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解脫之道》

法增比丘講于福州,洛陽張熠璇筆錄

我來國內是教佛法。這些佛法的內容跟我們所認識的佛教有很大的差別。我們先問一下自己我們是怎么樣認識佛教的,可能你們認識的跟你們會聽到的會有非常大的差別。這是我們的觀念里面的佛教,是通過我們在外頭通過眼睛、耳朵等等所認識的,它跟真正的佛教有很大的差距。為什么會有這樣大的差距呢?就是因為佛教來到國內之后跟我們中國的文化、習俗,以及我們的思維方式結合起來,融入到社會里面,所以產生了我們所謂的那些佛教。
但是真正的佛教不是這樣的。真正的佛教的中心的思想是四圣諦。四圣諦是講什么呢?四圣諦是講苦,巴利文叫Dukkha。苦,這個苦是什么東西呢?要是我們生活的環境非常好的話,幾乎多數人不會覺得有什么苦的。如果生活舒服、經濟條件好,如果沒有什么病痛的話,他們會覺得人生是非常快樂的一件事情。尤其是在西方的國家,歐美來講,可以講,現在大多數人都不去追求宗教的東西。他們所追求的都是怎么樣去找享樂。到處去追求享樂,追求新奇的東西,以及追求各種各樣的——有什么地方好玩啊,這樣的,他們就會去想辦法去找那個地方看那個地方,然后去享樂。因此他們就不會發現佛陀所教的這個中心的問題,就是苦的問題。佛教我們所討論的是有關生老病死的這個問題。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也是苦。這是我們身體所受的苦。
除了這些我們身體所受的四種苦之外,還有另外四種。這另外四種苦是心里面的苦。我們的苦不止身體的苦,還有心理的苦。心理的苦是指什么呢?心理的苦是指愛別離,跟我們的親愛的人分離,他們可能搬去很遠的地方;還有怨憎會苦,跟不喜歡的人、不喜歡的事物遇上的苦;還有就是求不得苦,就是我們每個人都有所求,但是我們得不到我們所追求的,因此我們也有苦。
這三種心理的苦,它的后面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們對這個身心的現象的錯誤的認知。也就是叫做五陰熾盛苦,也就是五取蘊苦。怎么說是五取蘊苦呢?因為我們對于我們身心的現象有一種錯誤的看法。我們認為這身體是我,感受是我,想是我,行為是我,以及我們的意識也是我。所以最完整的來說是這個原因。所以因此就有四種屬于身體的,以及四種屬于心靈上的苦。
所以,你問問你自己,這種佛法的內容,你有認識它嗎?目前大多數人他不從這些地方下手的,因為他們不認識這些東西。大多數人對于佛法的內容不知道的,要是沒有人提,他們根本不了解的。
這個就是佛陀所講的最中心的思想,最中心的佛理了,也就是苦。當我們認識苦了之后,我們才會去找,為什么我會受苦的原因。苦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我們會受這種生老病死苦,以及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和五蘊熾盛苦,或是五取蘊苦。我們必須要去尋找它的原因在哪里。當你找到原因的時候,你才能夠去想辦法解除這種苦。當你會去想辦法解除苦的時候,你就能夠得到安樂。
然后第三個四圣諦就是講到如何去滅除苦。如果把煩惱——錯誤的看法,把煩惱滅的話,苦就滅了。當你能夠把苦滅的時候,你就能夠得到一些圣人的果位。那就叫做滅苦,也就是跟證果有關系的。
然后第四個圣諦也就是滅苦的方法。佛陀所教的滅苦的方法里面有八種方法。就是要有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然后正精進,最后兩個是正念和正定。
可以講,沒有人討論這個問題的。如果你自己認識這個東西,你是要靠自學的。要靠自己努力去探討、去學習,自己去用心找資料,去看各種各樣有關這些方面的討論,然后你才會慢慢把它學會。一般上這些不是學校的課程。小學也不教,中學也不教,大學也不教這些東西的。有一些大學有這些佛教的課程,比如說碩士班或者說博士班,他們有這樣的課程,但是它是給那些人專門做學術研究的。它跟修行是兩回事的。做學術研究的人,是找各種各樣的資料來比較分析,然后把佛陀講的法理加以整理。這是學術研究,跟修行沒有關系。
