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性關節炎的癥狀
骨性關節炎是骨科的一種常見疾病,又稱骨關節炎,俗稱“長骨刺”、“骨質增生”。它由關節軟骨的受損起病,繼而影響肌肉、滑膜、韌帶、軟骨等整個關節結構,最終導致關節畸形和功能喪失。
骨關節炎的主要癥狀是關節疼痛,初期輕微,后漸明顯,勞累后加重,休息好轉。患者漸漸發覺關節活動不便,上下樓和下蹲站立困難,晨起或休息后需經過一定時間的活動才能變得靈活。伴有滑膜炎時,關節明顯腫脹,活動受限制。嚴重時關節變形,出現關節的內翻和屈曲攣縮等。
原發性骨性關節炎多見于50歲以上的老年人,女性多見,好發在負重較大的膝、髖等關節部位。在英美等國,65歲以上人群中骨關節炎患者高達58%-70%。在上海,有社區調查報道55歲以上人群中80%患有骨關節炎,其中10%-30%有癥狀。
正確認識骨性關節炎
隨著我國人口的老齡化,骨性關節炎患者不斷增加。然而目前國民對骨性關節炎的了解不足,病人對此疾病的危害性缺乏了解,對手術治療也有顧慮。而骨關節炎導致關節疼痛,尤其在活動時更明顯,嚴重時關節的功能受限,甚至致殘,給日常的生活帶來不便或不能自理,生活質量嚴重下降。因此,骨關節炎的預防和診療是一個值得大家關注的問題。
骨關節炎危險因素
骨關節炎的發生與很多因素有關:
1、年齡:40歲以前骨關節炎很少發生,一般常見于50、60歲以后。
2、性別:女性多見,且骨關節炎往往較嚴重。
3、肥胖:有研究顯示,如果體重超重20%,發病的幾率會增加40%。同時,一旦發生骨關節炎,由于活動減少,肥胖又會進一步加重。
4、關節損傷:關節外傷或手術在后期會導致骨關節炎。關節本身的發育異常也會導致后期發生骨關節炎,如髖關節的perthes病。強力的反復的關節活動也會對關節造成傷害,所以重體力勞動者和職業運動員比較容易發生骨關節炎。
5、遺傳:有些部位的骨關節炎具有較強的家族性傾向,如手指末節的結節性骨關節炎,又叫希伯登氏(heberden)結節。另有研究說明脊柱、髖、膝和手的發病遺傳度均在50%以上。
6、其他關節疾病:如類風關,滑膜軟骨瘤病,繼發骨關節炎。
如何減緩發病
目前雖然還不能完全預防骨性關節炎的發生,但可以通過一些方法來減少或延緩其發病。
首先注意關節保暖。寒冷可以加重炎癥的發作,從而引起關節疼痛。因此關節的保暖非常重要。可以佩戴護膝,或者穿比較厚的御寒衣物,即便是在夏季,在有空調的房間內佩戴護膝亦十分有益。
其次應避免做負重的運動鍛煉,如:爬山、爬樓梯、長距離行走甚至打太極拳等。因為在爬樓梯的過程中關節承受的負荷是平地行走時的三倍,對關節的損害很大,因此,有關節炎的患者不宜多爬樓。
我們主張做以下的一些活動:
第一種是關節的伸展和舒展運動,每天都可以做。比如抬頭、低頭等頸部的活動,髖、膝關節的伸展運動,屈腿、伸腿,躺著或者坐著都可以做。
第二種是肌肉力量的訓練,每天或隔天做。對于膝骨關節炎,要進行股四頭肌鍛煉,可以在坐位的情況下,伸小腿,使股四頭肌有緊張感,堅持5秒鐘,然后放下腿,放松,兩條腿交替做,每次15分鐘。如果堅持鍛煉,肌肉的力量加強了,還可以在小腿上增加一些阻力進行。
第三種運動是有氧運動,比如游泳、騎車、散步和慢跑,有氧運動可以增加肌肉的力量,還可以提高心肺功能,有利于關節功能的遠期改善。
不同時期對癥治療
骨性關節炎早期治療,可選用拐杖以減輕關節的負荷,也可以通過理療緩解疼痛和僵硬,保持關節一定的活動度,維持受累關節周圍肌肉張力,增加關節的穩定性。癥狀明顯時添加藥物治療,緩解關節的疼痛,改善關節功能。
