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真菌感染性皮膚病”知多少?
上海市同濟大學附屬楊浦醫院皮膚性病科退休 副主任醫師 曹來安
真菌性疾病分為深部真菌病和淺部真菌病。
深部真菌病品種比較少,有念珠菌性肺炎、腦膜炎,隱球菌腦膜炎。
深部真菌的品種也比較少,有念珠菌、隱球菌。
極大部分是淺部真菌病,淺部真菌病品種也比較多,有頭癬、手癬、足癬、體癬、股癬、花斑癬、皮膚念珠菌病等。
淺部真菌品種也比較多,有皮膚癬菌病的致病真菌主要有紅色毛癬菌 、小孢子菌 、黃癬菌 、表皮癬菌和白色念球菌 。
其中念珠菌即可使人體發生深部真菌病,也可使人體發生淺部真菌病。
致皮膚癬菌病的真菌屬于單細胞生物 , 在自然界分布很廣 。
溫暖、潮濕是真菌繁殖和生存的有利條件 , 因此 , 在溫暖潮濕的季節和地區 , 真菌病比較容易流行 。
以上致病真菌也最容易發生于人體的溫暖多汗或潮濕部位,例如足部 、股內側等處 。
真菌的宿主為動物和人體的皮膚 , 毛發 、指(趾)甲 。
每個人對致病真菌有不同的抵抗力 。皮膚的角質層是人體最外面一層防線 , 它不僅能阻止致病真菌侵入人體 , 還使附著于角質層的致病真菌隨著角質層的自然脫落而共同離開人體 。
此外 , 皮脂腺和汗腺的分泌物含有乳酸 、脂肪酸 、碳酸等酸性物質 , 使皮膚表面的酸堿度低于 6,皮膚表面呈酸性狀態 , 可有效地抑制真菌等微生物的繁殖生長。
但是 , 如果皮膚受傷 、或濫用強堿性洗滌劑洗滌皮膚 、或過度擦洗皮膚 , 均可使皮膚表面的乳酸 、脂肪酸等酸性物質減少 , 降低皮膚表面的酸度致使皮膚的防御力減弱 , 使人體容易患皮膚癬菌病 。
糖尿病患者皮膚表面的糖元含量增高 , 有利于真菌的生長繁殖 , 也容易患皮膚癬菌病 。
惡性腫瘤引起的機體營養不良 、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或免疫抑制劑(如抗癌藥、放射線治療), 均可降低皮膚對真菌的抵抗力 , 也容易患皮膚癬菌病 。
另外 , 患有濕疹 、神經性皮炎 、銀屑病 、褥瘡 、嬰兒尿布皮炎 、表皮損傷等皮膚病患者 , 也因皮膚的抵抗力降低而容易患皮膚癬菌病 。
人體接觸患癬的狗 、貓 、羊 、牛等動物 , 或者使用患癬者的拖鞋 、便盆 、浴盆 、洗腳布 、襪子 、理發工具等 , 也容易被傳染上皮膚癬菌病 。
足癬患者 , 還可以通過搔抓皮膚而自身傳染上體癬 、手癬 、甲癬。
手癬患者接觸嬰兒的皮膚 , 容易使嬰兒傳染上體癬。
近年來,由于抗菌素、類固醇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的廣泛使用,淺部真菌病的發病率明顯增加。
發生在頭皮的脂溢性皮炎:
發生在頭皮的脂溢性皮炎的臨床表現:
起初為小片狀白色糠秕樣鱗屑,以后蔓延至整個頭皮一層層油膩性白色鱗屑,伴有頭皮瘙癢。
頭皮屑是什么?它是人體頭皮表皮脫落下來的角質層,角質層是一層無結構均勻蛋白質。
首先來講一講,人體皮膚的結構。
人體皮膚分三層:表皮、真皮、皮下組織。
表皮分五層:人體表皮結構圖從外往里,共有五層:
第一層:角質層:
該層已不含細胞核和其它細胞器,是一層無細胞結構的均勻角蛋白。
第二層:透明層:
是在角質層下方薄薄一層嗜酸性帶。
第三層:顆粒層:
由1——3層扁平細胞組成,細胞漿內充滿粗大透明角質顆粒。
第四層:棘層:
由4——8層多角性細胞組成,細胞有很多胞漿突,稱為棘突。
第五層:基底層:
由一層圓柱狀基底細胞組成,基底細胞尚有多少不等的黑素,其含量與皮膚顏色一致。
回過頭來繼續講發生在頭皮的脂溢性皮炎。
人體頭皮由于新陳代謝關系,角質層不斷脫落,代之于新生角質層復蓋表皮,脫落的角質層就成了皮屑。
從頭皮上脫落的角質層就稱頭皮屑。
平時有少量灰白色、干燥性頭皮屑脫落屬于正常生理現象。
但是大量頭皮屑產生,而且頭皮屑呈油膩性、污穢色,伴有顯著瘙癢和大量頭發脫落,這就是一種發生在頭皮的脂溢性皮炎。
雄性激素分泌過多,引起皮脂腺分泌旺盛,大量皮脂堆積在頭皮上,致使原存在于頭皮上的具有親脂性、多形態真菌——卵圓形糠秕孢子菌,在有利于其生長的條件下,于頭皮的角質層上大量生長繁殖。這些因素,能使頭皮上的角質層大量脫落,致使頭皮屑增多。
顯微鏡下卵圓形糠秕孢子菌的形態:
發生在頭皮的脂溢性皮炎的治療:
外用藥物可以使用酮康唑洗劑,商品名稱“采樂”,內含有抑制卵圓形糠秕孢子菌的酮康唑。
酮康唑洗劑:
使用方法為每周洗頭一次。
先用水使頭皮浸濕,然后用洗液輕輕揉擦頭皮,讓洗液在頭皮滯留十五分鐘后用清水沖洗,擦干頭皮。
足癬:
引起足癬的真菌為紅色毛癬菌、石膏樣毛癬菌、絮狀表皮癬菌、白色念球菌。
顯微鏡下紅色毛癬菌形態:
顯微鏡下白色念珠菌形態:
浸漬糜爛型足癬:
此型多見于穿膠鞋、套鞋、長統靴者,浸漬輕的只見于第四第五足趾縫間,足趾肥厚者兩足趾間無空隙,則所有足趾間都是浸漬型,足趾間汗液蓄積不容易揮發、由于足趾經常走動摩擦,表皮發生剝脫露出潮紅的糜爛面,有少量滲液。
病人常奇癢難忍。
浸漬型足癬的皮膚表現:
水皰型足癬:
在足底和足緣部發生群集或分散的小水皰,米粒大小,皰壁比較厚不容易破裂,自覺瘙的。
鱗屑型足癬:
開始多在第三第四足趾縫有輕度脫屑,以后逐漸蔓延至足底、足緣、足跟部,有小片鱗屑不斷脫落。
自覺瘙癢。
角化型足癬:
表現為足底、足緣、足跟部皮膚粗糙干燥,角化增厚。無瘙癢。冬天皮膚更加干燥而發生皸裂,病了常因疼痛而影響行走。
手癬:
真菌感染品種和臨床表現同足癬。
如何治愈足癬:
值得提出的是,各人對真菌的易感性是不同的,有些人足上雖然有真菌,但不發生足癬,他們只是帶菌者,所以,個人抵抗力低弱也可誘發足癬。
據此,治療足癬的目的歸納起來有三個,一是殺滅真菌,二是改變真菌賴以生存的環境,三是提高機體的抵抗力。
治療足癬首先使用角質層剝離劑,因為真菌都腐生在皮膚的最表層——角質層,用剝離皮膚角質層的方法來去除真菌,這是治療足癬首先要使用的一種方法?;颊呖梢匀ヌ暨x一種含有水楊酸的外用制劑,水楊酸有比較強的剝離皮膚角質層的作用,一般需要連續使用6—8周。
角質層剝離劑:水楊酸軟膏:
用了此類藥物后,會有大量的皮屑脫落,脫落的皮屑中帶有大量的真菌,要把脫落的皮屑清除干凈。
為了加強對真菌的殺滅作用,在外用角質層剝離劑的同時,還需要加用殺滅真菌藥,患者可以挑選一種有抗真菌作用類的外用霜劑,這類藥物能阻斷真菌細胞膜的形成而使真菌死亡。此類抗真菌藥物需與角質層剝離劑同時使用,可以在涂抹或浸泡含有水楊酸類藥物后再涂抹上去。
常用的抗真菌外用藥:
硝酸咪康唑乳膏、鹽酸特比萘芬乳膏、酮康唑乳膏:
真菌的生存和繁殖能力是很強的,只要留有少量的真菌孢子和菌絲,在短時間內就能大量繁殖。