修行是你認識了這個道理,然后就通過親近善知識,通過聽聞正法,然后如理思維,以及法次法向。這四個步驟。修行的人是通過這四個步驟來做。他跟大學里面的那些讀碩士讀博士的人做的,在寫論文是兩回事,完全是兩回事。完全不同的方法。他們把論文寫完就結束了,就拿到文憑了,拿到學位了。這個和修行還差很遠的。
修行就是我們要認識佛陀所講的道理,然后一直去做。親近善知識,聽了佛法,然后你就去想是對還是錯,你自己分析。然后對的你就開始做,做的這過程就是法次法向。
做的過程里面有基本三個步驟。也就是如何把戒守好,以及第二個步驟如何把心調伏——調伏我們的心中各種各樣的雜念,各種各樣的妄想,使心能夠安靜下來。然后第三個步驟,有了清凈的戒,把心調伏之后,我們就可以用這個很清凈的心來看、來觀察這個世間,觀照這個世間到底是不是真的如我所見到的這樣。因為我們以凡夫的方式來看世間,所看的世間是不正確的,它有基本上的錯誤。根本上,它里面有很多錯誤、錯覺,以及錯誤的看法。因此我們不能夠見到真相。

你只要想一想我們漢傳佛教里面很出名的那個心經,你看心經里面怎么講。它不是跟你講,照見五蘊皆空嘛,就是照見色受想行識都是空的。那你問你自己,你能不能夠看見身體是空的?你能不能夠看到身體不是我呢?對不對。你能不能夠看到感受是空的,不是我呢?你一個個看嘛。你對它們一個一個都是肯定的,身體是我,感受是我,想是我,行為是我,識也是我。那難道這個心經講的是錯的嗎?它沒錯,它講的是沒錯的。但是,為什么我們的看法,跟這個心經的看法,是不一樣的呢?問題出在什么地方?就是還沒有修嘛。它的差距就是我們還沒有修。
如果你開始修,慢慢的你就會見到真相,你會明白。你要做的第一個步驟就是,認知身體是不是我。我來國內在不同地方教的課程,主要就是針對這一個。
現在我要稍微分析比較深一點。剛才只是非常籠統的介紹佛法的中心的教理,它的非常籠統的一個課題。現在我就講比較細的部分。我們如果看五蘊,色受想行識。色,就是身體里的色,它是屬于色法(Rupa)的。受想行識就是我們的心,也就是我們佛法所說的名法(Nama)。所以基本上,我們所認為是“我”的這一個人,里面可以分成兩大組,第一組就是色法(Rupa),第二組就是名法(Nama)。名法是看不見的,抓也抓不到的。它是沒有形象的。我們要怎么樣處理它?所以我們必須要處理比較明顯的東西。我們比較明顯的東西就是色法,這個色法也就是我們的身體。因此我們修行的首要的工作就是針對身體。我們要看這個身體,看這個身體是怎么來的,從什么地方來——是從父母那邊來的。再看這個身體有沒有變化。再看這個身體里面是什么東西組合起來的。對嗎?這樣你就能夠認識身體的真相。所以有點像在大學里面讀醫科的那些學生,他就要把這個身體里面看得清清楚楚。我們認為整塊身體是我,他們把它分成不同的組,比如說固體的部分,比如說肌肉的部分。還有分成其他的部分,比如說循環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系統等……,所以,把它一個一個分組,然后他們就能把這個身體看得非常清楚。他就能夠對這身體,每一組的來看。
佛法也是這樣。因為佛陀的弟子里面,大部分早期跟隨佛陀出家的那些弟子都是慧根很高的,他們都只要通過佛陀講因緣法,就能夠見到真相,然后就證果,然后再證阿羅漢果,就解脫了。但是后來那些善根很強的人都解脫了,剩下的都是那些善根較差的,因此后期的那些善根較差的修行人呢,佛陀在晚年的時候就給他們教《大念處經》。《大念處經》巴利文叫Maha Satipatthana Sutta。《大念處經》里面教四種東西,就是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和法念處,這四種念處。我來國內教的主要是身念處。當然,這是屬于四念處的范圍。我先跟你們簡單介紹一下。身念處是給要破色法的人,專門要修的課程。當一個人能夠掌握身念處,通過一段時間的修行,修斷五蘊20種有身見,他就能夠破除有身見;就是對身體的錯誤看法,所以叫有身見(Sakkaya ditthi)。認為身體是我。