藥物治療可以在一段時間內減輕癥狀,但尚無一種藥物可以使骨性關節炎的病程逆轉和停止,因此只是治標而不治本。中晚期唯一有效的治療方法就是手術,主要包括截骨術和人工關節置換術。截骨術多適用于年紀相對較輕且骨性關節炎程度不重的患者,其優點在于保留自身關節的同時糾正了原有的關節畸形,費用低廉,能有效緩解疼痛。人工關節置換術已經是一種非常成熟的手術,它并不全部切除骨關節,只是將已磨損破壞的關節面切除,再像鑲牙一樣套上人工關節,重新恢復平滑的關節面,從而有效地緩解疼痛,改善關節功能,提高生活質量,但存在一定的手術并發癥,且費用相對昂貴,建議患者到具有相關資質的綜合醫院就診。
總之,骨性關節炎是一種隨年齡緩慢演變進展的疾病,在疾病的不同時期應選擇不同的治療措施。我們在認識這一疾病的同時更要端正態度,克服畏懼心理,積極預防,配合治療,從而獲得理想的生活質量,享受美好人生。(陳曉東)
關節鏡下清理術與透明質酸鈉注射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
【關鍵詞】 鏡下清理
【摘要】 目的 探討應用關節鏡下清理術與關節腔注射透明質酸鈉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臨床療效。方法 自2000年9月~2002年6月,26例(32膝)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病例,行關節鏡下清理術與關節腔注射透明質酸鈉治療。采用Yang的膝關節疼痛及功能評分方法,觀察治療前后關節疼痛與關節功能改善程度。結果 所有病例隨訪6~18個月,平均12.5個月。療效:優11例(15膝),占46.9%;良8例(10膝),占31.3%;中6例(6膝),占18.7%;差1例(1膝),占3.1%。優良率為78.2%。術后無關節感染等嚴重并發癥發生。結論 關節鏡下沖洗并透明質酸鈉注射聯合治療早、中期骨性關節炎有明顯療效。
關鍵詞 骨性關節炎 關節鏡 清理術 透明質酸鈉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Osteoarthritis,OA)是常見的退行性骨與關節疾病,是老年人常見病,多發病,嚴重危害老年人的健康。由于該病病因復雜,治療上只局限于對癥、緩解癥狀治療;病情嚴重時還需行人工關節置換術。隨著關節鏡技術的發展,由于其創傷小、恢復快、并發癥少,鏡下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越來越受重視 [1,2] 。關節鏡下行關節清理術,已被認為是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有效手術之一。自2000年以來,我們采用關節鏡下行關節清理術并透明質酸鈉注射聯合治療26例(32膝)骨性關節炎病例,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共26例(32膝)中,其中男11例(14膝),女15例(18膝),年齡36~69歲,平均52.5歲。病史6個月~12年,平均3.8年。臨床表現:所有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膝關節痛,活動受限,關節腫脹、壓痛。起病原因:外傷3例,勞累11例,無明顯原因12例。術前檢查排除感染、結核、類風濕性關節炎和腫瘤等引起的膝關節病變。所有病 例為經系統非手術療法治療無效或反復發作者,X線片示膝關節無嚴重畸形或關節間隙狹窄。