為了徹底殺滅患處的真菌,在使用以上兩種有不同作用的外用藥物同時,還須同時內服抗皮膚癬菌的藥物。
這類藥物通過腸粘膜吸收后,其有效成分會滯留在表皮的角質層內而殺滅真菌,并且還有藥物的后效應,即停藥后的1—4周內仍有很強的殺滅真菌的作用。
內用抗皮膚癬菌藥物一般需連續服用2周為一療程。
內服抗皮膚癬菌藥物安全有效,副作用小,對肝臟、腎臟一般無毒性。
服發:特比萘芬片,成人每次一片(0.25克/片),每天一次。服用兩周為一療程。
伊曲康唑膠囊:
成人每次一粒(0.1/粒),每天一次,服15天為一療程。
治療輕型足癬一般服用一療程即可,如果足癬皮疹嚴重,須服兩個療程,即4周,兩個療程之間須間隔2周時間。
口服抗真菌藥物:
特比萘芬片、伊曲康唑膠囊:
另外要做好清潔衛生工作。穿在腳上的鞋襪溫暖潮濕,真菌最容易繁殖滋生,侵襲人體。要治愈足癬,除了內服外用,還須對鞋襪進行處理。
另外,侵入人體表皮的真菌易在偏堿性的環境下生存,經常用3%硼酸溶液,或1%醋酸溶液洗滌足部皮膚,使足部皮膚經常處于偏酸性的狀態,造成不利于真菌生長的環境。同時經常用餐巾紙吸干足趾間的水分,保持足趾間皮膚干燥,不利于真菌的生長。
要治愈足癬,還要進行長期、合理的體育鍛煉,只有增強體質,才能提高人體對真菌的抵抗力。
足癬怎樣才算治愈呢?并不是足不癢就算是治愈了,治療結束后要到有一定規模的醫院去,取足部的皮屑作1—3次真菌培養,3次培養無皮膚真菌生長才算是治愈。
總之,足癬是能夠治愈的,關鍵是要有耐心,采取綜合性的治療措施。
體癬:
體癬的傳染途徑主要是人際間的接觸傳染,或間接接觸污染的衣物、浴具而感染;也可以自身接種傳播;少數可因接觸貓狗等寵物而被感染。
溫暖的季節和潮濕的環境常是發病的外界條件;高溫環境、衣著過瘊過緊、多汗、肥胖、糖尿病、長期應用糖皮質激素或免疫抑制劑均可促使發??;外用皮質類固醇激素常可致癥狀發展和加重,并使癥狀表現得不典型。
體癬的臨床表現:
本病好發于多汗潮濕、易受摩擦的部位,如腰部、腋窩等處,也可在四肢發生。
本病起初為多個紅色針尖大小丘疹、丘皰疹或小水皰,逐漸發展而融合成境界清楚的斑片,表面有細小鱗屑,皮疹可逐漸向外擴展,中央部皮損由于局部免疫力的形成,逐漸退行形成環狀損害,其邊緣為活動區,可有多數丘疹或水皰排列成一狹窄的圈。有時損害中央可再感染出現同心圓的環狀損害,自覺瘙癢。
體癬的皮損形態:
體癬的治療:
外用藥:可用水楊酸軟膏、復方土槿皮酊等角質層剝離劑及抑菌劑:
股癬:
股癬病變主要發生在股上部內側及腹股溝皺褶部,單側或兩側先后發病。
皮損初為小片紅斑,表面有鱗屑,自覺瘙癢。以后逐漸向周圍蔓延擴大成邊緣清楚的斑片,其上有丘疹、丘皰疹、小水皰,中央部位可自愈而平坦。表面覆有細小鱗屑,由于中央退行而呈環狀或半環狀,邊緣一圈為活動性皮疹。
病程中常有夏季發作而冬季消失的傾向。
股癬的皮損形態:
股癬的治療:
因股部皮膚角質層薄,不宜使用聯苯芐唑溶液等含有酒精的外用制劑,一般用硝酸咪康唑乳膏、酮康唑乳膏、特比萘芬乳膏等殺菌劑:
治療股癬常用復方雷鎖辛溶液,為角質層剝離劑,是水溶液制劑,該藥水為某些醫院的自制制劑。
體癬、股癬的治療也需同時口服抗真菌藥,如特比萘芬片、伊曲康唑膠囊:
服用劑量和療程同手足癬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