然后,接下來,當他掌握了這個方法過后,他知道身體不是我,他就會進入第二個步驟和第三個步驟的修行,也就是受念處。佛陀所教的受念處,里面包括身體和心的感受,這個也是和我們有關系的。每個人都有身體,每個人都有感受,對嗎?感受是因為我們的六個根門,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接觸。接觸什么?接觸外頭的色聲香味觸法。接觸了,然后我們就會產生感受。感受主要是分為三種:苦、樂和不苦不樂的感受。就是受念處的范圍。所以我們要認清感受是什么。我們分析它,然后我們就發現,感受是根與塵接觸產生的,也不是我。
接下來我們修第三個步驟,就是心念處。心念處的范圍是我們的心,是無形的。當然感受也是無形的,不過感受比心來得粗,所以感受先修。通過修習感受的話,我們就能夠調伏我們的非常明顯的那些負面的情緒,比如瞋恨心或者很明顯的貪心。為什么?因為我們感受的時候我們會追求喜歡的感受,那個就是‘貪’;我們也會對不喜歡的感受加以排斥,那個就是‘瞋’。這一個是很明顯的。如果這個部分的工作做完,你就會修到心念處。心就更細了。心是我們心里面的東西,心里面的東西分成有貪、無貪,有瞋、無瞋,有癡、無癡,有散心或者集中心,有廣大心或者有狹小心,有精進心或者沒有精進心,有定和沒有定,有解脫心和沒有解脫心。這些是屬于心的范圍,就是這些心對整個我們所認知的世間的反應,我們心中的反應。它還是屬于根和塵接觸的,不過它比感受來得細。所以,當一個人能夠修到心念處的時候,他的心對世間各種各樣錯誤的見解和執著,就慢慢的會被調伏,慢慢地放下、放下…。漸次證得道果。

我們就講到第四個部分的法念處。法念處里面有什么內容呢?里面講五蓋。五種蓋,隨時隨地它都會蓋住我們的心的障礙,所以叫蓋。這蓋里面有貪、瞋、昏沉睡眠、掉悔惡作和懷疑。這幾乎在每一個人的心中,但是我們不知道它,它好像我們心中潛伏的敵人。所以我們要認識這五蓋。我們認識五蓋的時候需要用正確的方法來調伏它。佛陀講的第二個就是怎樣去認知五取蘊。我們對五蘊有錯誤的認識,然后我們就執著五蘊是我,我們不會照見五蘊皆空。我們會認為五蘊是我,我們就執著身體是我,感受是我,想是我,行為是我,以及識是我。所以叫五執取蘊(paccupadanakkhandho)。這邊就講到了‘法’,那些就是法,我們所修的范圍就是針對五執取蘊,用修四念處來破五執取蘊。接下來他教我們認識十二處,就是眼對色、耳對聲、鼻子對香、舌頭對味道、身體對觸、還有意對法。六個內根(salayatana)以及六個外塵,所以叫十二處(ayatana)。認識完這個之后,佛陀再繼續講了更多的內容,不過它不在這個《大念處經》里面。那就是十八界。就是我們里面心中還有升起六種東西,這六種東西就是所謂的六識,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和意識。而我們的執著都在我們的六個識里面,就是六個識對這個世界的錯誤的認知。不過這其實在十二處里面已經分析了,也在心念處里面的十六種心分析了,貪瞋癡的心在里面都分析了。因此佛陀在這個法念處里面就不講十八界,就只講到十二處。然后,佛陀接下來就教我們七覺支,我們要用七覺支來修。修七覺支,就是開發自己,使自己慢慢覺悟真相。就是要有正念、擇法、精進、喜、樂、一心和舍,所以叫七覺支。最后佛陀就講到四圣諦和八正道。所以這就是法念處的范圍。
