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先秦時代,帝居或民舍都稱為宮室;從秦漢起,宮室才專指帝王居所,而第宅專指貴族的住宅。漢代規定列侯公卿食祿萬戶以上、門當大道的住宅稱第,食祿不滿萬戶、出入里門的稱舍。近代則將宮殿、官署以外的居住建筑統稱為民居。
中國木構架體系的房屋在新石器時代后期就已經萌芽。公元前5000~前3300年的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文化第四層遺址反映出當時木構技術水平。公元前第5千紀的陜西省西安半坡遺址和仰韶文化遺址顯示了當時村落布局和建筑情況。河北省藁城臺西商代居住建筑遺址和河南省安陽殷墟宮殿遺址,說明依南北向軸線、用房屋圍成院落的中國建筑布局方式已經萌芽。陜西省扶風發掘的周原建筑遺址,更證明了公元前11世紀時四合院布局已經形成。春秋時代士大夫階層的住宅在中軸線上有門和堂,大門的兩側為門塾;門內為庭院,院內有碑,用來測日影以辨時辰。正上方為堂,是會見賓客和舉行儀式的地方;堂設有東西二階,供主人和賓客上下之用。堂左右為廂,堂后部為室。漢代住宅除有前后堂外,貴族住宅還有園林;平民有一堂二內的住屋形制;賤民有白屋之制;而豪強地主則筑塢堡(見塢壁),是有堅固防衛設備的住宅。從四川漢墓的畫像磚、山東的畫像石以及安平漢墓壁畫等間接材料上可以看出,漢代住宅除有門有堂之外,還有回廊、閣道、望樓、庖廚以及園林等。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大住宅仍沿用前后堂制,第宅內有廊、廡、樓閣、園林等。唐代六品以上官員的住宅通用烏頭門(見小木作),敦煌石窟壁畫上的唐代大型住宅平面為長方形,外環墻壁或廊廡,房屋多為三開間,明間開門,堂和大門間有回廊相連。從《清明上河圖》《千里江山圖》等可以見到宋代的農村茅屋、城鎮瓦房等各種住宅和穹廬、氈帳形象。屋頂已有多種形式,細部、裝修等也很豐富。元代住宅除從永樂宮壁畫上略有所見外,北京考古發掘出的后英房元代住宅遺址中有“工字廳”形制。明代在第宅等級制度方面有較嚴格的規定。一二品官廳堂五間九架,九品官廳堂三間七架;庶民廬舍不逾三間五架,禁用斗栱、彩畫。江蘇、浙江、安徽、江西、山西等省均遺存有完好的明代住宅。清代對于住宅的等級限制略有放松,對房屋架數沒有規定。清代住宅遺存尚多,且在繼續使用。
近百年來民間建造住屋仍多沿用傳統方法,采用木構架庭院式。另一方面,至遲從戰國末年起,“風水”說開始對建造住宅從選地布局到房屋朝向、尺寸等產生影響,其中也不乏一些以風水面貌出現的合理因素。
中國各地區、各民族現存的民間住宅類型,可歸納為木構架庭院式住宅、四合院、四水歸堂式住宅、一顆印式住宅、土樓、窯洞式住宅、干欄式住宅、碉房、氈帳、阿以旺及其他類型。
木構架庭院式住宅是中國傳統住宅的最主要形式,數量多、分布廣,為漢、滿、白等民族大部分人及其他少數民族中的一部分人使用。這種住宅以木構架房屋為單體,在南北向的主軸線上建正廳或正房,正房前面左右對稱建東西廂房,形成次要的東西向軸線。由這種一正兩廂組成的院子,即通常所說的“四合院”“三合院”。較大住宅可沿縱軸線設兩三個以至多個這種一正兩廂院子,形成多進院。更大的住宅可以幾個多進院并列,并附有花園。正房的間數必須為奇數,而且明間寬于次間,門開在明間,以突出中軸線。正房或正廳無論在尺度上、用料上、裝修的精致程度上都大于、優于其他房屋。長輩住正房,晚輩住廂房,婦女住內院,來客和男仆住外院,符合中國封建社會家庭生活中要區別尊卑、長幼、內外的禮法要求。這種形式的住宅遍布全國城鎮鄉村,但因各地區的自然條件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各具特點。