1.2 手術方法 連續硬膜外麻醉,病者取仰臥位,患側大腿上止血帶,應用美國Stryker關節鏡系統在電視監視下操作。髕上外側進入水管,髕下內、外側進檢視鏡和手術器械,觀察髕上囊,髕股關節,股骨內、外踝,內外側隱窩,髁間窩,內、外側半月板,交叉韌帶。按順序刨削增生的滑膜,摘除剝離的關節軟骨,修平關節面,切除骨贅,摘除關節游離體,修切破損的半月板。然后用大量林格氏液持續沖洗。最后排盡關節腔積液,在縫合切口前,用硬膜外腔穿刺針由鏡鞘通道進入關節腔注入注射用透明質酸鈉2.5ml,加壓包扎膝關節。以后每隔7~10天注射1次,連用5次。術后1天開始股四頭肌收縮鍛煉及膝關節伸屈活動,并應用CPM功能鍛煉。術后3天逐漸下地行走。
1.3 臨床療效評價 參照Yang [3] 的膝關節疼痛及功能評分方法(表1),將疼痛、功能、行動度分別計分相加,11~12分為優,9~10分為良,6~8分為中,3~5分為差。
表1膝術后功能積分
2 結果
鏡下所見滑膜均有不同程度增生,其中4膝見肥厚滑膜嵌頓于關節間隙內,8膝關節內可見大小及數量不等的游離體,6膝半月板退變、撕裂,25膝可見髕股關節及脛股關節面軟骨有裂紋、纖維化及剝脫。26例均得到隨訪,隨訪6~18個月,平均12.5個月。療效優11例(15膝),占46.9%;良8例(10膝),占31.3%;中6例(6膝),占18.7%;差1例(1膝),占3.1%。優良率為78.2%。2例3膝于術后第2次接受關節腔注射后10~12h出現關節明顯腫脹、疼痛、局部溫度升高,3天后逐漸緩解。術后無關節感染等嚴重并發癥發生。
3 討論
3.1 關節鏡下清理術的優點與手術適應證 關節鏡下行關節清理術治療骨性關節炎,由于創傷小,避免了關節切開清理術所帶來的一些并發癥,而且可完成開放關節清理的所有手術。膝關節鏡手術優點是切口小,對關節內干擾小、反應輕,并發癥少,恢復快、功能好;關節灌洗由于稀釋關節內炎性介質,對緩解疼痛具有一定的作用;同時能延遲行人工關節置換術的時間 [4,5] 。
關節鏡下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隨著關節鏡技術的提高,已漸為人們所接受,尤其對于年齡較輕或其他原因而暫不能行人工關節置換的病人,關節鏡治療更顯其優越性。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在早期以關節鏡下清理術為好。而膝關節出現畸形、關節間隙狹窄,截骨術或脛骨結節抬高術是最佳選擇;關節間隙消失,活動嚴重受限、疼痛是人工關節置換最理想的指征。這些都是關節鏡下清理術不能代替的。
3.2 關節鏡下清理術的范圍與要點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關節內變化復雜。清理范圍順序首先是增生的滑膜組織,術中盡可能全部地切除那些充血、水腫、增生的滑膜絨毛,然后按順序進行磨損關節面修整成形,半月板修切,粘連松解,病理性軟骨清除,甚至于外側支持帶松解 [6] 。術中入水管一定要通暢,并保持足夠的壓力,用大量平衡鹽液或生理 鹽水維持關節持續沖洗。關節內沖洗既清除了壞死組織、炎癥介質,又改善了關節內環境,使滑膜炎癥迅速消退,對緩解疼痛具有一定的作用。
3.3 透明質酸鈉與骨性關節炎的治療 關節腔內的正常滑液成分對關節軟骨和滑膜組織具有良好的營養支持作用,滑液的粘彈性完全取決于其內含有的透明質酸鈉的量。關節鏡術一般常用生理鹽水灌注充盈關節腔和沖洗,術畢時可能出現關節內具有正常成分的滑液的“真空”間隙,對于骨性關節炎并存慢性滑膜炎的病人,在關節沖洗清理后改善了與慢性滑膜炎有關的病理性滑液生成的內環境,及時補充透明質酸鈉有利于誘導滑膜α細胞分泌內源性透明質酸鈉,維持和形成正常成分滑液的內環境。透明質酸鈉具有在關節軟骨面形成保護膜、促進關節液中透明質酸的合成、對抗緩激肽和蛋白酶從而保護軟骨基質等作用 [7] 。因此,在關節鏡術畢時關節腔內及時補充透明質酸鈉有利于術后關節腔內組織結構的保護和正常滑液成分的內源性分泌。
髕骨軟化癥如何治療?