佛陀在這部經里沒有講到十二緣起,十二緣起是在其他的經里提到的。不過,我們也必須要修十二緣起,所以這邊我們要修的范圍又可以加多一個內容。因為它會幫助我們更加認識我們自己。尤其是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這幾個聯結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它使我們認識我們到底是怎么樣反應的,為什么我們會有這樣的反應。就是六個根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就是執取(upadana)了。執取什么?執取五蘊,以及執取各種各樣外頭的東西,以為它是真的。所以這就是佛法的內容,也就是整個四念處的內容。都幾乎在這一部經里面全部討論了,那些沒有討論到的我也指出來了。
現在我就分析一下那個修行人的分類。修行人的分類有分凡夫(puggala),就是普通的人,不信佛、不信法、不信僧的人。不信三寶的人就是凡夫。怎樣去分辨一個凡夫跟一個修行人?就是看他信不信而已。信三寶,信佛、信法、信僧的那就是修行人了。但是修行人里有很多種,有各種各樣的修行人。有的善根很強,今天所講的所謂善根是指有信勤念定慧五個根。但是,我們所講的善根強,又有分類。有的人信根很強,有的人定根很強,有的人慧根很強,它又有分別。因此修行人就有很多種,有各種各樣的修行人,幾乎每一個都不一樣的。所以,我們就要認識我們自己,要學認識我們的五個根,認識我們是屬于哪一種人,這需要靠慧根,很多人做不到,因此我們要靠有經驗的師父來指導。然后我們就要找正確的法來修,這樣才會事半功倍。我們所下的時間和功夫會少一點,然后我們所得到的利益會非常的快,而且非常的大。
修行人里面基本上有兩種人。一個人開始信佛之后,基本上分成兩種人,一種叫做隨信行,一種叫做隨法行。隨信行的巴利文叫做saddhānusāri。他信根很強,他依據他的信根就去信佛、修行,所以叫隨信行。第二種人呢他心比較理智,雖然他有信,他的信根可能不是很強,但是他的慧根很強。因此他叫做隨法行(dhammanusari)。他就會去找佛法的內容是什么東西,然后依照這個內容來開始修。比如說我們要考一個駕照,現在在都市很普遍,幾乎每一個都市人都有駕照。但是你要考駕照,你不是只要考駕車而已,你還要考他們道路的規則,對不對。如果你是在外國的話,你還要學當地的語文的。你還要考規則,考官還要坐在你車里面,坐在你旁邊,看著你駕,看你會不會合格。當一個人這樣做,當一個考官這樣做的過程,他是用什么東西?他用方法嘛,他用方法來看我們的駕車的技巧合格不合格。那我們自己要學,要學方法嘛。要怎么樣控制駕駛盤,怎么樣踩油門,怎么樣控制那個油門控制得恰到好處,不太快也不太慢,太快會撞到別的東西,太慢會把后面的車都堵住了。對不對?要懂得換那個檔位,一檔二檔三檔四檔,如果是手動的啦,自動檔就不用擔心了,它自動會換了。但是你要懂得用技巧,要學的。這種就是所謂隨法行了。這種呢,你不能只是說“我相信我會駕車”。你坐下去,怎么去開?隨法行就是像這樣的人,他如理思維,他觀察我要學什么技巧,他就掌握它,然后就會了,就會駕車了。然后通過考試,就及格了,就拿到駕照了。

但是,修行來講,它不只是說你要懂得,還要靠信的。這個信呢,對這個車來說就是你相信這架車的性能是好的,你也相信你自己,也相信路上的人會懂得你是一個在學駕車的人,你要掛一個牌子,你是在學考車的,因此他們就會讓出空間給你慢慢地駕,跟在你后面不會按他的喇叭。對不對。所以這個就是隨信行的范圍。但是,這個世間上的修行人,隨信行是占大多數,隨法行的人比較少。因為很少的人他能夠如理思維(yonisomanasikara),就是他的心中是非常理性的。大多數人的心中都是很沖動的,感情非常豐富的那種,都屬于感性的,所以那種人就是隨信行。隨法行的人是屬于理性的人,比較理性的人就會隨法行。
那么,這個修行里面來講呢又有分了,又有分別。隨信行修什么東西?他修信佛、信法、信僧、信戒,所以最重要就是守五戒。他會很注意每一天守好五戒,齋日的時候他會守好八戒。他會花很多精神在佛像、供養、點燈、供花、供香、供水、供食物這方面的功夫,他的佛堂非常的莊嚴,整整齊齊,很光鮮,很亮,很美麗。他是隨信。法,他也信,他很恭敬那些經書,經書擺到美美,整整齊齊一塵不染。他對出家眾非常恭敬,他是選擇非常恭敬坐在低的位置,讓出家眾坐在高的位置,對出家眾非常的恭敬。這種就是隨信行了。