以北京的四合院為代表。河北、山東和東北地區也居住這種房屋。北京的四合院住宅又稱四合房。以三進院的四合院布局為例,因受風水說的影響,大門不開在軸線上,而開在八卦的“巽”位或“乾”位。所以路北住宅的大門開在住宅的東南角上,路南住宅的大門開在住宅的西北角上。大門內外設影壁。進門為第一進院,坐南朝北的房稱南房,作外客廳和雜用。在中軸線上開二門,通常做成華麗的
江南地區的住宅名稱很多,平面布局同北方的四合院大體一致(圖2),只是院子較小,稱為天井,僅作排水和采光之用,故稱四水歸堂。四水歸堂為當地俗稱,意為各屋面內側坡的雨水都流入天井。四水歸堂的大門多開在中軸線上,第一進院正房常為大廳,院子略開闊,廳多敞口,與天井內外連通。后面幾進院的房子多為樓房,天井更深、更小些。其單體建筑也是奇數開間,結構為穿斗式構架,墻壁底部常用石板墻,其余用空斗磚墻或編竹抹灰墻,墻面多刷白色,并有各種式樣的防火山墻。前檐全為木裝修。屋頂無苫背,鋪小青瓦。室內多以石板鋪地,以適合江南溫濕的氣候。江南水鄉住宅往往臨水而建,前門通巷,后門臨水,每家自有碼頭,供洗濯、汲水和上下船之用。
云南省的一顆印式住宅在湖南等省稱為
土樓是閩西、閩南人聚居的住宅,為環形或方形的樓房(圖4)。一般為3~4層,最高為6層。大環形
主要分布在河南、山西、陜西、甘肅、青海等黃土層較厚的地區。利用黃土壁立不倒的特性,水平挖掘出拱形窯洞。這種窯洞節省建筑材料,施工技術簡單,冬暖夏涼,經濟適用。窯洞一般可分為靠山窯、平地窯、磚窯、石窯或土坯窯等類型。①
主要分布在云南、貴州、廣東、廣西等地區,為傣族、景頗族、壯族等的住宅形式。干欄是用竹、木等構成的樓居。是單棟獨立的樓,底層架空,用來飼養牲畜或存放東西,上層住人。這種建筑隔潮,并能防止蟲、蛇、野獸侵擾。傣族竹樓以具有家庭活動用、多功能的平臺為特點(圖6)。當地稱平臺為展。景頗族竹樓以長脊短檐式屋頂為特色。壯族的麻欄則比較接近木構建筑。
碉房是青藏高原的住宅形式。當地并無專名,外地人因其用土或石砌筑,形似碉堡,故稱碉房(圖7)。碉房一般為2~3層。底層養牲畜,樓上住人。平面多為外部一大間,內套兩小間,層高較低。結構為一間一根柱,俗稱一把傘。外墻下寬上窄,有明顯收分,朝南臥室常開大窗,實墻都是材料本色,外觀樸素和諧。廁所常設在樓上,并向外懸挑。大型碉房內有小天井采光,高的達4~5層。有一種高20~30米的高碉,作為儲存貴重物品和眺望守衛之用。
氈帳是過游牧生活的蒙古族、藏族等牧民的住房形式,是一種便于裝卸運輸的可移動的帳篷。①蒙古包。蒙古族牧民住的氈帳(圖8)。其平面多圓形,用木枝條編成可開可合的木柵做壁體的骨架,用時展開,搬運時合攏;用細木椽組成穹隆頂的木骨架,用牛皮繩綁扎;用繩索束緊骨架外鋪蓋的羊皮或毛氈。小型的氈帳直徑為4~6米,內部無支撐,大型的則需在內部立2~4根柱子支撐。氈帳的地面鋪有很厚的氈毯,頂上開天窗,地面的火塘、爐灶正對天窗。②帳房。藏族牧民住的氈帳。帳篷用黑牦牛毛織成,帳篷內立幾根木柱支頂,四周用牦牛毛繩懸拉帳篷,使之固定。平面為方形,中部設爐灶,兩側鋪羊皮、毛毯,男左女右席地而坐。
阿以旺是新疆維吾爾族的住宅形式(圖9)。土木結構,密梁式平頂,房屋連成一片,庭院在四周。帶天窗的前室稱
中國還存在不少比較特殊的住宅形式,如水上居民的“舟居”,林區居民的井干式結構住房,以及鄂倫春族的“仙人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