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二號:一顆備份星讓中國邁出太空“三大步”2012年12月17日 10:31
來源:科技日報

嫦娥二號,先后實現中國完成首次全月圖、首次進入深空探索拉格朗日點、首次探索小行星三大記錄。
近日,一顆小行星成為網絡熱點話題。這顆被以神話中戰神“圖塔蒂斯”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大約每四年“路過”一次,據記載它與地球距離最近的一次僅88萬公里。網友調侃:“2012世界末日是不是‘戰神’惹得禍?”
世界末日只是玩笑。“戰神”這次離地球700萬公里,不會惹麻煩。不同的是,這次它破天荒地受到了“迎接”。12月13日,我國嫦娥二號衛星遠赴“戰神”所經之路,與它迎面擦身而過,還首次近距離拍攝了它的身姿。
完成了與“戰神”的交會,歷時兩年多的嫦娥二號工程完美收官。自2010年10月1日發射至今,該衛星從距地38萬公里外的月球飛到150萬公里遠的日地拉格朗日L2點,再到700萬公里外的小行星,不斷開拓創新試驗任務,屢屢刷新“中國高度”,在茫茫太空中留下了耀眼的舞步。
奔月:“替補”變成“先鋒”
“嫦娥二號本是嫦娥一號的備份,我們原計劃用它來彌補嫦娥一號任務的風險。”中國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欒恩杰表示。
2007年10月,嫦娥一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嫦娥二號任務方案的論證隨即開始。2008年6月,國防科工局召開專題會議,決定將其定為工程二期的先導星,主要驗證“軟著陸”任務部分關鍵技術。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國防科工局局長陳求發指出,綜合考慮探月工程一期取得的成果、工程二期的技術難度、備份產品的技術狀態和工程相關系統的條件,將嫦娥二號衛星進行技術改進,為工程二期驗證新技術、降低工程實施風險更具價值。2008年10月16日,國務院批準實施嫦娥二號任務。至此,從“繞”起步、為“落”而生的嫦娥二號,由“替補”變身“先鋒”。
2010年10月1日,肩負著全新歷史使命的嫦娥二號劃破蒼穹,奔向月球,在任務中實現了多項新的技術跨越:開辟了奔月時間短、衛星燃料消耗少的直接奔月軌道;驗證了X頻段深空測控技術,實現了航天測控由S向X頻段的跨越;對月面虹灣地區進行高分辨率成像,為嫦娥三號“軟著陸”任務積累了經驗。
2012年12月17日 10:31
來源:科技日報
嫦娥二號,先后實現中國完成首次全月圖、首次進入深空探索拉格朗日點、首次探索小行星三大記錄。
近日,一顆小行星成為網絡熱點話題。這顆被以神話中戰神“圖塔蒂斯”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大約每四年“路過”一次,據記載它與地球距離最近的一次僅88萬公里。網友調侃:“2012世界末日是不是‘戰神’惹得禍?”
世界末日只是玩笑。“戰神”這次離地球700萬公里,不會惹麻煩。不同的是,這次它破天荒地受到了“迎接”。12月13日,我國嫦娥二號衛星遠赴“戰神”所經之路,與它迎面擦身而過,還首次近距離拍攝了它的身姿。
完成了與“戰神”的交會,歷時兩年多的嫦娥二號工程完美收官。自2010年10月1日發射至今,該衛星從距地38萬公里外的月球飛到150萬公里遠的日地拉格朗日L2點,再到700萬公里外的小行星,不斷開拓創新試驗任務,屢屢刷新“中國高度”,在茫茫太空中留下了耀眼的舞步。
奔月:“替補”變成“先鋒”
“嫦娥二號本是嫦娥一號的備份,我們原計劃用它來彌補嫦娥一號任務的風險。”中國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欒恩杰表示。
2007年10月,嫦娥一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嫦娥二號任務方案的論證隨即開始。2008年6月,國防科工局召開專題會議,決定將其定為工程二期的先導星,主要驗證“軟著陸”任務部分關鍵技術。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國防科工局局長陳求發指出,綜合考慮探月工程一期取得的成果、工程二期的技術難度、備份產品的技術狀態和工程相關系統的條件,將嫦娥二號衛星進行技術改進,為工程二期驗證新技術、降低工程實施風險更具價值。2008年10月16日,國務院批準實施嫦娥二號任務。至此,從“繞”起步、為“落”而生的嫦娥二號,由“替補”變身“先鋒”。