隨法行的人不會這樣子。隨法行他會觀察,他會觀察這個出家人怎么樣,他會用他的心從微細的地方來觀察這個出家人,聽他講的話,看他的行為。從這些很微細的地方他可以看得出這個出家人有沒有慈愛的心,是不是很驕傲,是不是很貪錢,是不是很貪吃等等。他們會觀察。這樣的人就叫做隨法行。
人有不同的能力,所以因此人就不一樣。隨信行的人他就不會觀察,他只是會表面上做得非常好,但是他的內心里面還缺的遠、還缺很多的東西。但是隨法行的人就掌握了修行的方法了。他就懂得我要把戒守好,我要修定,我要學觀照,因此他就修身念處。他就修身念處里面佛陀所講的,要修安般念,要修定,要修經行,要注意四威儀,要注意心中所起的念,維持正知。以及要修三十二身分,要修四界差別觀,它是觀照的部分。三十二身分也是屬于觀照的部分。而且當他掌握的時候他心中有很強的貪念的時候,他就去修不凈觀,九種墓墟觀等,來對付他自己心中的貪念。他會用這個方法。他不需要靠老師,老師只要講一次,他就會了。這種人就是慧根強,所以老師只要講了他就可以慢慢做,他不用依賴太多師父。但是隨信行的人,或者慧根比較差的隨法行的修行人,他就要一直依賴師父,天天都在問,各種各樣的東西都拿出來問,就是要打破砂鍋問到底的那種態度。所以這種人非常辛苦,那個師父要教的話也非常辛苦,他就要花很多的時間。這種人多得不得了,可能一百個里面有九十個是這樣的人,可能只有十個是隨法行的人。隨法行的人你不用理他太多,只要指點一次他就乖乖地去做了,半年之后他來告訴你他的成績。但是隨信行的人不是這樣,他天天幾個問題一直在問,很多問題。師父這樣可不可以做,今天我的花是從廁所前面經過,可不可以拿來供佛。他擔心這花有廁所的臭味,等一下怕佛會不高興。他心中有很多迷信嘛,結果他就有很多這些疑問,所以他非常困惑。
因此我們這邊就講到比較細的東西,就是五下分結(samyojannani)。我這邊簡單分析了什么叫五下分結呢?就是懷疑、戒禁取、身見——身體是我的邪見,還有貪和瞋。結就是打結,這五下分結是什么東西呢?這五下分結是佛陀觀察所有的修行人,然后觀察我們所有的煩惱,把它分類成十種結,然后分成五種下的結和五種上的結。五種下的煩惱里面就分成五下分結。
第一就是懷疑(viccikicca)。懷疑什么東西?懷疑佛,懷疑法——就是佛講的內容,剛才我已經講了,主要就是四圣諦、八正道。還有懷疑什么?懷疑僧。什么是僧呢?僧在哪里?誰是僧?穿袈裟的是嗎?但是穿袈裟的現在都有問題了,我剛剛從揚州那邊過來,他們跟我說江蘇那邊的很多和尚不是真正的僧來的,我說為什么不是僧?穿袈裟嘛。他說不是,你不知道,師父,他們那些家里有老婆的。我說那怎么可以算是僧,這樣是假的了。他說那邊很多做經懺的嘛,那么多到處去趕經懺,后面坐的是他老婆。沒有辦法,日本現在也是這樣,韓國也是這樣。我還是第一次聽到的,是那個揚州的居士告訴我的。我是聽了覺得很奇怪,怎么會有這樣的事情。他說就是這樣了,現在就是這樣了。總之,這個是國內的特殊情況了,我也沒有辦法。這個是很嚴重的現象。

總之,要是一個人懷疑佛、懷疑法、懷疑僧,他怎么樣?他就不修了,他不來了,你叫他來這邊聽佛法,他不來了。因為他看到這些現象他懷疑了,他說你們這些都是假的,對嗎?是不是?所以說看到這種現象他會來這邊聽嗎?他就懷疑我們這幾個和尚是真是假了,他懷疑我何必浪費這些時間,我不如坐在家里吃粽子,翹著腳看電視機會更快樂,對嗎?還有,懷疑什么?懷疑過去世,未來世,以及現在世。過去是我嗎,過去不是我嗎,過去我是什么樣的狀況,過去我是什么,過去我是從怎么樣的狀況到現在這樣的狀況,這就是懷疑了。懷疑過去。他也懷疑未來,未來是我嗎,未來不是我嗎,未來我是怎么樣的狀況,未來我是什么,未來我是從現在怎么樣的狀況變成那樣的狀況。這就是未來的懷疑了。還有現在,現在這個是我嗎,現在這個不是我嗎,現在我是怎么樣的狀況,現在我是什么,現在我從何處來的,我又會往何處去。這就是懷疑。這幾個情況,懷疑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