懸賞分:0 - 提問時間2009-9-15 18:27
請各位骨科大師幫我解決髕骨軟化癥的問題,怎樣才能真正治好而不是服止痛藥,先行謝過!
髕骨軟化癥(chondromalacia patellae, CP)由Alman1917年首次提出并沿用至今,又稱髕骨軟骨軟化癥、髕骨軟骨炎,是引起膝前痛的常見原因之一。顧名思義,是指髕骨軟骨的軟化。所謂髕骨軟骨的軟化,實際上就是髕骨軟骨的退行性病變。許多人稱之為“髕骨軟化”,包括許多醫生也這么說,其實并不是髕骨發生了軟化,而是髕骨后面的軟骨層的退變。因此準確的說法應該是“髕骨軟骨軟化”。對髕骨軟化癥的普查結果發現,其患病率高達36·2%,該病可見任何年齡,多見于30~40歲,且女性發病率高于男性。目前其病因仍然不清楚。主要有以下幾個學說。
病因學說
創傷學說
創傷、膝部撞擊或髕骨急性脫位均可直接或間接造成髕骨軟骨損害,引起髕骨軟骨軟化。有人曾經制造了打擊兔髕骨引起髕骨軟骨軟化的動物模型。曲綿域等在兔髕骨軟骨摩擦實驗中發現, 45 h后軟骨明顯退變,硫酸軟骨素嚴重丟失;并調查了241例髕骨軟骨軟化運動員,結果有創傷史者高達91%。
髕骨不穩定
髕骨不穩定主要是指高位髕骨、低位髕骨、髕骨傾斜、髕骨半脫位或脫位。高髕骨是指髕韌帶過長引起髕骨滑動時的不穩定。正常膝關節屈曲時股四頭肌與股骨髁接觸,髕骨關節面上的壓力被分散,而當高位髕骨時,在同一屈曲角度股四頭肌不能和股骨髁接觸,這樣髕骨關節面上壓力增大,高位髕骨還可使髕股關節活動障礙,致髕股關節不穩。低位髕是指髕韌帶過短引起髕骨位置過低。因為低位髕不僅由于髕韌帶相對較短,而且也由于髕骨長度增加而可能增加了伸膝裝置的張力。Q角是股四頭肌腱與髕韌帶延長線形成的夾角,正常值應小于15°,若大于20°則視為異常。由于Q角的存在,膝關節在伸直過程中,髕骨受到股四頭肌肌力牽拉的同時也產生一向外的分力。Q角越大髕骨向外分力也越大,髕骨越不穩定,同時也造成髕股關節壓力的異常分布。
髕骨骨內壓增高
骨內壓是反映骨內血液循環狀態的重要指標。髕骨的血供主要在中部、內1/3和髕尖區。由于髕周動脈環和髕前叢(髕網)在膝前軟組織損傷或膝關節過度活動時易受損,從而影響髕內血供和靜脈回流,發生骨內靜脈淤阻,產生骨內高壓。Bjorkstrom測定結果正常為19 mmHg,髕骨軟化癥患者髕骨平均骨內壓為44 mmHg,并提出髕骨軟化癥與髕骨骨內高壓有關的理論。Hejgaard將髕骨的臨界壓定為30 mmHg。
髕股壓力的影響
多年來,大多數學者都強調接觸高壓對髕骨軟化癥的影響,認為高應力所致的退變首先導致軟骨基質的破壞,使膠原纖維網架斷裂,蛋白多糖喪失;基質破壞使正常的微環境發生變化,導致軟骨細胞的退變,且高應力造成軟骨基質損傷的早期可引起部分軟骨細胞增生,并具有活躍的合成分泌功能,但隨后大部分細胞退變。但用壓力過高學說難以解釋臨床上髕骨內側偏面為髕骨軟化癥高發區的現象。因為內側偏面為髕骨的“非習慣性接觸區”,只有當屈膝超過120°以上時產生接觸,平時很少受到應力的作用。