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中國歷史上民族之研究》的記錄稿以《中華民族之成分》為題,發表于中華書局印行的《史地叢刊》第2卷2、3期合刊上,后收入《梁任公近著》(1924年)第一輯下卷和《飲冰室合集·專集》第12冊。
梁啟超在演講中明確將民族與“種族”和“國民”區分開來,定義民族為處于某一特殊“文化樞系”中,與異系接觸,產生“對他而自覺為我”意識(即民族意識)的群體,并依據這一定義來闡明“中華民族”的歷史。他認為,中國自5萬年前便存在人類,這些人類結成不同的部落,隨著人口的增加,聯系日益緊密,結成大的集團,其中黃河下游的集團,于大禹時代漸生民族意識,形成“中華民族”的核心——諸夏。梁啟超將中國境內人民分為中華族(即漢族)、蒙古族、突厥族、東胡族、氐羌族、蠻越族六族。演講的在主體部分即說明中華族與諸族混合,不斷壯大,逐漸融合為一個“復雜而鞏固之民族”的過程。最后,梁啟超從地理、語言、文化、政治、經濟和戰爭等多方面分析闡述了“中華民族同化力特別發展”的原因。
文章對民族之意義及中華民族之由來、分類、分布、演化融合等重要理論問題進行了敘述,闡發了梁啟超的民族觀,是應用近代觀點論述中國民族歷史的奠基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