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離不開經常聯絡,更避免不了經濟上的來往;一旦經濟不匹配,來往不對等,矛盾也就隨之產生。
前兩天有一個女讀者給我發私信傾訴,她說一個朋友生孩子,她那邊的習俗就是,生娃后要辦滿月酒或者是百日宴,然后請一些親朋好友到家里吃飯。
當然了,去吃飯,吃娃娃宴,肯定要給份子錢,最起碼也要包個紅包。
女讀者之前生娃的時候,朋友給了500塊錢,這是她們幾個朋友之間一起定下來的價格;因為結婚早,所以很快就生了二胎,3年生了兩個娃。
當初朋友一共給了1000塊錢,2次。
這次女讀者的朋友也懷孕生了娃,生下了一對雙胞胎;然后她辦的是滿月酒,生娃后一個月的滿月酒。
當時女讀者不知道情況,跟幾個朋友商量到底給多少錢,大家都說給500塊錢吧,一次生了兩個娃,難道要直接給1000嗎?
可沒想到的是,娃娃宴過后女讀者才知道,有幾個朋友私下里又給包了份紅包,只把她自己給錯過了。
第二天看到了辦娃娃宴的女子發了條朋友圈:吃完了人家的卻不想還,你也不怕吃吐了,小氣鬼。
看完這條朋友圈后,女讀者頓時明白她是什么意思了,于是憤怒給她轉了賬,最后把那個女生給拉黑。
有時候你很難想象,女人與女人之間的感情會有多好,有時候又會有多么脆弱。
女讀者跟這個朋友認識了差不多8年,雖然結婚之后很少聯系,但她自認為感情還不錯;可誰能想到,都結婚有了娃后,大家都變得世俗且現實。
來往就是這個樣子,你來我往,有些人的感情僅僅靠經濟上的來往支撐著,等還清了來往,大概就斷了關系。
對于大多數成年人來說,其實份子錢都是一份壓力,倘若這個月你連續要參加2-3場婚禮,那可能你這個月的收入就沒了。
更何況,對于很多成年人的圈子來說,你給的紅包多少,意味著你們之間的關系;當份子錢與感情的深淺掛鉤后,那這份感情就已經變味了。
大家都在攀比,都在比誰給的份子錢多,但是你的錢包能夠受得了嗎?
我自己算了算今年到目前為止,份子錢一共花出去了差不多1萬塊錢,今年還沒有過完,接下來2個月已經知道的,還有2場婚禮,一共還需要2000塊錢紅包。
所以你們說,均攤下來每個月平均都要1K多塊錢了,如果你一個月工資才幾千塊錢,這是不是就給帶來了很大的負擔?
從網上看到了這樣一組圖,很多人每個月的份子錢,最高占據自己的工資比例,達到了20%;有很多人都表示,份子錢對自己就是一種無形的壓力。
不去了,會影響到你們之間的感情;去的話,會傷害自己的錢包。
有時候你想一想,如今的份子錢,好像已經變味了;以前老一輩的人雖然沒錢,但份子錢會看心意,給點大家聚在一起吃個飯就得了。
現在來看,份子錢也變成了攀比的情況。
再來說回文章開頭,我一個女讀者的經歷;其實這件事情沒有什么對錯,在她的認知里面,你一次生了雙胞胎,而且朋友都說了給一份錢,難道她自作主張給你2份錢?
但是她沒想到的是,有人私下里,又偷偷多給了一份紅包,從這點就看出來,成年人的關系啊,實在是脆弱的很。
份子錢變成了“回本”的生意
有人缺錢了,會想辦法去辦一場吃飯的局,然后讓大家掏錢來吃飯。
搬家要辦場,買車要辦場,孩子讀書要辦場,孩子考上了大學還要辦場。
有時候你想一想,身邊的親戚朋友,實在是有太多需要你去花錢的地方,來往已經變了味,如果沒有錢的聯絡,想必這些人恐怕早就不聯系了吧。
份子錢,變成了“面子的攀比”
朋友結婚,大家都給了1000塊錢,你不好意思給800,哪怕沒錢,也要硬著頭皮去撐,因為害怕丟了面子。
親戚孩子讀大學,別人都去了,你不能裝作不知道,也得買禮物,包個紅包過去。
有人經濟條件好,他們或許會包個幾千的紅包;有人經濟條件一般,或許包個1000塊錢的紅包,這個月的生活費就沒了。
為了面子攀比,而去過度強調紅包的多少,這已經成為了成年人世界里的一種畸形。
其實祝福和有分量的禮物,更加重要,如果你們的朋友關系真的很好,對方也許會體諒你。
但對方在你身上付出的份子錢,要想辦法去還回去。
今日話題:
你覺得“份子錢”有沒有變成你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