亓建洪通過兔髕骨外側支持帶緊縮造成髕骨內側應力降低,致使深層軟骨細胞首先變性繼之周圍基質變性,認為低應力環境與高應力環境下軟骨退變發生的機理不同。顧延發現適當應力環境對維持關節軟骨的完整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缺乏足夠的應力,即使保留關節活動,軟骨仍不能有效地獲得營養,因此導致軟骨退變。近年來髕股關節壓力分布不均已引起重視,認為應力失衡是軟骨退變的原因。
2疼痛機理
目前認為髕骨軟化癥的疼痛與下列因素相關:滑膜組織有豐富的神經末梢,軟骨退變產物如組織蛋白酶B、D等化學物質可刺激滑膜神經末梢引起疼痛;髕骨周圍支持帶受到牽拉或被撕裂時亦可致疼;軟骨下骨神經末梢豐富,在髕股排列錯亂時,軟骨下骨承受的載荷過大或者發生軟骨下骨輕微骨折均可刺激其神經末梢引起髕骨疼痛;髕骨內靜脈淤血引起骨內壓升高,亦可刺激骨內神經引起疼痛。而Sanchis-Al-fonso等〔2〕認為創傷導致的外側支持帶內末端神經纖維的病變,可能是產生疼痛的原因。
髕骨軟化癥的癥狀
患者常有膝外傷史,患者自覺膝痛或膝疲軟無力,以上下樓梯最為明顯,尤以下樓最困難。休息后癥狀消失,活動則加重。運動員于半蹲位起跳過猛時有膝痛或膝軟。癥狀主要出現于半蹲位,這是本病的重要癥狀。由于髕骨面高低不平,在髕骨下可發生摩擦音,或出現膝關節突然不能屈伸,即所謂的交鎖。稍加活動在髕骨下發出清脆響聲后又能活動。反復損傷后,髕下脂肪墊出現反應性炎性增厚,故在過伸時也可引起疼痛,同時還反復出現關節積液。用手按壓膝關節前方的髕骨,常有特殊的鈍痛和磨擦感,及髕骨研磨實驗陽性。
輔助檢查
X線檢查:髕骨切線位X線片對診斷髕股排列錯亂及股骨髁發育不良具有十分重要的診斷價值,是髕骨軟化癥病因診斷較為可靠的方法。
CT:對診斷髕股排列錯亂及股骨髁發育不良有診斷價值,可作為X線片診斷的補充手段。其優點是能顯示髕骨關節面病變及髕股關節間隙狹窄更清楚,也可以顯示部分髕骨軟骨病變。
MRI:對髕骨軟化癥有較大的診斷價值。,能夠很好的顯示關節積液,軟骨蛻變及軟骨下骨的囊性變等表現。個人認為MRI檢測髕骨軟化(CP)效果非常好
關節鏡:是髕骨軟化癥確診與治療的有效手段之一,可以在鏡下直接觀察軟骨面的變化,但不能夠觀察到軟骨下骨的變化。
另外,近幾年來B超也被應用于診斷髕骨軟化癥。
髕骨軟化癥的診斷
患者膝關節髕下疼痛的病史,典型的臨床癥狀,查體髕股關節疼痛明顯,髕骨壓磨試驗(檢查時使髕骨與其相對的股骨髁間關節面互相擠壓研磨或上下左右滑動,有粗糙的磨擦感、磨擦聲和疼痛不適;或檢查者一手用力將髕骨推向一側,另一手拇指按壓髕骨邊緣后面可引起疼痛)及單腿下蹲試驗(病人單腿持重,逐漸下蹲到90°~135°時出現疼痛,發軟,蹲下后單腿不能起立)陽性。X線檢查:照膝關節正、側位及髕骨切線位X線片,早期無異常所見、晚期可因軟骨大部磨損,髕骨與股骨髁部間隙變窄,髕骨和股骨髁部邊緣可有骨質增生。診斷髕骨軟化癥的主要依據是髕骨后的疼痛,髕骨壓磨試驗和單腿下蹲試驗引起髕骨后疼痛。應該注意檢查有無合并半月板損傷和創傷性關節炎等。或CT及MRI檢查支持。