還有,懷疑什么?懷疑修行。真的需要修行嗎?“我明白就是了,我又沒有做壞事,為什么要修行。”他就開始對這個修行有懷疑了。他說“道理很簡單啊,我懂啊,這個不是我。這個身體不是我。”你看,很多人都這樣說的嘛,“我懂,這個身體會越來越老,我會死去的,我明白。”但是,他一執著起來他就認為身體是‘我’了。又不能夠破身見了。還是認為身體是他的。因為他沒有去通過修行三十二身分、四界差別和看身體的因緣生滅來破它。而這些法都在佛陀的《大念處經》的身念處里面教導的。所以如果你不去修,你只是看看經書,你就說我理解,那不行的,必須要修的。所以,這就是對修行的懷疑。
還有,他懷疑什么?會證果嗎?現在這個是末法時期了,還能夠證果嗎?不是說都是末法了,都沒有修行人了,已經不能夠再修了,我們只要去一個安全的地方就是了。只要念佛然后去安全的地方就是了。去到那邊是中間站,然后從那邊我們都成佛去——哪里有這一回事。沒有這一回事,這是不對的,佛陀沒有這樣教的。我們可以找遍整個南傳的經文,沒有一篇經文講這個東西。但是我們不知道,因為我們接觸了北傳的,來源是梵文的經。從印度那邊傳過來的時候已經是公元七八百年的時候,那時候已經離開佛很遠了,已經有很多假的經文出來,所以那些假的經就通過梵文被翻譯成我們的漢文,就傳回國內來,結果我們就相信那些經文是真的。所以很多人去那邊去研究,他只是隨信行,他不去那邊研究它是真還是假的,沒有去花時間去看那些經文,找它的源頭,它們是怎么樣來的,是幾時來的。如果你去找這個源頭的話你會發現,原來它們不是很正確的,已經離開佛很久的時間了才傳過來。這就是隨信行跟隨法行的差別。所以,他對佛懷疑,對法懷疑,對僧懷疑,對戒懷疑,還有對業的懷疑,對修行的懷疑,對證果的懷疑,很多。各種各樣的懷疑。這就是這些人的一種最主要的煩惱了。
當你克服了這個煩惱結之后,你就進入了第二種煩惱,就叫做戒禁取(Silabattam paramasa)。什么是戒禁取呢?就是執著佛陀所沒有定的戒律。所以叫戒禁取。當每一個人開始修行,跟隨師父。師父傳你們五戒,教你規矩,怎么樣拜佛,怎么樣禮佛,怎么樣對出家眾,要怎么樣、有什么樣威儀。慢慢你就開始就執著起來了,有這么多規矩。他就拿了五戒,然后就開始執著了。他就想,哎呀,不殺生戒,那就是要吃素了。這就是我們這里最嚴重的戒禁取,就是吃素的問題。我首先要先說明,我不是在鼓吹吃葷。我們一定要分辨清楚我們心中對修行的執著,我們如果心中認為我們要守好五戒的第一條不殺生戒的話,因為這樣,我就必須要吃素,這個就叫做戒禁取。而這個戒禁取呢,在所有的國家里面,我們中國是最嚴重的一個,就是這個。其他的國家不會這么嚴重的。日本他們沒有吃素的,南傳國家也沒有所謂吃素的。在西藏,也沒有吃素的。那么為什么我們吃素呢?如果你去找到以前它的原因的話,你會發現,是梁武帝(蕭衍(464年-549年)

)定了這條規矩而造成的。他為什么要這樣定呢?因為梁武帝他的皇后死了,她死了之后投胎做了一只大蟒蛇,而那個大蟒蛇托夢給皇帝,告訴他要去救它、超度它。結果那個皇帝就執著起來,他自己去出家,然后做短期和尚,然后就開始吃素。然后他規定所有來參加念經的那些出家眾全部都要吃素,可以給他多一點功德給他的皇后。當然后來皇后超度了,他就認為很有效,所以他就認為,從那一天開始全部和尚要吃素。他定這個規矩的時候那些和尚本來是反對的。但是后來他就找幾個長老在皇宮里面,他就說,你請他們全部來問答,他們要依照律跟他來問答。就是依照我們比丘的律,律藏。然后他就跟他們三個長老說,你必須要答要吃素,結果那三個長老沒有辦法,所以那些和尚問的時候他就說“要吃素”,另外一個和尚一問,“要吃素”,另外一個一問,“要吃素”。沒有辦法,所以就一直吃素到現在。我們中國的出家人吃素是這樣的原因。不過,后來唐太宗李世民,因為他很看重少林寺,他允許少林寺的和尚吃葷。有這樣的記載。現在少林寺的和尚有沒有吃葷我不知道。但是普遍上我們的觀念就是認為,要是和尚吃葷的話,就是野和尚,是酒肉和尚。這個是錯誤觀念的。所以我們要認清這個戒禁取,每一個國家的戒禁取都不一樣的。你去別的地方它有不同的戒禁取。對修行的執著,所以叫戒禁,取呢就是執取。
