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彈性的研究開始于20世紀70年代,在研究壓力或逆境對兒童健康的影響時發現,盡管有些個體在兒時經歷了嚴重的壓力或困難,但成年后社會功能保持完好,甚至非常優秀。因此學者開始關注這其中重要的保護性因素,即心理彈性。這一因素有助于個體在逆境中增加抵抗力,增強幸福感,或在創傷后盡快恢復。心理彈性也成為積極心理學研究領域中的重要課題。
關于心理彈性的具體內涵,主要有3種不同的視角:①過程性定義。認為心理彈性是在危險環境中良好適應的動態發展變化過程,即狀態性心理彈性,又稱復原過程。②特質性定義。將心理彈性看作個體的一種能力或品質。即個體以適應性、靈活性和創造性承受高強度的破壞性變化,保護自身不受困境和負面情緒的影響。③結果性定義。從發展的結果來定義,如心理彈性即在危險的情境或壓力下,個體可以產生良好適應并順利發展,將心理彈性看作一種應激的結果。盡管學者從不同的視角闡釋心理彈性,但公認的兩個重要的核心是個體遭遇逆境與個體成功應對。
心理彈性研究的終極目標是為了更好地提升個體幸福感,提升個體應對逆境的成長力量,從而擁有更多、更好的選擇,減少困境對個體的負面影響,使個體的成長和適應最大化,從而達到內心平和、人際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