治 療
非手術治療
有學者利用JKY肌肉康復治療儀,通過選擇性電刺激股四頭肌內側頭使之強壯,以牽拉髕骨復位,可緩解癥狀和矯正髕骨半脫位。該法用于治療髕骨軟化癥,其有效率達90%。黃百嶺等采用體療法(靜力收縮股四頭肌)療效顯著優于理療。高翔等用微波治療髕骨軟骨病122例總有效率92·2%。金添等讓患者平仰臥位,雙下肢伸直,在放松狀態下緩慢收縮股四頭肌,當大腿自覺酸脹后,保持5 min放松,反復做此動作, 50次為1組。每組結束后行自我按摩以放松股四頭肌、腓腸肌、腘繩肌近端的肌腹及肌腱,并輕揉雙側的膝眼,點按血海、足三里等,每日3~6組, 1個月為1個療程。痊愈好轉的患者每日仍需做1~2組練習。治療143例,總有效率為97·9%。東海潮等用玻璃酸鈉膝關節內注射治療髕骨軟化癥21例,總有效率為95·3%。蘭信麗等應用醫用幾丁糖關節內注射治療髕骨軟化癥36例,總有效率為90·9%。
手術治療
脛骨結節抬高術已被公認是髕骨軟化癥的一種較為理想的治療方法,其優良率可達86%。其他還包括關節鏡,髕股關節置換等多種術式,大多能夠有一定的效果,但這種疾病一旦發生,即是不可逆的,軟骨可能得到一定的改善,但要想恢復正常是不可能的。主要目的就是緩解癥狀,及推遲其繼續加重。
回答者: M980922 - 二級 2009-9-17 18:56
對髕骨軟化癥的診查方法有二種:一、挺髕試驗:患者仰臥用手掌握住患者髕骨,讓患者向上收提股四頭肌痛疼者為陽性,二、抽屜式檢查法:患者平躺患肢伸直,左手握住大腿,右手握住髕骨大魚際著重用力上下錯動,髕股關節面有咯咯聲并且痛疼者為陽性,以上方法可以辨別此病。
本人從22歲拜師學習中醫骨傷科疾病的治療,三十多年來的臨床,使我掌握了用止痛消炎的推拿手法治療髕骨軟化癥并且使數以萬計的人們得到治療,使他們擺脫了病痛的折磨,通過治療不能爬樓梯的能爬樓梯,不能爬山的能爬山,不能走路的可以走路,不能騎車的可以騎車,膝關節變形的得以矯正。有效率100%治愈率96%而且療程短,見效快,無痛苦、安全無付作用。許多年來得到了眾多患者的贊譽和認可。如果您在北京可以來找我 北京市朝陽區東四環青年路西里潤楓水尚東門 潤江山養生館 李振業 010-85528401
骨質增生的治療方法
骨質增生好發于35-70歲的年齡段,從事教師、會計、重體力勞動者和運動員發病率高,這些人共同的特點是運動和勞動多,關節磨損重,使關節產生退行性骨變。病變程度與年齡大小身體強弱關系密切。人是總要運動的,生命在于運動,沒有運動,沒有新陳代謝,生命就完結了。但是患病的骨關節,就不宜進行過渡運動和活動,以免誘發新的骨質增生。為了保護病重的負重關節,患者要適度運動,不要過度運動。也就是說當你患某一部位骨質增生時,會有這樣和那樣的不適或疼痛,在活動時不至引起患處疼痛的運動稱主動運動;骨質增生了,受傷的部位活動時疼痛,不顧疼痛,拼命地活動,這樣就加快了增生部位的損傷,醫學上稱機械性損傷。生長出的骨刺損傷,進入肌肉和組織內,在醫學上稱為游離死骨,可長期刺激肌肉組織,使上述癥狀加重。