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是作者1937年8月應邀為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講授哲學問題而寫的《辯證法唯物論(講授提綱)》第3章“唯物辯證法”的第1節“矛盾統一法則”。文章是為了反對當時中國共產黨內存在的忽視中國革命特殊性而照搬馬克思主義本本的教條主義思想而寫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經作者修改,發表在1952年4月1日《人民日報》上,并收入當時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毛澤東選集》(第2卷)。重印時收入《毛澤東選集》(第1卷)。
這篇文章全面、系統地闡述了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對立統一法則,指出辯證法和形而上學是兩種根本對立的宇宙觀(即世界觀),強調了對立統一法則是唯物辯證法的根本法則,矛盾是決定事物運動的內在本質原因;高度承認了矛盾的普遍性與絕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和貫串于每一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即時時有矛盾、處處有矛盾;創造性地闡釋了矛盾的特殊性與相對性,即各個物質運動形式矛盾的特殊性、各運動形式在各個發展過程中矛盾的特殊性、各發展過程矛盾的各方面的特殊性、各發展過程在其各個發展階段上矛盾的特殊性以及各個發展階段上矛盾的各個方面的特殊性;分析了矛盾普遍性(共性)與特殊性(個性)之間的辯證關系,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普遍性是絕對的、特殊性是相對的,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闡述了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的原理,主要矛盾起決定領導作用、解決問題就是要抓主要矛盾,而主要的矛盾方面則規定事物的性質、起主導作用,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處于對立統一關系狀態中,在一定條件下會發生相互轉換;闡述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的辯證關系,提出有條件的相對同一性和無條件的絕對斗爭性相結合構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運動,并闡釋了對抗在矛盾中的地位,即是矛盾斗爭的特殊形式,從而區分了對抗性矛盾與非對抗性矛盾。
《矛盾論》從哲學的高度闡明了中國革命的基本規律,強調必須采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來對待中國革命的矛盾特殊性,從思想方法上剖析了教條主義的錯誤,為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辯證法支撐,是毛澤東哲學思想最主要的代表作之一。其中關于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觀點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科學主義流派代表人物L.阿爾都塞的“多元決定論”產生了直接影響。