那第三個煩惱呢就是身見。身見的巴利文叫做sakkaya ditthi,sakkaya是有身,ditthi就是見,巴利文叫ditthi,也就是看法。有一個身體的看法。有哪一個身體?這個身體嘛,每一個人都認為他的身體是他的嘛,所以叫做有身見。有一個身體的看法,它的巴利文的意思是這樣的。那怎么樣對付它呢?對付這個東西的方法就是在《大念處經》里面的身念處章里面所討論的。佛陀所教的就是修三十二身分,以及修四界差別觀。我這邊稍微介紹一下,修三十二身分和四界差別觀,根據《清凈道論》里面所教的有七種方法。第一,你要背它,發、毛、爪、齒;皮、肉、筋、骨;骨髓、腎、心、肝;肋膜、脾臟、肺、腸;腸間膜、胃、糞、腦。二十個部位。這是地大,地大是什么特征呢?硬的和軟的這兩種特征。什么是水大?水大有十二種,膽汁、痰、膿、血;汗、脂肪、眼淚、膏;唾液、鼻涕、關節滑液和尿。這十二種,就是身體里面的水。(其他是:2.意念記憶,3.顏色,4.形狀,5.處所,6.方位,7.界限)水大有什么特征呢?有兩種特征,它會流動,它會黏,有這兩種特征。已經有三十二種了,所以叫三十二身分。接下來還有火大,火大有幾種?四種:就是間隔發熱的火,就是我們有食物的時候它就發熱,沒有食物身體就不發熱了;接下來是老化的火,頭發白、皮膚皺,這叫老化的火;接下來是什么的火?就是發燒的火,就是感冒、發燒;最后才是消化的火。這四種火。那么風呢?有六種,上行風,就是從胃里面出來的風;下行風,從腸里面出來的風;還有腸內風;腸外風;還有手腳會動的風,就是我們一般練氣功的時候手腳會有氣,那就是手腳的風,是肢體的循環的風;還有最后一種風就是呼吸。所以這樣有六種風。因此又加上四種火大、六種風大,就多了十種,因此就有四十二身分。
所以嚴格地說三十二身分和四十二身分配合四大差別。火大的特征是冷和熱,風大的特征就是壓力,支持和推動,主要就是風的壓力,支持和推動它,很容易感覺。你只要把手放在肚子這邊,你看著自己的呼吸,它肚子會上下上下。對嗎?你把手放在肚子,你就感覺你的肚子在膨脹收縮,膨脹收縮,那就是風的壓力和推動。它在我們身體里面產生作用,風的壓力和推動是在我們全身,血液循環、消化、排泄,一切都靠這些東西來推動的,這是風大的作用。所以,風大是身體里面非常重要的一個作用。身體的冷熱也是非常重要的,要是身體一直受寒、生病發燒,可能會死去的。水大的流動和粘結也很重要,身體如果沒有水會干的,所以必須要有適當的水分。而且,身體還需要有地大,地大就是維持這個身體的重量的部分。所以要有地大就是軟的和硬的,要有水大就是流動和粘結,要有火大必須冷和熱平衡,你看耳朵這邊是冷的,但是你摸一下這邊(頸項)看看是不是熱的?對嗎?所以你摸摸手背是冷的,但是你摸摸手心,手心是溫的。所以它不同的部位有不同的溫度。身體是這樣的。到處是有溫度差別。風大就是支持和推動,這個風大造成全身能夠運動,各個系統能夠運動、操作。所以,這就是身體了。身體里面有四十二身分,三十二身分,和四界差別。差別就是它有分硬和軟,流動和粘結,冷和熱,支持和推動,所以叫差別,就是四界差別觀。
如果你天天去觀察色、受、想、行、識,一直在修,只要一段時間就破20種有身見了。每一個人都能夠做得到的,不是很困難,只要方法做得對,就能夠破有身見。這個是正確的佛法,但是沒有人教。你去看哪一個寺院教?沒有人教這個東西。這個是真正的佛法。