不良的體位和不均衡磨損,誘發骨質增生,應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注意。腰椎管狹窄造成行走困難、臥床不起,由此導致喪失生活自理能功失去了生活的信心。這些患者一方面要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另一方面要以堅強的意志、樂觀的精神對待,親屬也要通過無微不致的關心、體貼、照顧、使患者增強與疾病斗的信心。
膝關節是由股骨下端,脛骨上端及臏骨所組成,外包以關節囊,內有交叉韌帶及半月板,是人體中最復雜及關節面最大的負重關節。
膝關節骨質增生也稱為增生性退行性關節炎。它并不是關節普通炎癥,而是一種軟骨長期退化性病變。
一、膝關節骨質增生的病因:
1、骨折后骨質增生。骨折后甚至碎裂后修復的形式是傷處周圍的骨細胞不斷增生形成骨痂。這種骨質增生對人體有利。
2、周圍軟組織損傷后可發生鈣化、骨化,影響到骨膜,使骨膜生骨。這種增生為病理性,可引起一定的癥狀。
3、隨著年齡增長,膝關節諸骨由于長年磨損,周圍韌帶松弛,致使關節不穩定,造成病變引起相應部位骨質增生。此種增生是人體衰老的現象。40多歲以后,大多數人都有骨質增生,只是發生部位和增生程度不同,有的有癥狀,有的無癥狀。
二、臨床表現:
此病多見于中老年人,女性發病高于男性。其表現是一側或雙側關節不適,疼痛腫脹。起初疼痛多在長時間行走或上下樓梯時,但休息或臥床后好轉。隨著病情發展,走平路也疼痛,活動不方便,關節不穩定,走路稍不注意就會疼痛;同時膝關節活動時有像捻頭發時所發出的響聲。重者膝關節還會突然“鎖”在某一位置上,解“鎖”時,伴有明顯的彈響。這說明關節內已經有了游離體。
三、膝關節骨質增生的預防與治療:
早期X光片上僅有輕度骨質增生,晚期關節諸骨骨質增生明顯,甚至可見游離體。要注意預防:
1、避免在潮濕處睡臥,不要汗出當風,不要在出汗后,即洗涼水浴或洗腳,以防風、濕、寒三邪氣對膝關節的侵害。膝關節不過于勞累或負荷過重。
2、早期患者最關鍵的治療是穩定關節,堅持做雙則股四肌等收縮的靜力訓練,即取臥或坐姿,雙下肢伸直,用力繃緊大腿前方肌肉群,持續10~20秒,放松5~10秒;重復20~30遍;每日4~5次。做三周有效。每日堅持0.5~1小時步行,自我按摩雙腿。
3、關節腫脹、疼痛加重時應休息。避免深蹲、負重,上下樓梯等活動,同時請醫生配合理療和藥物治療。藥物治療可以選用一些外用敷劑,像藏藥岦鉦消痛貼,治療骨質增生的效果就很不錯,待癥狀好轉后,堅持以上訓練配合治療。
以下情況可考慮手術治療:
1、X光片上可見膝關節內已有游離體(又叫關節鼠)。
2、膝關節骨質增生嚴重,已形成骨贅,嚴重影響其功能。
3、合并半月板損害或出現盤狀軟骨。
4、膝關節過于增生,出現關節腔狹窄,骨破壞明顯或關節畸形,致使行走甚痛,經多個月保守治療無效,年齡在50歲以上者可考慮作全膝關節置換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