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84-2030(2004)03-0259-02
頸椎病是指頸椎間盤退行性變,是頸椎骨質增生以及頸部損傷等引起脊柱內外平衡失調,刺激或壓迫頸部血管、神經、脊髓而產生一系列癥狀。其主要病因:一是由于頸椎周圍和肩背部軟組織慢性勞損而造成頸椎失穩,在一定誘因下使椎關節錯位。二是頸椎的急性損傷、慢性勞損或老年脊椎退行性變導致骨質增生。三是先天性畸形。由于上述原因導致頸段血管、神經繼發性損害而發病。幾年來,筆者在臨床上采用雙手牽引側扳法配合藥物治療頸椎病,取得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120例住院患者,將其隨機分為二組。治療組60例,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齡在38~65歲,平均52.5歲;對照組60例,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齡在36~64歲之間,平均51.6歲。兩組情況基本相似,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2.1 神經根型 (1)頸后和肩背部疼痛。(2)相應神經根的壓迫癥狀。(3)體檢見頸部活動受限,僵硬,肩胛內側,頸椎棘突旁,胸大肌區均可有壓痛。(4)椎間孔壓縮試驗(+)。(5)X線檢查:頸椎生理弧度變直,椎間隙狹窄,骨質增生,項韌帶鈣化,斜位片椎間孔縮小。CT可判定椎管矢狀徑的大小,骨贅的大小和部位,脊髓神經根和突出物的關系。MRI顯示椎間盤的情況。
1.2.2 脊髓型 (1)主要為脊髓壓迫癥狀,先是下肢發麻,行走困難,隨后一側或兩側上肢麻木,握力減弱,肌肉萎縮。(2)體檢有壓迫脊髓節段的感覺減退,肌肉萎縮,生理反射亢進,出現病理反射,重者有踝陣攣。屈頸試驗(+)。(3)X線檢查:頸椎生理曲度變直或向后成角,椎間隙狹窄。(4)脊髓造影可見病變部位完全或不完全梗阻,造影劑壓跡梯狀。(5)CT、MRI可清楚地觀察脊髓前方的致壓物。
1.2.3 交感神經型 (1)往往合并神經型的癥狀和體征。(2)頸交感神經刺激癥狀,如眼瞼下垂、視力模糊、心律不齊、肢體發涼、麻木、多汗或少汗;此外還可出現平衡失調、惡心、嘔吐及四肢肌肉營養不良等。
1.2.4 椎動脈型 (1)最常見的癥狀為眩暈,耳鳴,嚴重的可有“猝倒”。此外可出現視物不清、惡心、嘔吐、肢體突感麻木、感覺異常等。(2)以上癥狀常與頭部轉動至某一方位有關。(3)X線檢查:椎間側關節或關節突關節有明顯骨唇,椎間孔變小。(4)椎動脈造影可顯示椎動脈扭曲、受壓或梗阻。
1.3 臨床分型 根據其臨床表現可分為神經根型、椎動脈型、交感神經型、脊髓型和混合型。(1)神經根型以頭頸肩上肢定位性疼痛,感覺異常,活動障礙及肌萎縮、肌痙攣為主要臨床表現。(2)椎動脈型以頸性眩暈,耳鳴、失聽及因長期供血不足導致的腦性軟癱、共濟失調、眼球震顫等復雜的腦缺血、淤血癥狀為主。(3)頸交感神經型以上肢震顫、頑固失眠、心律紊亂、血壓不穩、類心絞痛發作,排汗異常,血管調節異常及霍納氏綜合征為主要表現。(4)脊髓型除神經根癥狀外,還出現下肢無力發僵、跛行、踩棉狀感,重癥者可出現高位截癱或單癱,呼吸麻痹等。(5)臨床出現兩型或兩型以上癥狀者為混合型頸椎病。
1.4 方法
1.4.1 對照組 鹽酸倍他啶500ml內加復方丹參注射液16ml、胞二磷膽堿鈉0.5g、三磷酸腺二鈉40mg、注射用輔酸A100U靜點,每日1次,靜點10天。同時口服維生素B族及維生素C。
1.4.2 治療組 在上述治療的同時,給予雙手牽引側扳法治療。方法為患者取坐位,醫者于患者頸部施用按、拿、摩、揉及點穴等手法約3~5min,使患者頸部周圍肌肉得到充分放松,疼痛減輕,然后取仰臥位,四肢自然伸直放松,助手雙手壓住患者兩側骨盆,醫者一手拖住壓枕部,另一手拖住下頜部,沿身體縱軸方向牽引頸部,邊牽引邊向一側(左或右)甩頭至最大角度(切忌用力過猛粗暴),再用同樣方法向另一側甩頭至最大角度,重復運用上法3次。第1次牽引后往往可聽到咔嚓聲,第2次偶爾可聽到,第3次很少聽到。牽引力量視患者體質不同區別對待。手法結束后,扶患者下床取坐位,沿足太陽膀胱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做放松全身的手法按摩治療,每日1次,10日為1個療程。
2 結果
2.1 療效判定結果 痊愈:臨床癥狀、陽性特征全部消失,頸部活動功能自如,恢復正常工作;顯效:臨床癥狀、陽性特征基本消失,活動功能尚好,能堅持工作;好轉:臨床癥狀、陽性特征稍有改善,但活動仍受限,生活尚能自理;無效:臨床癥狀與體征無變化。
2.2 治療效果 具體結果見表1,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例(%)
3 討論
頸椎病是一個包含復雜癥狀的綜合征,其主要病理改變:一是頸椎間盤退變,使椎間隙變窄,鉤椎關節囊松弛腫脹,鉤椎關節的關節面近似水平位,極易導致頸椎的錯位和不穩;二是頸椎周圍的肌肉、筋膜、韌帶、神經的炎性改變、充血、水腫、肥厚增生。上述系列改變刺激或壓迫神經根、椎動脈及脊髓等,產生了頸肩痛等癥狀,故又稱頸椎綜合征或頸肩綜合征。本病屬中醫藥的“痹癥”,“項背痛”的范疇,認為本病是由肝腎虧損,筋骨失養或風寒濕侵襲,留滯于經絡,氣血運行不暢所致,是為“不通則痛、不榮則痛”。
現代醫學認為其急性期往往就是頸部神經根、椎動脈及脊髓受到刺激或壓迫的階段,也就是各種臨床癥狀加重的階段。給予藥物治療能促進局部的血液、淋巴循環,改善局部血管、神經營養功能障礙,減輕韌帶的鈣化,有利于病情恢復。患者急性發作時,頸后及肩背部有明顯的不適感,常常坐臥不安,采用雙手牽引側扳法,首先通過牽引以拉開狹窄的椎間隙,使椎間隙壓力減小,解除對神經根、椎動脈 及脊髓的擠壓或刺激,同時可緩解頸、肩、背局部肌肉及軟組織的痙攣;能剝離、松解病變組織的粘連;而施以側扳手法可促進椎體和鉤椎關節錯位的整復,逐漸恢復頸部的正常生理功能,從而緩解癥狀,促進患者康復。在治療前后應用的局部按摩手法,有解除神經根粘連、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的作用。
沿三條陽經推揉可消除頸肩部難忍的痛苦,促進受累的神經根恢復功能。因而雙手牽引側扳法配合藥物治療頸椎病確有顯著療效,且療程短,尤其對急性患者效果更佳,值得臨床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