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和力也是領導力
□ 張保振
當領導、做干部,有一個領導力的問題。一些同志認為,領導力就是權威,就是說一不二,能夠“鎮得住”。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不錯:沒有權威,領導工作就無法開展。但凡事不能走極端,如果為了樹立權威,成天黑著一副臉、端著一個架子,對群眾頤指氣使、呼來喚去,這就誤解了領導力的真實含義。其實,在很多情況下,注意一下親和力問題,把姿態放低一些,對群眾謙和一些,不僅不會削弱領導力,反而會有助于領導力的增強。也就是說,親和力也是一種領導力。
親和力實際上就是與群眾打成一片的能力。有親和力的領導干部,與群眾說話像拉家常,為群眾辦事像對待家人,沒有官腔,沒有敷衍,積極主動地與群眾交流、幫群眾辦事,即便有些事情一時辦不了、辦不好,也決不說絕話,更不說傷人話,而是如實把事情原委講清楚,以求得到群眾的理解和諒解。在生活中我們經??梢砸姷竭@樣的現象:有的領導干部雖然調離原單位或退居二線了,但他的名字還常掛在群眾嘴邊,他親民樂群的事跡仍為人們津津樂道;有的領導干部雖然每天都和群眾打交道,不斷向群眾發號施令,群眾卻茫然漠然,像沒看見、沒聽見一樣。這就是有無親和力的差別。領導干部有親和力,群眾就愿意接近你、靠攏你,向你傾訴衷腸,為你出謀劃策。領導干部沒有親和力,群眾見了就會形同路人,甚至都懶得把頭點一下、把手招一下,或者表面極尊重,實際很疏遠,見面說話“哈哈哈”,話到嘴邊又咽下,不把真心交給你,不把真勁使出來。這樣的“領導”又怎么當得好、當得下去呢?
領導干部培養親和力,首先應在“親”字上下功夫。親者,如古人所講,“謂父母”也。領導干部要有親和力,就一定要放下架子,視群眾為父母,滿腔熱情為群眾辦事,真心實意為人民服務,堅持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如果把關系弄擰了,以為自己職位高了,本事自然也就大了,對群眾只能“我說你聽”;或者把自己當成“父母官”,要求群眾畢恭畢敬,這就與親和力相差十萬八千里了。
領導干部培養親和力,還應在“和”字上做文章。和者,溫和、謙和之謂也。領導干部要有親和力,待人處事就應人性化一點,多發現下級的長處,多想想別人的難處,多講暖人心的話,多做得人心的事,而不能動不動就講狠話,把扣獎金、給處分甚至辭退、開除當做家常便飯;也不能搞“老子天下第一”,聽不進不同聲音,容不下不同意見。領導干部只有溫和一些、謙和一些,才能贏得人心。有報道說,在年前召開的上海國際電影節上,我國老一輩電影藝術家、已90歲高齡的張瑞芳大姐獲得了“杰出貢獻獎”。這位老藝人登臺發表感言時說:“和我同輩的不少杰出影人,都已先我去世,我只是因為現在還活著,所以這個獎,就讓我愧領了。”話音剛落,全場人紛紛起立,鼓掌不息。這就是溫和、謙和、親和的魅力。
當然,強調領導干部應有親和力,不是說為此就可以放棄原則。為了不得罪人,搞“你好我好大家好”,不做批評與自我批評;為了求得所謂的“和諧”,不惜拿原則與少數人做交易,這就把親和力給庸俗化了。這種“老好人”式的領導干部,最終也是會栽跟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