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網易博客
金戈鐵馬蕩滌蔚州歷史騾幫鈴聲傳揚古道文明
【位于蔚縣境內的飛狐古道,為著名的“太行八陘”之一。歷史上就是河北平原與北方邊地間的交通要道和咽喉要隘,是中原通往塞北大漠的軍事孔道和茶馬古道。這里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商家匯聚之所和文化薈萃之處。如今,這一切已經隨著騾幫鈴聲悠遠成一段綿長的記憶。】
一條商道
太行山脈以北、以西整體上是山西高原和內蒙古高原,以山地和高原為主,太行山的東南,則是平坦的華北大平原。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自然地貌單元,分別生活著有差別明顯的人群,平原地區是定居的農業文明,而在太行山北麓的河北省張家口地區和山西省燕北地區,分布著斷陷盆地和河流沖積而成的小塊平原。這樣的地理環境既適于在山間盆地和小平原地區種植農作物,同時也可以在山地丘陵地帶從事畜牧業。不同生產方式的文明之間,需要文化交流的勢差就越大,這種交流的迫切性也就越高,因此兩種不同生產方式的古代先民之間雖然有崇山峻嶺阻隔,也擋不住巨大的文化交流的力量。正是由于在飛狐古道的南北兩側有著這樣既有高度文明程度又在文化面貌上迥然不同的兩種文明的緣故,才在二者之間的崇山峻嶺上經過代代先民的探索而開通了今天我們所說的飛狐古道。
飛狐古道與“太行八陘”其它古陘道不同,其它古道只涉及兩省之間的交流,而飛狐古道卻涉及南北方數省市之間的交流。特別是明清時代,飛狐古道南來北往的客商和運輸貨物的騾幫成群結隊,商人驢馱騾運各種物資,源源不斷,絡繹不絕,晝夜不停地往來穿行于飛狐古道之間。這些騾幫北上時,馱著運來了江南的絲綢、茶葉,京津地區的日用百貨、中原的小土布、棉花,淶源等地的紅棗、柿子、核桃等,過了飛狐古道之后,至宣化、張家口,有的沿途卸貨,即為終點;有的越過蔚縣、陽原、懷安、宣化、張家口,踏上張庫大道,或直達壩上草原,或繼續越過大沙漠,走向蒙古高原,直達俄羅斯。轉身南下時,運走了草原和塞外的毛皮、肉、奶制品、雜糧、老酒以及蔚縣的煤炭、麻繩、藥材、小米、窗花、沙鍋、大甕等,越過飛狐古道,走向冀中平原,走向京、津、滬、粵,走向蘇杭,通往武漢襄樊的碼頭。飛狐古道的北口,即今天的北口村,就成為南北物資的集散地,人們稱它為“紫荊關外旱碼頭”。
由于往來穿梭的客商源源不斷,飛狐古道沿途興起了很多貨棧、客棧、店鋪,騾幫可以隨時歇腳、喂飲;客商可以隨時憩息、打尖。不論南來還是北往,都是客至如賓,照顧周到,熟者如老友重逢,生者可以“停車聊問俗,啜茗且看山”。飛狐古道走成了一條經濟長廊,飛狐古道也走成了蔚州古老的人文精粹。
一條戰道
飛狐古道地理位置險要,自古以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
公元前453年,趙、魏、韓“三國分晉”之后,趙國始終占有代地(今蔚縣),并控制著軍事要沖——飛狐峪,而且在兼并戰爭中逐漸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到了趙武靈王時,趙武靈王更是把飛狐峪里的西甸子梁(即現今空中草原)作為“胡服騎射”的訓練場,使趙國的軍隊很快強大起來。他親自率領騎兵,穿越飛狐峪,向北作戰,打敗了中山等諸小國,拓展疆域千余里。從公元前475年趙襄子滅代,掠代為趙國領地之后,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在250多年的歷史演進過程中,飛狐峪始終是趙國向外擴張的用兵要道。
公元前475年,趙簡子死亡,其子趙襄子借父喪之機,北登夏屋山(今山西代縣北),暗藏殺機,宴請代國代王會盟。因是姻親,小舅子請姐夫,代王毫無防范,攜帶隨從,欣然赴請。豈料,早已陰謀成胸的趙襄子暗設埋伏,酒席間令廚人和暗藏的殺手,猝然將代王及其隨從一并擊殺。然后,趙襄子親率大軍,越過百里大峽谷的飛狐峪,長驅直入,侵占了代國的全部土地,重兵包圍了代國都邑代王城,勸姐姐與其回國。其姐得知丈夫——代王被殺,弟弟兵臨城下,心如刀割,萬念俱灰,對其弟厲聲說:“只許占領,不許屠城”。在回歸娘家的途中,走到一座山下,代王夫人仰天長嘆:“以弟慢夫,非仁也;以夫慢弟,非義也”。從頭上拔下笄簪,在山石上磨了磨,自刺而亡。這就是史稱“趙襄子滅代”的著名事件。
抗日戰爭時期,飛狐口也成為打擊日本侵略者的戰場,1938年12月17日,八路軍120師717團在飛狐峪明鋪一戰殲滅日軍400余人,明鋪大捷振奮了河北人民的抗戰信心。解放戰爭時期,晉察冀軍分區左翼三、四縱隊峪1948年3月下旬殲滅飛狐峪守敵,解放蔚縣,由此打響了著名的平津戰役。
太行八陘
古代,在華北平原與山西、內蒙古高原之間,開發了八條越過太行山的交通孔道,被稱作“太行八陘”(陘,即兩山中斷之處的狹長地帶),自南向北“太行八陘”分別是:第一軹關陘,今河南省濟源縣西北;第二太行陘,今河南沁陽市西北;第三白陘,今河南省輝縣市西;第四滏口陘,今河北磁縣西北;第五井陘,今河北井陘縣西;第六就是飛狐陘,又名蜚狐陘,起于河北淶源,經上莊、岔道、北口至河北蔚縣;第七陘蒲陰陘,今河北易縣西北;第八陘軍都陘,今北京南口。
飛狐古道
飛狐古道,又叫飛狐嶺、飛狐峪、飛狐口、飛狐道、飛狐塞、飛狐谷、飛狐陘等,其名稱是由兩部分組成的,前者“飛狐”或“蜚狐”是這條道的實名,而后者諸如“峪”、“關”、“口”、“塞”、“道”、“谷”等是有關山間地理通道的不同命名,都是取名于地理特征的。現在蔚縣人叫它北口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