,工作經費列入財政預算;在114個村(社區)黨組織設紀檢委員,村(居)委會按程序推選3名以上村務監督員,確保有機構、有專人、有經費推進民主監督。結合推進"屯級組織規范化建設",在467個屯掛牌成立了屯務公開監督小組,將監督"觸覺"延伸到屯一級。共有114個村屯監督機構、736名監督員獨立行使監督權、檢查權和建議權。二是完善監督制度。圍繞民主議事協商、集體財務監督、民主評議村干部這三項基本監督內容,建立健全了村務重大決策發布、聽證質詢、答疑糾錯等村級民主管理制度,以及農村基層干部廉潔履職風險防范、糾風問責、村干部任期和離任經濟責任審計等20多項民主監督制度。三是強化"村財鄉管"。針對群眾普遍反映的村級財務不夠公開、透明的問題,在鄉鎮一級組建農村財務管理中心。500元以上資金使用必須經過村“兩委”班子集體討論、監督小組認可并報鄉鎮財管中心備案后方可支出,支出單據加蓋村"兩委"公章方能入賬。形成了"鄉鎮管錢不用錢、村屯用錢不存錢、村民理財小組全程行使監督權"的運行機制。今年以來,江州區立案查處村干部損害民生利益案件3起,查處違紀違法基層黨員干部5名,清退各類違紀款項4.18萬元。村務監督小組成為村"兩委"與黨員群眾溝通互動的紐帶橋梁,較好發揮了群眾"代言人"、村財"安全閥"和農村"穩壓器"作用。
二、發展的融入,贏得信任。把監管惠農政策落實與促進農村發展結合起來。一是建立"鄉-村-屯-個人"四級覆蓋的惠農政策告知網絡,累計發放惠農告知書4450多份,確保各項惠農政策"在陽光下運作"、在基層"落地生根",得到了市委的肯定推廣。二是實施"百名甘蔗生產監督員推進甘蔗生產"活動,從村(社區)"廉政監督員"中選擇137名作為江州區村級糾風監督員兼"甘蔗生產監督員"人選,對蔗區榨季工作實行監督。三是建設清潔秀美鄉村。在"美麗廣西 清潔鄉村"活動中,各級村務監督小組引導57個村屯黨員群眾訂立村規民約,推行"民管、民議、民享"的清潔鄉村長效機制,激發了群眾投身"清潔鄉村"活動自覺性、主動性。目前,打造了羅白鄉新慶屯等20個新農村示范點,"百里清潔鄉村示范長廊"初步建成。
三、文化的融入,贏得和諧。一是強化為民意識。結合開展"駐村聯戶、拜師助民"活動,安排540多名村屯干部與機關黨員干部、農村黨員群眾結對子,搭建起溝通順暢的民情溝通網絡。二是樹立清廉村風。在羅白鄉岜那村岜堪屯等建立24個農村廉政教育基地,采取廉政書刊進村、規章制度上墻、歌圩山歌傳唱、發放惠農告知單等形式,營造學法知法守法的濃厚氛圍。三是倡導節儉民風。11個鄉鎮(街道)建立廉政食堂,村務監督員做好發動工作,引導40多個村屯建立"公共食堂",黨員群眾在操辦各類酒宴時抵制鋪張浪費、杜絕盲目攀比,倡導了節儉新風。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