2010年10月1日,肩負著全新歷史使命的嫦娥二號劃破蒼穹,奔向月球,在任務中實現了多項新的技術跨越:開辟了奔月時間短、衛星燃料消耗少的直接奔月軌道;驗證了X頻段深空測控技術,實現了航天測控由S向X頻段的跨越;對月面虹灣地區進行高分辨率成像,為嫦娥三號“軟著陸”任務積累了經驗。

飛向L2點:探月衛星變身太陽系人造小行星
2010年12月,嫦娥二號任務圓滿成功。“嫦娥”的“歸宿”再次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介紹,當時專家們主要提出三種建議:一是讓嫦娥返回地球軌道附近;二是撞向月球為嫦娥三號落月積累經驗和數據;三是遠赴深空,開展拓展性試驗。
“探索未知世界,是人類矢志不渝的追求。”吳偉仁說,為最大限度發揮衛星的作用,深化和拓展月球及深空探測成果,國防科工局組織帶領工程各有關方面,對工程方案進行了系統論證。
2011年1月18日,探月工程重大專項領導小組召開會議,綜合權衡衛星狀態、燃料剩余、測控通信能力、技術試驗與科學探測價值等因素,最終選擇了最具風險也最具價值的方案——開展拓展試驗。
“嫦娥二號拓展試驗包括三項內容:一是補全月球南北兩極漏拍點;二是在月球背面測控無法支持情況下,用主發動機點火降軌至15公里軌道高度,再次對嫦娥三號預選著陸區進行高清晰成像;第三項也是最重要的一項,是從月球軌道出發,奔向日地L2點,進行深空探測。”探月二期工程總體部部長劉彤杰介紹說。
2011年4月1日,嫦娥二號半年設計壽命期滿,既定的六大工程目標和四大科學探測任務圓滿完成,由于實現零窗口發射,火箭、衛星的高精度軌道控制,使星上剩余燃料充足,全系統狀態正常穩定,拓展試驗方案經專家評審和總指揮批準后隨即展開。4月下旬至5月底,衛星補拍了月球南北兩極漏拍點,并再次對嫦娥三號預選著陸區進行高清晰成像。6月9日,嫦娥二號受控飛離月球,奔向150萬公里遠的日地拉格朗日L2點,開啟了中國深空探測的新征程。
邁向700萬公里深空:嫦娥二號再創“中國高度”
2012年3月,嫦娥二號環繞L2點飛行200余天,全面完成了拓展任務工程目標和科學探測任務。然而航天人沒有停下腳步,如何發揮“嫦娥”的余熱,早在醞釀之中。總師系統對若干方案進行深入論證后,最終建議飛往更遠的深空探測小行星,以充分發揮嫦娥二號衛星的科學和技術試驗潛力。
依據交會時間、交會星地距離、速度增量、小行星亮度等約束條件,在已知的60多萬顆小行星中,圖塔蒂斯小行星被確定為嫦娥二號拓展試驗探測目標。這顆近地小行星因運行時與地球距離近,被美國航空航天局列入“潛在危險小行星名單”。
今年6月1日,已在日地拉格朗日L2點開展了10個月科學探測的嫦娥二號衛星,成功脫離L2點環繞軌道,開始了中國航天史上最遠的一次“太空長征”。
這次再拓展任務能否成功,關鍵在于圖塔蒂斯小行星軌道能否預測精準。工程總體組織地面應用系統及有關單位,集中國內多臺天文光學望遠鏡,多家天文臺聯合攻關,對圖塔蒂斯小行星的運行軌道進行了連續精確測定。
為確保對嫦娥二號進行有效測控,總裝備部、中電集團、中科院通力合作加緊推進喀什米35和佳木斯66米兩個大型深空測控站,以及上海65米甚長線射電干涉測量站研制建設,并使三大站于今年10月投入使用,標志著我國深空測控網正式建成。
12月13日16時30分,嫦娥二號與圖塔蒂斯小行星由遠及近擦身而過,并對小行星進行了光學成像。至此,嫦娥二號再拓展試驗圓滿成功。嫦娥二號再拓展試驗的成功實施,使我國首次擁有了飛入行星際的探測器;首次突破并掌握了700萬公里遠的軌道設計與控制技術;采用光學定軌,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圖塔蒂斯小行星軌道;通過在衛星飛行中對我國新建成的喀什35米和佳木斯66米兩個深空站和上海65米VLBI站進行標校試驗,實戰檢驗了我國深空測控、天文觀測的水平和能力,為我國未來的深空探測活動,尤其是小行星探測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飛越小行星后,嫦娥二號衛星還將繼續向更遠的深空飛行。從備份星到先導星,從月球探測衛星到太陽系人造小行星,原本設計壽命僅6個月的嫦娥二號,目前已經超期服役20余月。它的一次次華麗蛻變,不斷將中國深空探測向前推進。(記者 付毅飛 通訊員 蔡金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