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后關節紊亂癥是指腰椎關節突關節位置關系異常改變而引起的一系列臨床表現。又稱“腰椎小關節錯位”、“腰椎后關節半脫位”、“關節突綜合征”,好發于青壯年。
【解剖生理】腰椎后關節是微動關節。其關節面除第五腰椎與第一骶椎之間呈冠狀位外,其余多呈矢狀位。關節囊外層為纖維層、內層為滑膜層?;佑胸S富的感覺和運動神經纖維,對刺激和炎癥反應極敏感。后關節囊受脊神經后支之內側支發出的關節支支配。上述解剖特點決定了脊柱過度前屈時,腰椎后關節相對位移最大。若改變體位、突然轉體、過久從事彎腰勞作等,使關節突關節面受力不均勻,極易發生錯位或半脫位。中老年人的脊柱有一段失穩期,極易因小幅度的活動,造成后關節的紊亂。
【病因病機】由于腰部負重和活動度大,故后關節的損傷機會較多,常發生于腰3以下的椎間關節。如腰部慢性勞損或反復損傷,可致后關節發生損傷性炎癥改變,產生下腰痛或伴有下肢放射性疼痛
1.后關節滑膜嵌頓多發生于腰骶關節。腰骶關節面介乎于冠狀位和矢狀位之間的斜位,關節松弛,活動度大,可作屈伸、側彎和旋轉運動。當腰部做前屈旋轉動作時,可使關節間隙加大,滑膜突向關節腔。在突然伸直時,滑膜被嵌夾于腰骶關節面之間。關節囊有脊神經后支的神經末梢分布,故一旦發生滑膜嵌頓,即可出現難以忍受的腰痛。
2.后關節錯位常在腰部負重或激烈運動時,不在意的扭轉、閃腰,使脊椎扭斜,腰肌緊張,關節囊、韌帶受到牽拉,使后關節移位,引起劇烈腰痛,其疼痛程度較滑膜嵌頓為輕。
3.后關節炎(又稱后關節勞損)多因后關節錯位處理不當,或因椎間盤變性,引起后關節負重增加。當腰部后伸活動時,上下關節突間關節面發生沖撞、磨損,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使關節面的軟骨破壞。長期的不良刺激,造成關節面硬化,關節突變尖銳,關節滑膜增厚,引起腰部疼痛和僵硬。習慣性姿勢不良,可對后關節活動產生不利的影響,久之,則出現慢性腰痛。
【診斷】
1.臨床表現
?。?)多有腰部前屈旋轉或扭閃受傷史。
?。?)腰部劇痛、刺痛或頑固性酸痛,疼痛局限于受累關節突以下,可向一側臀部、骶尾部放射疼痛。少數病例可向下肢膝平面以上擴散,疼痛部位較深,且區域模糊。
(3)久病患者,長時期固定一個姿勢工作,腰部出現僵硬,疼痛加重。癥狀之輕重與氣候變化有關。晨起時腰部劇痛、僵硬,輕微活動后疼痛減輕,過勞后又使疼痛增劇。休息加重,活動減輕是本癥之特征。
2.檢查
(1)慢性期腰部活動一般正常,少數患者在彎腰及坐后站起不便。
?。?)滑膜嵌頓時,可產生固定性的腰椎后凸或平腰側傾位。俯臥時多采用腹部墊枕,拒絕別人搬動。站立時須髖膝關節半屈位、雙手扶膝支撐腰部。因腰骶部筋肉明顯緊張,壓痛點不易查出。
(3)單側腰肌呈索條狀緊張,患椎棘突偏歪,偏歪棘突旁壓痛,多不向下肢放射,棘上韌帶鈍厚、壓痛,棘間隙無明顯改變。
?。?)X線片有時可見到脊柱側彎,兩側小關節間隙不對稱。
【鑒別診斷】
1.腰椎間盤突出癥可有外傷史,發作時腰椎棘突旁明顯壓痛,并伴患肢放射痛,直腿抬高及加強試驗陽性,挺腹試驗陽性。影像學檢查可顯示椎間盤突出。
2.急性腰肌損傷有突然扭閃的外傷史,腰部疼痛僅局限于損傷部,病變部位壓痛明顯,單側或雙側腰部肌肉緊張痙攣。X線片一般無異常發現。
3.腰椎壓縮性骨折患者多有明顯的外傷史,多有墜落史或跌倒時臀部先著地損傷史,腰部功能受限并劇烈疼痛,損傷椎體棘突壓痛叩擊痛明顯。X線片可作出明確的定位診斷。
【治療】
治則:理筋整復,舒筋活血。
部位及取穴:腰部。
手法:推法、扳法、摩法、按揉法、擦法、腰部被動運動。
操作:
(1)用雙手拇指沿棘突兩側由上而下直推3~5分鐘。
?。?)用滾法施于腰部脊柱兩側6~8分鐘,以放松肌肉。
?。?)患者仰臥,做單側屈膝屈髖運動,先健側,后患側;然后做雙側屈膝屈髖運動;最后做屈髖伸膝動作。時間3~5分鐘。
(4)做腰部旋轉復位扳法,或腰部斜扳法,以糾正關節紊亂。
?。?)在患者局部施掌摩法、輕柔按揉手法約2分鐘,使緊張、痙攣之筋肉放松,活血止痛。
(6)直擦腰部兩側膀胱經和督脈經,以透熱為度。
【調護】
1.整復后3天內宜臥床休息,1周內勿做腰部前屈及旋轉活動。
2.腰部保暖。工作及日常生活中變換體位不宜太快;搬抬重物前適當進行準備活動。
3.加強背伸肌功能鍛煉,這樣有助于鞏固療效和預防再發。
【按語】在進行手法整復時,要用巧勁,不可用蠻力。本病如診斷明確,手法得當,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患者在2~3天內不宜做重體力勞動或脊柱旋轉活動。對于腰椎椎體后緣及后關節增生明顯者應慎用或禁用腰椎旋轉復位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