我在澳大利亞的寺院,有個居士很煩惱,老婆要跟他鬧離婚,廣州去的居士。他是做那個修理計程車的電表,自動計算里程的那個,他是一個技術人員。但是他的老婆不喜歡,她要回來國內,準備把她的孩子抱回來,結果他很煩惱。沒有辦法,跑到五龍崗廟里面去求,有什么樣的辦法。當然他的這種想法是一種迷信啦,他可能是希望找個很快的方法,通過那些出家人念念經,菩薩保佑加持一下,他的老婆就回來了,他可能是這樣想的。不過他去到那邊,他很吃驚。那邊的出家人說你去點一支香就可以了,然后他說哦這么簡單啊,點一支香,他就準備去點了。他們就跟他講,你點一支香要一千五百塊。他說哇,一支香要這么貴啊。他后來他就猶豫了,他就不點了。不點了以后他就從那邊就跑到悉尼了,跑到火車站,當時我坐在火車站的那個佛教圖書館里面。我跟那個圖書館的居士在談話,他跑進來。我也不知道他有煩惱,不過你可以從他的氣色看他有煩惱。店里的人對他說你不如去看看這個師父吧,看他怎么樣給你解決你的困難。后來他就來見我。然后我就跟他解釋應該怎么樣了解他的妻子,分析給他聽。他說“唉?這是我要的嘞。”你看,我們要怎么樣教佛法?對不對,我們不能夠騙人的。你點一支香就可以啦?這是什么佛法。對吧,不可以這樣做的。
現在的佛法太過粗俗了,它不是真正拿來教育人的。佛法是用來解除我們的煩惱的,對嗎?我們的煩惱解除了我們就安樂了。這個就是佛法的教育的功用。我們應該做這樣的工作,把佛法弘揚,直到人家能認識真正的佛法,能夠應用佛法在人生里面,那么更多的人能夠得到利益。這樣才是真正做這個佛教的教育的工作,是這樣做的。當然我們教你們,使你們學會,你們也會得到安樂,對不對。你們就不會這樣執著,你懂得怎么樣調伏你的心嘛。使到你的貪心瞋心受到調伏,使到你跟你的妻子和藹相處,不要吵架。對不對。為什么有的人能夠夫妻相處幾十年沒有問題,為什么有的剛剛結婚沒有幾個月就吵吵鬧鬧分居?就是我們不懂得處理這個人跟人之間的這個關系嘛。那你要怎么做?這關系主要靠慈愛心嘛。這種慈愛心不是男女的愛,男女的愛那種是非常粗俗的。但是人不只是這樣。人要想用心去觸動另一個人的心弦,我們要怎么樣使到一個人的心能夠感動?我們要有一種行為,使到人家知道我們真正的在關心別人,這樣你就會感動那個心,這樣才有用。你說你去點那個香交一千五百塊,能做什么?對不對。所以不能夠這樣做。總之會有這樣真實的例子來解釋、告訴你們怎么樣把佛法來應用在人生,使到每一個人能夠受到利益,能夠使佛法更加在國內能扎根,能夠弘揚得更廣。能夠使得更多人得到利益。佛教絕對不是迷信,絕對不是迷信。佛教是非常理性的。你說是宗教吧也可以,你說是教育可能更加適合,這個名詞可能是更適合的。它教育我們怎么樣做人,怎么樣做一個更好的人,直到我們能認識我們到底是誰,我們來這邊做什么。這個才是佛教的教育要做的工作。所以我們就必須要學。這不只是我們出家人的工作,這是每一個愿意接受佛教的人都要做的工作。
我今天的這個課題不是很深,只是跟你介紹這一個大概的體系,以及《大念處經》怎么樣修習,以及為什么我們要先修身念處,受念處,一步一步這樣做。以及為什么要斷五下分結。這是非常淺的,它不是很深,還沒有到更深的內容。更深的內容就個別來教,因為不適合每一個人。更深的東西要解決我們的心的問題。教你們怎樣去分析那些微細的心,怎么樣注意我們的心路過程,怎么樣去認識我們心中的意識,怎么樣使我們不用再回來輪回。這個才是更深的東西。這個東西現在講沒有用,對你來講沒多大意義,你也不能夠掌握的。所以不需要講這些課題。

今天講的這個課程,我要說給大家聽的這些東西就到這里為止。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第一章 阿含解脫道次第概論
《向須陀洹》:九、 五下分結的前三結
[轉載]四禪八定與證四果羅漢
談修不放逸與精進
阿姜念修行觀念六十則
法句經【白話譯文】(14)·明哲品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河北省| 商丘市| 富民县| 文山县| 安达市| 曲靖市| 颍上县| 象州县| 衡阳市| 汾西县| 乌兰县| 图们市| 安西县| 阳西县| 本溪市| 澄城县| 微山县| 安西县| 娱乐| 定安县| 克山县| 什邡市| 全椒县| 三台县| 萨迦县| 和龙市| 松溪县| 巩义市| 六枝特区| 磐石市| 新丰县| 泸西县| 衢州市| 保靖县| 崇仁县| 安义县| 辽宁省| 浑源县| 双鸭山市| 盘锦市| 闽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